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282|“子涵妈妈”们的焦虑,怎么破?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2024年首个热梗诞生,“子涵妈妈”引发热议。第二个是,多个网络平台推出差评判官机制。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万万没想到,2024年的第一个爆梗,这么快就诞生了。这就是最近在网上特别火的,子涵妈妈。咱得先强调一句,子涵只是个代称,跟真叫子涵的人,没有任何关系。

这个梗是怎么火起来的?要从一张聊天截图说起。去年年底,有一张幼儿园的家长群截图火了。有个叫子涵妈妈的人在群里艾特老师说,我家子涵早上去幼儿园的时候还好好的,回来就被蚊子叮了个包。幼儿园就是这样看孩子的吗?紧接着,老师回复,幼儿园每周都做杀虫,而且孩子被蚊子叮也是常见的。紧接着,重点来了,子涵妈妈回了一句,那为什么蚊子不叮别的小朋友?

没错,估计你也听出来了。说白了,就像很多网友说的,这好像有点关心过度。

本来这不算什么大事,但没成想,很多网友坐不住了。在这件事里,大家突然产生了两个共情对象。

一是群里的这位老师。好多人都说,老师太不容易了。还有人专门做了一份统计,叫,假如你是班主任,你会面对多少子涵妈妈?里面专门统计了一堆来自家长的奇葩提问。

比如,有人嫌自己家孩子的学号是4,就找老师说,这个号码不吉利,能不能换一个?

再比如,有的孩子上学忘带水杯,家长给班主任发消息没有被秒回,就马上在群里艾特老师,说这是故意不让我家孩子喝水。

再比如,也有人替一线教师说话。说现在一线教师很辛苦,尤其是班主任,要面对大量的行政留痕工作。也就是,不管做什么事,都得留下记录。包括安全日志、班主任手册、队会活动记录、安全教育册、晨间午间体温检查表,等等。

但是,除了共情老师之外,网上也有不少家长,共情这位子涵妈妈。

按照这部分家长的说法,我们也知道老师辛苦,从骨子里也相信学校。但看到孩子遇到点什么事,就是忍不住胡思乱想。

注意,咱们说这个事,可不是要说谁对谁错。而是,一张普普通通的聊天截图,为什么能引发这么多的讨论?归根结底,还不是家长们的焦虑太深了?

这个焦虑深到什么程度?现在豆瓣上,出现了一个小组,叫做佛系父母联合会。据说这个小组的主题就是,防止自己在精神上变成子涵妈妈。

但是,说到这,也引出一个问题。这就是,很多家长明明给孩子投入了最好的资源,为什么还是那么焦虑?

前段时间,咱们得到刚刚上线了一门课,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今年的《全球教育报告》。沈祖芸老师过去几年的报告,我们公司内部有娃的家长,都是年年必读。而今年的教育报告,我读完之后有一个感受。很多家长之所以焦虑,是因为自己跟学校之间的模型没有对齐。说白了,你到底把学校当成什么?

过去学校的模型是工厂,而学生,就是在这个教育的流水线上接受知识。

你看,假如把学校当成工厂,会发生什么?你会容忍不了整个过程发生任何瑕疵。就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一个零件哪怕有一丁点瑕疵,将来保不齐都要被淘汰的。

但问题是,学校的工厂模型,在今天正在发生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变。你看,为什么过去学校的模型是工厂?因为过去我们一直都面对一个挑战,学生太多,学校不够用。但是,随着出生人口的变化,以及学校的快速建设,这个问题早晚会彻底消失。

换句话说,

今天的学校,正在脱离这套已经沿用了几百年的工厂模型。

比如,教育的空间在改变。在过去的工厂模型里,讲究所有的教室一模一样,学生们排排坐,这样上课效率更高。但是今年,芬兰有个教育组织,叫HundrED,他们统计了2023年全世界的100个教育创新案例。结果发现,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做了空间重建。有的学校取消了教室,有的学校取消了固定的上下课时间。还有的学校,比如青岛中学,把校园里的场所开放命名权,由学生们起名。

再比如,教育的手段在改变。比如,在过去的工厂模型里,学生不能开小差。这就像工人不能走神一样。但问题是,这都是一群孩子啊,你怎么可能杜绝开小差这件事?北京十一学校就做了个很有意思的设计,既然杜绝不了,索性就把开小差变成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手段。在教室的墙上,他们贴了海报,叫,高质量开小差的93种方法。比如,方法一,想象你班上的某个同学去拯救世界,为他构思一个剧本,等等。

再比如,教育的氛围在改变。在过去的工厂模型里,大家都要严肃认真。但是今天,很多学校,都把幽默当成一个关键要素。比如,北京十一学校从2016年开始,就在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诊断指标中增加了一项,叫,我的老师幽默风趣。

为什么要增加幽默这个元素?之前盖洛普公司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他们发现,一个4岁的孩子,每天大概笑300多次。但是,一个40岁的人,平均每天大概笑3次。而把幽默当成对老师的要求,就是想从小开始,培养孩子们笑的能力。你就想象,一个人到了40多岁,依然能够想笑的时候随时大笑,这是不是挺让人羡慕的?

听到这,估计你也发现了,在摆脱了工厂模型之后,学校的新模型是什么?没错,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李希贵校长说的,

学校的本质,是真实社会的浓缩,让学生们在这里先活一遍。未来的学校,培养的就是孩子面对真实世界的能力。

比如,怎么与人相处?怎么保持幽默感?怎么激活自己的创新能力?这些都是孩子社会能力的一部分。

好,关于这个话题,咱们先说到这。假如你想进一步了解今天的教育趋势,向你推荐沈祖芸老师今年的

《全球教育报告》

。对关心教育的人来说,你能从中看到教育的创新与方法。但更多地,

对于当家长的人来说,我觉得这门课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自己每年完成一次微调,跟今天的学校,在模型这个层面上完成对齐。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很多网络平台推出了一个机制,叫差评判官。说白了,就是请用户来评判,那些有争议的差评,该不该被展示出来。

比如,有顾客差评,辣子鸡里的鸡肉太少。但问题是,怎么定义这个少?系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商家跟用户之间也各执一词。这时,就需要用户介入了。假如用户都觉得肉少,这条差评就会被显示。假如用户普遍觉得肉不少,都站商家这边,这个差评就不会被显示。

这个设置乍一看,技术难度好像也不是很高。但是,我觉得这件事里值得留意的,不是这个机制本身,而是,这些平台解决问题的思路。

这就是,把一个问题,当成另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你看,假如单看这些差评,它们对平台来说,肯定是问题。你要是一股脑不分青红皂白地全展示,万一有人恶意刷差评怎么办?你要是逐个人工审核,又太费时费力。

这时,我们就可以换个思路,看看能不能把这些差评用起来,变成营销的抓手。

比如,把差评当成召集用户的理由,请用户来当判官。你看,这就把问题变成了机会。早前B站就推出过一个机制,叫风纪委员会。也就是,请用户来判断那些存疑的弹幕,到底该不该展示。据说调动了不少用户的参与。

再比如,知乎上也有一个设定,叫知乎仲裁议事厅。用户可以申请成为仲裁官,遇到有争议的内容,仲裁官一起投票。假如总票数超过30,而且其中某个决策的得票占比超过60%。那好,就按这个结果来。再比如,闲鱼上,也有一个类似的机制,叫闲鱼小法庭。遇到争议,由用户投票说了算。

你看,

通过召集网络评审员,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来,你团结了重度用户。二来,你节省了自己的开销。

注意,这还只是第一步。后续,你还可以把网络评审团生成的内容,当成二次营销的素材。

比如,有的平台就做过奇葩差评总结,里面就是五花八门的奇葩差评。比如,有用户投诉送来的面凉了,商家回复说你点的本来就是凉面。再比如,用户投诉说买的口香糖都化了。商家回复说,那是赠送的巧克力,口香糖在包装下一层,等等。

你看,这么一轮操作下来,平台至少收获了三个结果。

第一,用户体会到了主场感。他们觉得自己能说了算,觉得自己有话语权。

第二,即使差评双方对判定结果不满意,也不会针对平台,而是认为这代表广大用户的普遍看法,没必要跟所有人过不去。争议自然也就少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这能让平台跟用户之间,多一点情分。你看,我都请你来评判我的家务事了,这说明,咱们都是自己人啊。

你看,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个,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这就是,

一个问题单独看,也许只是问题。假如把这个问题还原到一个更大的系统里,它也许就能成为其他问题的解决方案。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家长们的教育焦虑从何而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模型没有对齐。过去几百年,学校一直对标工厂,这是因为教育资源有限。但现在,这个问题正在发生翻转。未来,学校将摆脱工厂模型,它将越来越像社会的浓缩。

第二,网络平台怎样处理有争议的差评?换个角度,差评不仅仅是问题,它也可以成为营销的抓手,用它来团结重度用户。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