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传统大企业怎样做投资?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选择两个话题,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丹丹郫县豆瓣准备上市,二是星巴克发布“2025中国战略愿景”。

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最近,丹丹郫县豆瓣正式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准备冲刺IPO。据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丹丹郫县豆瓣销售收入突破7亿元,是郫县豆瓣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丹丹之外,郫县豆瓣还有鹃城、金福猴等年销售额上亿元的规模企业。如果丹丹上市成功,它将力压群雄,成为“豆瓣酱第一股”。

在丹丹郫县豆瓣冲击IPO的背后,是整个四川调味品行业的崛起。前有做酱油的千禾味业成功上市,后有主攻藤椒油的幺麻子食品和丁点儿食品递交IPO申请。眉州东坡旗下做火锅底料的王家渡也启动了上市计划,预计在今年底递交材料。还有主攻各种佐餐酱的川娃子,在去年底完成了近3亿元A轮融资,目前的估值在30亿元,具备上市实力。按照这个节奏,没准儿未来几年,会出现四川调味品企业扎堆上市的盛景。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四川调味品行业的崛起,不光是靠各家企业的单打独斗,这背后有平台的力量,包括政府和大企业。比如郫县当地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动郫县豆瓣品牌的上市,并且在培育构建一个以调味品、休闲食品和预制菜为核心的当地产业生态。可以说,一个县政府,就是一个创业孵化平台。

大企业方面,比如新希望集团,他们在2015年成立了专门的投资孵化平台“草根知本”,在冷链、调味品等赛道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战略投资,与新希望的业务形成产业协同。前面提到的川娃子、金福猴等就是“草根知本”投出的企业。7年时间,草根知本孵化出了1家上市公司、2家估值超百亿的独角兽企业、3家估值超30亿的企业,以及十来家估值在几亿元量级的企业。

说起来,草根知本的掌舵人席刚,原来是新希望乳业的总裁,在2015年被刘永好“赶鸭子上架”去负责做投资,从零开始组建团队。没想到,这个半路出家的投资团队,却投出了比很多大牌投资机构还要好的业绩。怎么做到的呢?

席刚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说,他们在一开始是走了一点弯路的。由于没有投资经验,一开始的策略就是跟风,什么赛道热就跟着去投什么。当时最大的风口是垂直电商、O2O、医疗健康,他们跟风去投了一堆公司。结果发现这条路根本走不通。他们团队没有特别懂互联网的人,容易被“PPT创业”给带跑;等他们真正能看清时,项目又已经太贵了,根本投不起。

那么,跟风投项目不行,投人怎么样?他们投资团队里有不少企业高管出身,在职场多年,看人带兵的经验是有的。于是,他们及时调整方向,投了一些看起来非常优秀的创业者,有外企出身的,有国企出身的,也有初出茅庐、锋芒毕露的年轻人。结果,他们寄予厚望的这批牛人,也没成。

席刚后来反思说,他们看人往往只看到他某一个方面的能力特别强,的确,在职场上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足够脱颖而出了。而创业是“既要当爹又要当妈”,拼的是全面的综合素质,其实是很难看准的。

刘永好给草根知本的启动资金是3个亿,但第一批投出去的公司一点水花都不见响,每年的投资亏损在两三千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席刚打了退堂鼓,想撂挑子不干了,还是回去干自己熟悉的乳业。但刘永好不同意。他对席刚说,问题的重点不在于亏不亏损,而在于你们的方向是不是对的。如果真的把方向找对了,就要敢于亏损,“不是亏两三千万,而是亏一二十亿,这个平台说不定就干成了”。

这番话,等于是在倒逼席刚重新思考投资方向。比起其他的投资机构,他们熟悉什么?擅长什么?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答案就浮现出来了。

第一,他们看不懂垂直电商、O2O之类,但新希望集团本身覆盖的业务范围他们是熟悉的,像乳业、冷链物流、调味品等赛道。他们原来是希望抛开集团背景,从一张白纸干起,现在才知道不行。从自身特定的行业背景出发,既是束缚,也是机会。

第二,相比专业风投的敏锐嗅觉,他们对初创企业的判断力确实要差一些。他们团队的真正优势是在投后管理,也就是帮助那些经营上有问题的企业扭亏为盈。

但是,风险投资的性质决定了,他们作为小股东,无法深度参与被投企业的经营决策,钱投出去之后就只能听天由命。想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投后管理优势,草根知本就要转变身份,不再做风险投资机构,而做产业投资控股平台,也就是,成为被投企业的大股东,收购被投公司51%—85%的股份,把被投企业作为旗下子公司来管理。

在选择投资标的时,草根知本的策略是这样的:因为总的资金盘子不大,所以不会去投接近上市的成熟企业,溢价高、收益低;同时,过于早期的企业也不会投,因为早期企业往往业务模式还没成型,他们的投后管理优势没有用武之地。

草根知本主要投营收在2亿—10亿元之间的企业,已经有盈利基本盘,但是遇到增长困境,缺资源、缺管理、缺战略。席刚说,用养猪业的行话说,“这叫架子猪,正在长身体。能吃、快长,毛皮也没那么光亮,有毛病但不致命。你去给他赋能,将战略想清楚,管理体系捋顺,配套资源,这些公司就成长得很好。”

在退出机制上,草根知本的产业投资模式就像“养儿子”,考虑的不是短期收益,而是长期的产业协同效应,提高全链条的抗周期能力和竞争力。“只要它的发展符合我们的战略规划,我们不会一定要求在多长的时间内变现。如果真的要设置一个时间,我希望至少把它设定为20年。”

席刚认为,目前的风投圈,无论VC还是PE,投资机会和收益都在收窄,而控股型的产业投资模式正在迎来黄金期。未来的商业竞争一定是“集团军”式的, 从拼单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变成拼企业集群的产业布局。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9月14日,在星巴克全球投资者交流会上,星巴克正式发布了“2025中国战略愿景”,提出了一个激进的增长目标:在未来三年内,星巴克要在中国新开3000家门店,门店总数从现在的5600多家变成9000家;同时,三年内净收入要翻一番,营业利润要增长400%。据说,这是星巴克成立51年以来,在北美市场之外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张计划,被媒体称为“星巴克的中国战事”。

你知道,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曾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称“中国市场是星巴克的未来”。但是,根据星巴克最近一个季度的财报,在中国的经营情况很不乐观。营收同比下降40%,单店交易量同比下降43%。前有瑞幸、Manner、Seesaw等咖啡新势力的正面阻击,后有喜茶、奈雪等茶饮品牌对咖啡市场的蚕食,可谓背腹受敌。这次星巴克高调宣布在中国的三年扩张计划,有点破釜沉舟的味道。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一、二城市扩张困难,往下沉市场走怎么样?的确,今年以来,三线城市的咖啡市场增长最快,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200%。星巴克提出要加快三线城市的开店,前不久,麦当劳旗下的麦咖啡也宣布,要进军三线城市开1000家店。

不过,下沉市场也不是空白的,早就有人在这里蹲点把守了。你可能想不到,蜜雪冰城旗下的“幸运咖”,不知不觉中已经开了1400家门店,成为全国第四大咖啡连锁品牌,仅次于瑞幸、星巴克和挪瓦咖啡。幸运咖在打法上完全复刻蜜雪冰城,扎根三、四线城市,卖五元美式、六元拿铁。面对星巴克、麦咖啡的下沉,幸运咖能守住自己的阵地吗?

我们的判断是,巨头下沉,对幸运咖的威胁不大。做个简单的类比:麦当劳在国内开了8000多家门店,肯德基是12000家,但洋快餐开店数第一是谁呢?是温州人开的华莱士,现在有2万多家门店,是两大巨头之和。除此之外,市场里还有不少潜力十足的本土洋快餐品牌,比如开了3000多家店的派乐、开了1000家店的塔斯汀。

也就是说,巨头即使下沉,它们和下沉市场的本土品牌仍然是处在不同的生态位。

首先是价格。巨头下沉,一、二线城市和三、四城市的价格要保持基本一致,30块一杯的星巴克,到了下沉市场也不敢只卖10块钱,而幸运咖就敢把价格打到五六块钱,而且并不是说品质上就差多少。最近我看了好几个专业咖啡盲测,5块钱的幸运咖,还经常进入排名前三。

再来说产品。下沉市场的品牌做产品创新,比巨头们路子更野。

下沉市场的消费者,就喜欢甜的,带奶的,花样很多的饮料。星巴克们想推带花样的新品,要考虑太多,比如保守,幸运咖们则是放开了做创新。什么珍珠、草莓冰、桂花酒酿,统统都能加进拿铁。另一个下沉市场咖啡品牌“卡小逗”直接主打创意果咖,在咖啡里添加各种蜜桃、柠檬、凤梨、荔枝,很像茶饮风靡时的套路。

再来看开店,比起讲究标准化的巨头,下沉品牌们开店的身段更灵活。

比如星巴克的加盟条件是出了名的严格,开正店,要求店铺面积必须在100平方米以上,在选址上也很苛刻。而幸运咖打出的口号是,把咖啡店开到每个大学、每个县城。它设置了3档面积,60平方米以上的旗舰店、30—50平方米的标准店,20平方米的快饮店,每一档下面,又按照购物中心、商业街、学校设置了不同的门店风格,这种九宫格式的规划,扩张起来更有效率。

有人提出,中国餐饮市场有一个规律,叫做“在大城市做小生意,在小城市做大生意”,也就是说,超级连锁品牌往往不会来自一线城市,而是房租和人力都不高的三、四城市。在拥有上万家门店的超级连锁品牌中,正新鸡排来自温州,绝味鸭脖来自长沙,蜜雪冰城来自郑州,还有我们聊过的,张亮、杨国福麻辣烫来自哈尔滨宾县,老乡鸡来自合肥肥西县。中国的下沉市场,才是孕育本土餐饮巨头的沃土。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