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141|高考报志愿,切忌“单打独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高考进入志愿填报阶段。第二个是,第七届全球跨境电商峰会正式闭幕。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千盼万盼,高考终于进入报志愿环节了。报志愿有多重要,不用多说。最近很多用户也在后台问,希望我们讲讲怎么报志愿。

先说一句,关于报志愿,这两天咱们得到站内,有吴军老师领衔,各行业专家一起坐镇的专场直播,你在首页就能看到,里面讲得更深入,更全面。假如你没时间看完整直播,至少记住一个精髓,这是吴军老师早前说的。这就是,报志愿的优先级,城市第一,院校第二,专业第三。当然,你要是能考上清北,就什么都别想,上就对了。

除此之外,能选一线城市,尽量选一线城市。毕竟,眼界、机会和资源都摆在这呢。选完城市,再看学校,能上名校,尽量上名校。毕竟,很多岗位招人,双一流或者一本,是个硬标准。最后,再看选什么专业。这是一个基础的优先级排序。

当然,关于报志愿的攻略,已经有很多了。为了避免你信息过载,我们接下来的重点,将换个角度。不说报志愿最该做的事,而是,最该避开的坑。

报志愿容易踩的坑,主要有这么几个。

第一个坑,是单打独斗。也就是,把报志愿选专业,当成是考生自己的事。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这可不是就是他自己的事吗?别人又不能替他上。因此,很多人报志愿,都充分尊重考生意愿,或者看哪个专业热门,哪个专业将来赚钱。

但事实上,除非是家庭条件特别好,报志愿选专业完全出于非功利考虑,可以这么做。假如你将来想赚钱,想赢得竞争,可能需要换个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报志愿选专业,切忌单打独斗,得把整个家庭都计算进来。报志愿选专业,要把整个家庭的优势最大化。

这可不是说,将来必须让家里托关系走后门。这里面另有一笔信息账。你看,大多数同一个专业的毕业生,水平大概率差不多,而且家里大都是普通老百姓。那么,靠什么拉开差距?主要就看,谁掌握的信息多。

比如,你是做律师的。有那么多种律师,商业律师、民事律师、企业律师,等等。哪个有前途?哪个自我增值最快?有哪些地方容易踩雷?这些都是极其关键的信息。它们从哪来?假如家里有个当律师的,就会毫无保留地把这些信息告诉他。这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就是拉开差距的关键。

再比如,你可以回想一下,身边事业做得顺的,是不是有很多来自所谓的专业世家?

因此,报志愿选专业,切忌单打独斗,尽量把整个家庭的资源全都考虑进来。

报志愿的第二个坑是,认为选专业,是为了给职业做铺垫。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错?选专业,不就是为了将来从事这份工作吗?

别着急,咱们先说一个事。就在这两年,网上一直有个争论,说新闻学,是天坑专业,学了也没什么用。紧接着,网上就为这个事吵开了。还有媒体专门发文,论证新闻事业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做电视出身的人,我个人认为,这个争论,有点跑偏。要不要学新闻,和新闻事业有没有用,这是两个命题,不能混为一谈。新闻事业当然有价值,但你要从事新闻业,不一定要学新闻。至少我身边做新闻的前同事,起码有一半不是科班出身。注意,咱可不是说学新闻没用,它能锻炼人对外界的敏感度,还有驾驭信息的能力。很多学新闻的人后来做营销、做PR、做自媒体,都干得不错。但是,在从事新闻工作这件事上,它未必是必需品。

再说一件事,最近热搜上有个新闻,说的是,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有一个专业,叫殡葬专业。不仅就业率能达到100%,而且录取分数线,已经连续三年超过本科。注意,这可是一所职业院校。但是,你肯定意识到了,学这个专业,至少伴随一个代价,就是选择面变窄了。对本科门槛有要求的事,干不了。跨专业的事,也不好干。

说到这,估计你已经发现了。注意,重点来了。选专业的目的,不是一定要为了做什么,而是为了保留选择权。比如,学土木工程的将来可以做导游,但学导游的反过来就做不了土木工程。再比如,学数学的可以做互联网运营,但互联网运营转行当数学家就很难。

换句话说,同样的分数,换来的选择权是不一样的。选专业,尽量选护城河高,且能向下兼容的专业,把选择权留在手里。将来干什么,跟眼下学什么,这是两个问题,得分开看。

报志愿选专业的第三个坑是,只听取一个声音。

给你讲个故事。假设一所大学,里面开设了恋爱专业。现在有两个人,你觉得谁更适合当老师?

第一个,谈过99次恋爱,经验很丰富,但后来都分手了,现在还没结婚。第二个,只谈过1次恋爱,但结婚了,而且夫妻恩爱。你觉得假如开设恋爱课,谁更适合当老师?

谈过99次恋爱那个?他谈了99次都没结婚,你能说他懂吗?只谈1次就结婚那个?也不行啊,他只谈过一次恋爱,能懂多少?

怎么办?你应该同时听听这两个人的建议。武器越多,越有把握。

同样,报志愿、选专业,再到就业。前前后后至少四年起,它的复杂程度不亚于恋爱结婚。咱们是不是也尽量多听听不同的声音?

因此,在这里我想发起一个号召。我知道,正在听节目的你们,都是各行各业的高手。想请各位在留言区,写下你对报志愿选专业的建议。最好结合你的职业。

答案可以参考这个格式。第一,我是从事什么职业的?第二,这个职业怎么样,是否推荐给你?第三,想从事这个职业,你应该报考什么专业?

我们将把答案留言精选,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

还有,我知道好多人肯定好奇,假如问GPT,它会给报志愿选专业什么建议。我也替你问了。它这回回答得还不错。答案放在文稿里,来看看吧。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2023年6月上旬,第七届全球跨境电商峰会在杭州举办。这届峰会的主题是,高质量与全球化。之所以选在杭州,是因为杭州是中国第一个,跨境电商试验区城市。现在,全国的试验区城市,已经有165个。

你看,从数量上看,跨境电商的分量,明显在变重。同时,就在6月,海关总署还发布了2022年的跨境电商进出口数据。里面显示,中国跨境电商的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万亿人民币,比2021年增长了7.1%。再往前一点,6月初,《区域全面经济关系伙伴协定》正式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说白了,我们跟外界的贸易界面更开放了。

前面这些,说的其实都是一件事。那就是,我们的贸易全球化程度,正在变得更广、更强、更深入。

你看,这个事实,跟一些人的体感又有点不太一样。最近几年,我们总能听到一些逆全球化的声音。比如,很多产业的链条在缩短,大家都希望把原本延伸到国外的产业链,拿回到本土。再比如,有的厂商宁可牺牲效率,也要切断和外界的合作,实现自主生产。

说到这,就又引出了最近两年的一个热门问题。那就是,全球化的进程,到底是在前进?还是在倒退?显然,光看局部的事实,很难得出结论。我们得看系统的统计数据。

在这里,我想向你推荐一份报告。这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今年年初发布的,名叫《全球流动:世界互联互通的纽带》。里面说,随着世界发展,情况确实有变,有些行业确实发生了逆全球化,但大部分行业还保持着全球互联互通的趋势。换句话说,全球化不是在退化,而是在变化。

具体怎么变化?在这份报告里,有这么三个关键结论。

第一个关键结论是,全球化的增长引擎在变化,过去是商品,未来,会变成无形资产。

在过去十年的全球贸易里,假如只看商品进出口,这个数据占GDP的比例,确实没什么增长。自从2008年以后,就开始趋于稳定。虽然商品的全球流动没有增长,但数据、服务、人才、知识产权的流动,增速很快,达到了实体商品的两倍。其中,2008年以来,数据流动的年复合增长率,更是达到了47%。

换句话说,全球化并不是放缓了,而是重点变了。从实体商品,变成了无形资产。同时,这种变化对咱们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窗口。我们在全球的服务、数据、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流动方面,份额还不到10%,发展潜力非常大。

这份报告的第二个关键结论是,当前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区域,能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就像那句话说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目前,全球各个区域,都至少有一种重要的原材料,或是至少有1/4的产成品,需要进口。比如,亚太地区,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和电子产品出口地。但是,完成制造,需要从澳大利亚、巴西、智利和南非进口矿产原料,从欧洲和北美进口高端机械和专业技术。

再比如,欧洲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药品出口地,但关键的原料,得从亚太地区进口。再比如,中东和北非,石油虽然多,但粮食需要大规模进口。而巴西和阿根廷,粮食确实多,但没有化肥,得完全依赖进口。

这么盘算一大圈,全球所有的区域,都是互相依存的。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但是,这个紧密度,也伴随着风险。比如,供应链会变得脆弱。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说法,全球大约有40%的贸易,属于集中化贸易,也就是依赖少数几个特定的供应国,比如,全球60%的电子产品,来自中国;75%的铁矿石,由澳大利亚和巴西供应;80%多的大豆,由美国和巴西出口。

换句话说,好多特别重要的鸡蛋,几乎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地方的供应链一旦断裂,后果很严重。这就导致,大家得手拉手,维护全球供应链的韧性。

这份报告的第三个关键结论是,全球化的格局不是最近几年才起变化,而是过去几十年就一直在变,而且未来还会加速变化。

1995年到2008年,这是科技进步最快、全球贸易最自由的时代,这段时间的趋势是,分工越来越细化,同时互联程度越来越深。货品产地的集中化在下降,也就是,商品的生产能力是分散的,大家都有一点。

而到了2008年之后,全球化的格局开始变化。一些能力开始向特定的地区聚拢。全球大概有40%的行业,包括能源、制药、电子等等,生产的集中度在提高,头部的几个国家,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接下来的趋势也是如此,那些事关技术、安全的行业,比如制药、高端制造,还会进一步集中,尤其是半导体,中、美、欧、日、韩,都在规划建造本土供应链。

换句话说,在未来的全球贸易格局中,实体商品,尤其是事关产业安全的产品,生产和贸易都会变得更集中。这就导致,大家谁都离不开谁。同时,大家都想互相取长补短,这就导致信息、数据和人才的流动进一步加速。说白了,全球化不是停止了,只是方式变了。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报志愿选专业需要避开的坑,以及麦肯锡对于全球化趋势的分析。别忘了,咱们今天还有个共创邀请,请你在留言区,写下你对今年高考报志愿选专业的建议。更推荐你把自己的建议,附上今天的节目,一起分享给身边需要的朋友。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