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381|一款“剩菜盲盒”,怎样做出情绪价值?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超市里的剩菜盲盒,成为抢手商品。第二个是,微软投入重金,进军自研大模型。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最近,气温持续升高,很多超市的剩菜盲盒变得越来越走俏。这里的剩菜,泛指蔬菜、水果、盒饭,等等。因为夏天食物的保质期更短,很多超市就把当天卖剩下的食物随机打包售卖。

这个形式并不算新。就像早些年的蛋糕店,会把做蛋糕剩下的边角料打包卖。再比如一些比萨店,会把当天剩下的原料做成比萨盲盒,放在晚间出售。

但是,我想请你关注的,倒不是打包卖剩菜这件事儿,而是剩菜盲盒这个称呼。你仔细琢磨一下,剩菜盲盒,它跟尾货甩卖相比,好像多了一层含义。好像是在说,买这个东西,从来就不是什么不体面的事,正好相反,买这些东西不仅有性价比,而且很好玩,像开盲盒一样惊喜。

换句话说,

剩菜盲盒这个东西本身没变,但是大家看它的方式变了。

那么,顺着这个思路深挖,有没有可能,把剩菜盲盒做成一门大生意呢?

今天,我们就说一个这方面的案例。这是一个美国的果蔬品牌,叫Misfits Market,中文直译过来,叫错配的市场,或者叫合不来的市场。之所以起这么奇怪的名字,是因为他们卖的不是一般的水果,而是那些特别丑的水果。说白了,就是专卖歪瓜裂枣。除了歪瓜裂枣,他们还卖各类卖相不好的肉、面包、奶制品,等等。总之,颜值低的食物他们都卖。

而且就是这些很多人看不上的东西,人家卖得偏偏还不错。Misfits Market是2018年成立的,现在已经是估值超过10亿的独角兽。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前段时间,商业自媒体“SocialBook全球红人营销”,专门做了分析。咱们主要说其中的两个关键动作。

第一,强化产品的盲盒游戏属性。在这个平台上买东西,不能挑,不能选,只能按月订阅,就跟订报纸一样。

而且Misfits Market只提供两种商品,大盲盒和小盲盒。大盲盒包含14种蔬果,够一家五口吃一周。小盲盒就少一点,适合人少的家庭。至于具体收到什么,全凭运气。

乍一看,这个做法好像很粗放。但是,Misfits Market在其中还有一组很微妙的设计。

首先,他们会在每个月月初公布本月的水果种类。总之,这个月就是这些,至于每次收到什么,不确定。因此,这个盲盒也不是完全随机,是有一个大致的确定性的。

其次,Misfits Market还会定期在网站上提供菜谱,告诉大家每种蔬菜的烹饪方法。毕竟,用户买的是盲盒,难免买到自己不会做的蔬菜,提供菜谱,这个问题也解决了。

最后,他们还有意引导用户,在网上晒订单,比谁收到的水果蔬菜样子更丑、更奇葩,像什么两条腿的萝卜、癞蛤蟆形状的土豆,还有奇形怪状的瓜果,都有人晒照片。你看,这么一来,丑反而成了卖点。顾客不仅不会嫌弃,反而是越丑越兴奋,越丑越觉得好玩。

Misfits Market还举办过一个活动,叫“Golden Misfits”,翻译过来就是金牌异类。邀请用户参赛,大家比比谁收到的水果更丑。最终胜出的,还能收到优惠券奖励。有用户就说,拆Misfits Market的盲盒,感觉就像8岁孩子在圣诞夜拆礼物。

这是Misfits Market的第一个设计,把盲盒的属性放大。

第二个设计是,通过合作包装,把蔬菜盲盒变成一件体面的商品。让人觉得,买剩菜盲盒不仅不是消费降级,还是一件很酷的事。

比如,Misfits Market跟大量的明星厨师合作,为美食真人秀提供食材。再比如,他们还邀请了很多美食博主,一起开盲盒。

同时,Misfits Market设计了很多文案。比如,我可能看起来只有3分,但我尝起来有10分。再比如,从未赢过选美比赛,但经常是美味比赛的冠军。

再比如,Misfits Market还做了很多价值观营销。比如,把生产过程中多余的饼干碎片,加工成一款新饼干出售。或者把零食生产中的边角料,重新调味之后,做成一款新零食。

这些商品的目的不是冲销量,而是对外输出品牌的价值观。也就是,任何不起眼的东西,只要找对方法,都可以派上大用场。

好,关于Misfits Market,咱们先说到这。假如说能从中获得什么启发,我觉得可能是,有时候做生意,得拿出点拍电影的架势。你看,拍电影,你总不可能让每个角色都浓眉大眼,每个角色都完美无瑕,总得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角色。但是,假如剧本写得好,能找到适合这些角色的故事,也同样有可能获大奖。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本月初,有媒体报道,微软正在投入重金自研大模型,模型名叫MAI-1,参数量是5000亿,由谷歌DeepMind前负责人牵头研发,预计在5月底亮相。这个模型的目的是跟OpenAI、谷歌等机构的顶尖模型竞争。

而且更有趣的是,因为现在的大模型太多,动不动就要PK排名。这就导致,给大模型排名,居然成了一项专门的业务。有个机构就在提供这样的服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合作创立了一个开源组织,叫Lmsys,全称“大模型系统组织”。

这个组织每周会发布一个大模型排行榜,俗称“大模型竞技场”,据说在业界很有公信力。根据5月20日发布的最新一期排名,最强的大模型,依然是GPT-4o。假如观察这个排行榜的长期变化,还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趋势。今年4月,有人把过去一年的排名做成了一个动态视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模型的整体发展,呈现出两个趋势,

第一,各个大模型之间的差距在缩小;第二,大模型这个赛场的主要参与者,逐渐变成了大公司。

从这个角度看,经常看看排名,也能获得一点收获。

今天咱们就来重点聊聊竞技场这个排名系统。给大模型排序怎么排呢?关键方式之一,是看工作表现。目前的排名方式是,请用户进入这个平台,向两个匿名模型提问,然后投票给你觉得其中表现更好的一个。在这个问答过程中,大模型不能透露自己的身份,一旦暴露,投票就作废。现在的竞技场上,一共有92个模型,排名一共经过了91万次的投票。

这么大规模的投票背后,有一套复杂的计算机制,主要的计算方法,是一种叫做“埃洛等级分”的机制。这是现在比较主流的一个评分机制,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在用。简单说就是,所有参与评分的模型,都有一个初始分数,然后,在两个模型的比拼中,胜者加分,败者减分。而且这个加减量,不是固定的,而是要看对手的水平,对手水平越高,打败它后获得的加分就越多。这个过程,既考虑到了每次比拼的胜负,也考虑到了双方固有的实力差异。

作为目前世界上主流的评分机制之一,这个埃洛机制,它最初是在国际象棋领域发起的。

国际象棋是一项一对一,并且结果明确的竞技比赛,照理说,赢了加分,输了扣分,这样给棋手积分排名是最简单的。但是,假如真这么做的话,很容易出现bug,比如,一个水平一般的棋手,可以一直打新手,攒积分,而反过来,有的人明明是高手,假如他一直跟其他高手过招,有输有赢,很可能积分反而会低。

因此,上世纪60年代,国际象棋组织就开始研究怎么积分更公平。最终,他们采用了匈牙利裔物理学家阿帕德·埃洛设计的积分系统。埃洛机制,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埃洛本人也是一名知名国际象棋大师。他认为,最合理的办法是,用过去比赛的平均成绩,给每位选手确定一个初始评分,然后在之后的比赛中,围绕这个初始评分加减调整。

比如,一个初始分很低的选手,战胜一名高手的概率并不高,但是,一旦战胜了,他就可以获得比较多的加分。说白了,就是战胜强者,积分更高,而战胜弱者,积分更少。

总之,这个工具几乎适用于任何一对一,而且有明确胜负结果的比赛。因此它也成了通用的评级工具,并且迁移到了很多领域。

比如,给创意排名。俗话说“文无第一”,要想科学地给创意作品排序,就可以用埃洛机制,通过两两对比来给出排名。像德国汽车制造商Smart,曾经用这种方法,从几千款汽车“皮肤”设计中,选择出来了最终的设计。还有,壳牌公司在2018年的创新创意竞赛中,也用了这种方法,从1000项创意方案中,挑选出了最终获胜者。

再比如,给自己的主观选择排名。假设你要给自己的衣物来一场断舍离,但又下不了决心要扔掉哪些衣服,你可以试试这个埃洛机制。先给自己选择困难的衣服大致排个顺序,然后一对一地去比较,最后决定要扔掉哪些,留下哪些。

你看,这个机制的通用性是不是很强?而且因为这个埃洛机制太严谨,导致很多网友产生了一点叛逆心理。比如去年,有人做了一个叫做“埃洛一切”的网站,广邀各地网友,参加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的PK。离谱到什么程度呢?比如战斗机和网球运动员PK,电影和公交车扶手PK,卓别林和神经系统PK,等等。其实,这个网站的本意是想说明,不必痴迷于排名,别太有竞争焦虑。

但是,话说回来,假如你有做排序的需求,倒是可以试试这个埃洛机制。假如你觉得这个机制太麻烦,那么至少可以记住它的大致原理。这就是,

大多数事情,都可以简化成一个一对一的零和比赛,不断重复这个一对一的过程,你就能获得一个清晰的排序结果。

假如你需要做一些复杂的决策,这个模型或许能帮到你。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怎么把剩菜盲盒做成一门大生意?我们讲了Misfits Market的故事。有时候做生意,可以参考拍电影,即使演员不好看,也总归能为他找到适合的角色,他也一样能变得受欢迎。

第二,怎样为难以对比的事物排序?埃洛机制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它的底层思路,是把万事万物,都简化成一对一的对比。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