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精选

蔡钰:这三年,中国发展值得关注的5件事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蔡钰老师的《商业参考》第三季,尽管现在很多人感觉是春节刚过完,刚刚开年。但实际上2024年已经过去六分之一还要多一点了,但总归好多人这个开年的心气还在。

那今天,趁着这个心气还在,就请蔡钰老师来跟你说一说那些关乎到大趋势的关键洞察,具体是哪些洞察呢?蔡钰老师认为有这么5个关键动作非常值得关注,读懂这5个动作,你就把握了很多当前的趋势。具体是哪些动作呢?

来,咱们有请蔡钰老师。

欢迎打开《蔡钰·商业参考3》,我是蔡钰。

前段时间,开启了中国人情感意义上的新一年,我想扮演一回“民科大棋党”,跟你聊聊我眼中的棋盘。

你知道,我们进入了巨浪滔天的百年变局。而我们置身的中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这几年到底都在忙什么?1000个人肯定有1000个答案。

我自己的目力所及,关注到的是这么几个关键动作:

第一,攒粮食。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事关三农问题,而粮食安全又是其中的第一课题。因为让14亿人吃饱饭是一切安全的前提。

怎么界定中国的粮食安全线呢?18亿亩耕地红线,和1.3万亿斤的粮食年产量。

中国这两年在粮食安全上干得怎么样呢?2023年,全国实现了粮食总产量1.39万亿斤,同比增长了1.3%。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在全球地缘冲突不断的环境里不容易。

2023年中国保住1.3万亿斤这个产量,背后克服了不少自然灾害,比如黄河地区的“烂场雨”、华东华北有些地方的严重洪涝、西北部分地区的干旱等等。

中国在2023年10月增发了1万亿元特别国债,当时中央政府说是给各地用来灾后重建、弥补防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中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的。这笔钱最直观的意义固然是帮地方政府减轻债务压力,但指向“抵御自然灾害”这个用途,也是在保民生和保粮食。

到了202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粮食年产量1.3万亿斤以上依然是刚性要求。

你看,旅游是鼓励的,家具家电的更新换代也是鼓励的,把传统燃油车换成新能源车也是鼓励的;但节约粮食的海报,我们今天在中国的大城小镇里仍然能看见。

第二个关键动作,攒能源。

确切地说,是一边攒传统化石能源,一边调整能源结构,把本国的用能需求从传统化石能源调整成电能,同时再把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的产能给拉上去。毕竟,中国自己的石油储量不够多,但太阳光和风却是足够的、免费的。

我们看看这几年能源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变化。

先看供给端。截至2023年底,中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55.2%;风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20.7%,都是远远高于GDP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速。请注意,新能源产能远远高于经济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速。

这一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也历史性地超过火电装机,达到了14.5亿千瓦,在全国发电总装机当中的比重超过了50%,新能源发电的产能开始比传统的火力发电产能要高了。

再看消费端。有一个变化很有意思:中国车主越变越多,但2022年,全国的加油站数量第一次出现了下降,为什么?因为电动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了25%,越来越多的汽油消费改成充电桩消费了。在贸易战开打的2018年,清洁能源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是22%,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拉高到了25.9%。中国的能源供给和需求往新能源上倾斜得越多,就意味着中国的能源越能够自主。

第三个关键动作,当下热火朝天的攒算力和数据。

今天AIGC正在成为科技界焦虑叙事的核心,2023年ChatGPT上市让人们担心中美科技差距在拉大;2024年Sora问世又让人们担心中美科技差距继续拉大。

我们得承认技术差距确实存在,怎么追?可以把问题拆开,逐个来解决,我们可以把大模型能力分解成三层:算法、算力和数据能力。

在算法层面,业内有很多讨论技术的公开论文、也有各种开源模型和开源社区可以学习参考,对这个方向有热情的人才我们也不缺。

在全球范围内一种算法的框架成为行业共识之后,比如说Transformer,各家更多拼的就是算力和训练数据集。OpenAI的山姆·奥特曼最近放风说要融资7万亿美元,这个融资雄心相当于美国经济规模的1/4了。他要万亿规模的资金是为了激励人才吗?当然是为了买GPU、买数据和交电费。

同样,在全球AIGC产业里,张一鸣老师的“大力出奇迹”信念正在成为参与者们的共识。英伟达的股价在2023年上涨了239%,成为美股华丽七雄当中涨幅最高的一支,也是因为它的GPU是所有大模型的算力根本。

我们来看自己,关于算力和数据,中国前几年其实就有家底。阿里云在2021年就已经是全球第三大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了。

在2018年贸易战开始后,中国就加快了以国家之力攒家底儿的动作。2020年工信部发布了一份《智能计算中心规划建设指南》,之后国内有接近20个工业和商业城市开始建智算中心,大多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经济发达的地区。

到了2022年底,中国的算力规模占到了全球的31%,比美国的36%还有差距,但差距不大,两家都在第一梯队。

这时候,中国又开始布局“东数西算”工程,在全国范围内规划了8个国家级算力枢纽节点,东南西北都有,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和宁夏,肯定有离你家乡近的。在这8个算力枢纽的周边,还建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也是在2020年,中国把数据确立成了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跟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视为生产要素,也把建设数字中国写进了十四五规划。上海、天津、北京等很多城市都成立了数据交易平台。到2022年,国内数据交易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到了876.8亿元,占全球的13.4%。这些数据你都不用记,我就想告诉你中国在这事上很上心。

2022年底,中国电信的总经理李正茂提出过一组“算力时代三定律”。跟阿西莫夫那个机器人三定律有点像。

第一定律叫时代定律:新时代里,算力就是生产力。

第二定律叫增长定律:世界上的算力每12个月会增长一倍。

第三定律叫经济定律:算力每投入1元,能带动3-4元的GDP增长。

照这组定律看,我们屯算力和数据就相当于在攒钱。

前面不是说中国建了好多的国家级算力枢纽节点和数据中心集群吗,通信领域的院士邬贺铨前两年还建议过,开放这些国家算力平台来支持本国大模型训练,从而减少市场参与者们的重复劳动、各自为战,这样能更快训练出智能化更高的产品。

我最近看到贵州省政府一个很有意思的发展手段,贵州省政府给本地企业发了很多的算力券,鼓励他们找政府兑换算力,来完成自己的数字化升级。

第四个关键动作,搞产业升级,反技术封锁。

有了算力和数据资源后,这件事也变得相对容易。

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可以算是对中国科技卡脖子的起点。当时《科技日报》列出了一份清单,梳理了中国工业发展能被卡住的35项技术,这份清单此后就成了一份经典的“真题”,被政府的产业引导基金和民间的创业者们当作机会指引来用。

到了2023年人们再翻出这份清单的时候,发现中国已经攻破了其中至少21项。华为推出的5G手机Mate 60,也被视为突破封锁的标志。

产业界突破芯片封锁,这个成果也等于是在给本国增加算力储备。2023年,你别看貌似人人都在抢GPU,实际全球半导体营收是下降的,同比降了11%。但中国半导体产量全年增加了6.9%,而且增速越来越快,这让中国的芯片进口量也减少了662亿美元,原因并不是需求减少,而是自产率上来了。

前段时间美国限制英伟达向中国出售芯片,让黄仁勋非常着急,原因之一也是中国自己的AI芯片已经在量产途中。百度2023年就找华为采购了一批价值4.5亿元的AI芯片,按进度当前应该都已经用上了。

中国基于全球第一梯队的算力和数据去做实体产业升级,这件事还可以反过来看:中国足够齐全的产业链,也可以成为场景、数据和需求素材,去帮本土的AI产业升级。

我正好最近看到有人在ToB领域做了个对比:华为的盘古大模型主要面向B端提供服务,它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来判断一辆火车的故障类别。但要是拿同样的火车故障的图片视频去问GPT,它的回答就非常有限,因为美国的铁路已经提供不了足够的参数和样本来训练大模型了。要是同样跟大模型们聊聊高铁的轮轨磨损检测,盘古可以应付自如、对答如流,但GPT就更没法回答。

也就是说,中国制造业的海量数据,能让本土的大模型在专业方向上进化得更快。而火车故障、高铁轮轨磨损这种问题显然也不是客户提来玩儿的,专业大模型们满足的这些B端需求虽然没有给普通消费者画个舞龙视频酷炫,但它第一天就是朝着有确切收入和利润的方向在进化。

至于做社交和游戏的腾讯、做电商的阿里,它们在开发自家大模型时,也都是在各自真实的场景里构建能赚钱的解决方案。这样的优势是产业空心化的国家和地区没有的。

第五个关键动作,发展军工产业。

这个我们就没法展开了。你要是感兴趣,可以自己搜搜这些年的军工技术、产品和贸易突破。

再见。

好,内容听完了。

像这样的商业大趋势分析,在《商业参考》第三季中还有很多。蔡钰老师不仅会为你追踪解读宏观的大趋势,还会为你拆解很多具体的商业案例。看看那些爆款产品、明星公司,他们的做法中有哪些能够为你所用。

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

蔡钰

”老师的名字,就能看到《商业参考》第三季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下周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