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精选

武则天为什么能成为唯一女皇?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得到听书。最近,得到听书为你请来了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也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蒋爱花老师。她将在得到听书的“名家讲书”栏目中,为你讲解一个新的主题,叫做《盛唐女子图鉴》。

要说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哪个朝代女性的存在感最强?那唐朝肯定算一个。你看,盛唐时期可是出现了一大批名留青史的女性。像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还有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以及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这些人都生活在那个灿烂的盛唐时代。

而这回,蒋爱花老师将用6讲的内容,带你走进十多位唐代传奇女性的传奇人生。这些故事,那可真叫个个精彩,个个别开生面。而今天我们要听的是第一讲,讲的是唐代的传奇女皇武则天。

来,有请蒋爱花老师。

你好,欢迎来到“名家讲书”,我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蒋爱花。

从今天开始,我要带你重回盛唐,回到这个所有中国人魂牵梦绕的历史时期。关于盛唐,我们有太多话题、太多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可讲。这次我特别选取了“盛唐的女性”这条线索,带你读懂6本书,带你从6个侧面看懂盛唐。

今天,我带你读的第一本书是曾经获得“2022年文津奖”的《武则天研究》,作者是唐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孟宪实教授。咱们聊聊武则天。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位女皇帝,因为名气太大了,市场上的书五花八门。今天这本《武则天研究》,正是对武则天形象的祛魅,摘掉了后人强行扣在武则天头上的各种帽子。在很多人眼里,坊间的历史故事与学院的历史学科仿佛两条路径,一个真实性不足,一个趣味性不够,之间的壁垒很难妥善打通。但是,关于武则天的研究,这本书的作者孟宪实教授做到了。

当然,今天我们不只读这一本书,我会把武则天这个话题当作一枚石子,抛进盛唐历史的湖泊当中,带你了解更多的有趣的信息:

第一部分,我会围绕《武则天研究》具体讲讲,为什么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朝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有什么漏洞,让武则天钻了空子呢?第二部分,我们的视野会扩展到整个中国古代,为什么历代有权势的后妃不能称帝?在最后,我们会回到主角武则天,不只是今天的我们对武则天感兴趣,她的热度在历史上从没有减弱,那有关武则天形象的历史书写,在不同朝代有什么样的变化呢?原因是什么?

听完我的讲述,你不仅会对武则天有全新的了解,还会对大唐乃至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有宏观的认识。

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近武则天。

中国人对于武则天的故事,可太熟悉了。我先带你简单回顾一下,她的父亲叫武士彟,算是开国功臣,后来官拜荆州都督。武则天十四岁的时候就被选入后宫了,做了唐太宗的“才人”,这是个品级不算低的女官。她还获得了“武媚”这个赐号,因为唐朝有称呼女性为“娘”的习惯,所以武则天也被称为“媚娘”。唐高宗时,武则天被封“昭仪”,后来成了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了武周政权。她的经历十分有趣,从宫女到才人再到尼姑、昭仪、皇后、皇太后、皇帝,最后以皇后身份下葬。你看她从基层上位,几乎把皇宫所有的后宫职位都干了一个遍。

从功臣之女到唐太宗的才人,从唐高宗的皇后再到垂帘听政的皇太后,最终成为改朝换代的大周皇帝。武则天在步步为营中完成了多级跳,实现了角色的蜕变。而这所有角色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从皇太后到皇帝的惊险一跃。

其实,先帝驾崩后,由于继任君主年纪小,还不具备治国的能力,太后临朝称制的现象并不少见。但等到皇帝拥有治国理政的能力之后,太后是会将治国的大权移交给皇帝的。像武则天这样最终登基称帝,可谓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她是如何突破界限,最终实现这一目标的?其实,学界流行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唐朝女性的地位比较高,武则天能以女性身份登基且没有太多的阻碍。

唐朝女性的地位到底高不高?这是需要辨析的问题。

纵向来看,相比于宋朝、明朝等时期,唐代女性的地位当然更高一些,没有那么多封建礼教的束缚,女性似乎更自由。举例来说,唐朝曾经流行女扮男装。唐武宗喜欢的一个妃子,常常女扮男装,同武宗一块打猎。有一次,臣子有事禀报唐武宗,他看见一位穿着男装的人物,便误以为是武宗,其实是那位妃子。

不过,横向对比唐代男性,我们会发现,唐代女性地位远远不及男性。唐人想要做官,科举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女性显然是不能参加的。一代才女鱼玄机为此颇为愤愤不平,留下了“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的诗句。“自恨罗衣掩诗句”来表达她本人有诗才,却因女儿身而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遗憾,最后以“举头空羡榜中名”来表现对功名的渴望。

如果我们追根溯源,可以发现

隋唐源自北朝,而北朝是以游牧为主要特色的政权,女性的地位远比中原要高。确实,隋唐的建立者带有鲜卑血统,女性地位相对较高这一事实,这对于中原一贯的男尊女卑观念形成了冲击。

关于武则天称帝的第二个分析角度是,武则天钻了唐代制度的空子。

有学者从制度史的角度来分析武则天称帝的事情,因为没有制度明确说女性可以当皇帝,但也没有制度规定女性不能当皇帝。从逻辑层面讲,皇帝制度本身有非常大的弹性空间,武则天正是钻了制度的空子。

这种说法的常见论据是,后人对于武则天称帝后的私生活津津乐道,说她养了很多“面首”,也就是男宠,最著名的是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以此来指责武则天私德不行、修养不够,不具备担任君主的能力,能当皇帝,就是因为唐朝建国不久制度还不健全,因此钻了空子。

这个推论很容易反驳,武则天既然是君主,从皇帝的角度来看,男性君主可以有众多的妃嫔,女性君主同样可以有很多男宠,同样也是皇帝从制度上可以享受的这种特权,并无不妥。

我们接着看第三个说法,武则天登基是凑齐了一系列的偶然。

多么偶然呢?武则天之后,哪怕她的女儿、最受宠爱的太平公主,哪怕她的儿媳韦皇后、孙女安乐公主,想在她这条路上延续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这是最好的例证。有些事情是无法强求的,只有所有因素在刚刚好的情况下,因缘际会之中才能实现。

武则天称帝道路上两大绊脚石分别是,李氏皇族宗亲和支持李氏的元老重臣们。对此,武则天确实费了一番脑筋。但在此之后,武则天几乎就没什么阻碍了,因为她登基称帝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在唐代年纪已经非常大了,大臣们不认为她会长久把持朝政。而且,武则天有儿子,大臣们觉得,武则天会理所当然地将皇位传给儿子,政治制度会照常平稳运行。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说武则天命好,她其实为很多偶然的出现创造了机会。

首先,前面我们说过,唐代女性的地位相对于其他宋代、明代等朝代相对较高,但男尊女卑在唐代是不争的事实,也在宗法理念和法律条文中有明确体现。但“强者从不抱怨环境,只会努力适应规则并改变环境”。武则天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女性的优势,那就是母亲的优势。她将自己比作圣母,母亲的力量是伟大的,没有人会否定她作为母亲的地位。

其次,古人是信天命的,中国古代有“天人感应”的概念。古人认为,天和人是相连的,人世间的善恶是非会在天象上呈现出评判结果,也就是所谓的“祥瑞”或“异象”。于是,每个要篡位的皇帝,都要想尽办法制造祥瑞。果然,在武则天还在以太后身份临朝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叫唐同泰的人,发现了一块石头,只见这块石头上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圣母临人,预示着女性要当皇帝了,而且还能够“永昌帝业”,让江山永固。首先发现这块石头的唐同泰是发现“祥瑞”现场第一人,并声称是在洛水里发现的。而洛水是武则天的神都洛阳地区最重要的水系。在洛水中发现祥瑞,这不印证了武则天的天命吗?武则天很欣慰,她想要的东西能恰逢其时地出现。她连忙将这块石头尊为“宝图”,后来又改了个更好听的名字“天授宝图”,发现祥瑞的唐同泰当然也就鸡犬升官了。

你看,正如孟宪实先生在研究中提出的,

武则天把自己打造成圣母的形象,一方面规避了男尊女卑的劣势,另一方面又借用了古人对孝道的尊崇。

将女性的身份从劣势转化为优势,大大降低了称帝过程中的阻力,增进了百姓和官员对她的认同。武则天能力是出色的,也是孤独的,她探索出一种在大唐的环境下女性从政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武则天为偶然创造机会,不只体现在“打造圣母”形象这一项,武则天一直是一位努力突破旧制度、灵活运用新制度的人。

后人关注武则天,会把注意力聚焦在她称帝那一段。其实,她在给唐太宗作昭仪的时候,她的不俗之处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唐太宗在世的时候,她身为太宗的妃子,便与太子李治互通款曲,暗送秋波。这里面当然有太子李治的因素,但如果没有武则天的配合,他们也不可能一拍即合。在隋朝也有类似的情况,太子杨广对文帝的妃子陈夫人无礼,陈夫人伤心落泪,在文帝面前哭诉,展示出与武则天截然不同的态度。武则天不是一般的女性,她趁着太宗病重,与太子私通,武则天肯定知道其中的风险,这是要杀头的,但她还是这样做了。从武则天的角度出发,当选择了联系李治后,她算是经历过生死的人。既然鬼门关都曾闯过一遭,登基称帝又何妨?人们常把视线集中在她称帝的过程,实际上,当初武昭仪与太子李治幽会的意义被低估了,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来看,她身上反传统的精神早已显露无遗,此后登基称帝不足为奇。

太宗死后,武则天摇身一变,从先帝的妃子成为高宗的妃子。这件事自然为礼法所不容,但她还是做了。高宗的王皇后是李世民亲自挑选的,李世民对此非常得意,还跟自己的大舅哥、宰相长孙无忌夸下海口,说这是我选的好儿媳。皇上的命令是“金口玉言”,他为王皇后母仪天下定了调子。然而,随着高宗对武则天的宠爱日渐加深,高宗与元老的矛盾也日趋尖锐,决意废掉王皇后。

长孙无忌是严格遵守先帝旨意的重臣,哪怕高宗与武则天亲自登门表态,给长孙无忌后代加官晋爵,长孙无忌也始终不松口对改立皇后的态度,他的核心看法只有一个——没门儿。不管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资治通鉴》,以及《唐会要》,这些史书均记载,为了扳倒王皇后,武则天不惜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于人。常言道,虎毒不食子,敢于打破常规的人,所谓的皇帝制度又怎能阻碍她的步伐呢?

经过“废王立武”事件后,高宗清除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干元老,获得了政治上的绝对权力。陈寅恪先生站在唐朝统治集团升降的角度来看,认为它是关陇集团没落的标志性事件。如果说上述事件中,武则天的身影还比较模糊,存在感没那么强,那高宗身体的不适则让武则天从幕后走到台前。由于高宗经常风眩,头晕眼花,不能理政,据说这是自唐太宗以来的家族遗传病——风疾,高宗便让武则天处理政务。高宗弥留之际,对几位顾命大臣强调,要以武后的命令为准。继任的中宗也得听从她的旨意。再到后来任用酷吏,大肆屠杀李唐宗室,武则天步步为营。

儒家出于政权稳定考虑,推崇嫡长子继承制度,但放眼整个大唐,极少君主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大统。唐前期宫廷政变频发,皇位不稳,竞争者以实力左右皇位的人选。学界有个说法叫“一君两储三方”。“一君”就是握有实权的皇上或者太上皇,“两储”分别是两大政治集团,各自拥护一位皇位继承者,它们共同组成了左右时局的三方力量。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皇权内部所面临的威胁来自三方面:一种是藩王,一种是宦官,一种是外戚。只要皇权处于弱势,这三方面势力便会蠢蠢欲动。

很多时候,我们讨论古代历史会反复讲到当时的常规制度,但一些非制度性因素、偶然的因素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我们谈武则天的早期奋斗史,回溯她的政治生涯,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她为何能够突破束缚,最终登上皇帝宝座。武则天在做皇后期间,臣子们不止一次提到了吕后,以吕后的例子劝告武则天做事要有分寸,不要重蹈覆辙。武则天也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只是做分内的事,绝不会效仿吕后。结果却是武则天登上权力顶峰,不少重臣人头落地。不难发现,她一直都在同世俗抗争。她发明尊号,开凿龙门石窟,创造光怪陆离的武周新字,反复宣扬天命在我。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社会举动,武则天打造出属于自身的政治景观,把自己治国的合法性灌输进天下人的意识中。十几年的皇帝生涯,她应该是不安与焦虑的,在称帝的路上,她经历了太多的艰辛。

回过头来,我们想一个问题,武则天称帝真的成功了吗?

皇帝制度不仅包括生前享有的权力,还包括死后获得名分。而女皇武则天享受的只是有限的皇权。她可以在生前尽情享受皇权带来的快感,但无法在撒手人寰时保有皇帝制度所赋予的特权。

有个难题一直束缚着武则天,这就是继承人问题,这也是她统治十多年间最大的隐忧,朝官争斗的主要焦点也是储君的人选。究竟是立自己的儿子李显,还是立自己的侄子武三思。百年之后,皇位应该传给谁?

这个问题太关键了,决定了武则天作为一个皇帝是否圆满。在传统社会中,能够主导宗庙制度与五服制度是皇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宗庙祭祀以男性为主,女性处于从属地位。一个无解的难题是,武则天作为李家的媳妇,最终还是要陪伴丈夫李治,一同接受祭祀。正如狄仁杰曾经劝解武则天时说的,倘若武三思接过权力,肯定要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武则天就会被搁置在一旁,没有哪个皇上会专门祭祀姑姑。

武则天尽管当上了天子,然而享受的只是有限度的皇权。如何处理身后事,是她必须直面却又无解的难题。她虽然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然而至高无上的皇权未能保全她的善终,她的下台有些仓促。正是因为武则天走上了这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所以才要面对更多的惊涛骇浪。武则天走上权力巅峰需要付出筹码,这个筹码包括的内容实在太多太多了。

今天我们讲一代女皇武则天,其实是在讨论古代女性在政治权力方面到底有多大可能性。中国历史上掌握国家大权的太后有很多,汉朝的吕雉、宋朝的刘后、辽的萧太后、清朝的慈禧等人,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人物。但只有武则天是唯一一位登基并为后世所承认的女皇帝。为什么偏偏只有她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与武则天最为相似的当为吕后。吕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性,人们常将“吕武”并称。吕后的众多行为与武则天并无二致。她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号,但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设了《吕太后本纪》。本纪是专门用来记述君主的体例,只有秦始皇、刘邦等人才能有这样的待遇。项羽虽未曾称帝,但仍是一代雄主。司马迁将吕后纳入其中,本身就是将其比作帝王一样的人物,算是对她地位的认可。后世没有对这个情况产生异议,汉朝官方也没有觉得吕后进入本纪有什么不妥。东汉班固等人所作的《汉书》是在朝廷授意下编撰的,书中仍将吕后置于和刘邦同等的地位中,刘邦有《高帝纪》,吕后有《高后纪》,代表了官方意志。研究唐史的重要著作《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有《则天皇后本纪》,与《中宗本纪》并列。无论怎么否定武后,她所执政的十五年都是无法抹去的风景。

在汉代,吕后是一位先行者,她足够前卫大胆。吕后掌握大权时,仅有秦始皇、秦二世和刘邦三位君主拥有皇帝的头衔。刘邦曾与大臣约定“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但吕后仍将众多族人封王,掌握军权。右丞相王陵反对吕后立自己的兄弟为王,吕后便免去他的职务。吕后还大肆屠戮刘氏宗亲,先后拥立两位皇帝。为了加强刘氏与吕氏的联系,吕后采取二者联姻,将吕氏女嫁给刘氏诸王,完全没有归政于刘氏的打算。可以说,汉唐之间相距数百年,武则天称帝后的举动几乎是吕后的翻版。

武则天在贞观时期入宫,始终默默无闻,后来跟太子李治地下恋爱成功,才为她真正成长为女政治家提供了契机。但是,如果“废王立武”动静不是那么大,武则天的政治前景依然很有限。唐高宗有个心病,他打倒了权臣长孙无忌,但这是自己的舅舅,名望也很高。所以,高宗一直想为这件事情搞搞公关,扶植武则天就成了重要途径。而这些都锻炼了武则天的政治才干。《武则天研究》的作者孟宪实教授认为,历史上,从来没有女人当皇帝的故事,所以把武则天描写为很早就有女皇的人生规划是没有根据的,把防范女皇当作评判准则也是强人所难的。武则天的女皇梦,只有高宗去世以后才有可能。武则天最终走上前台、亲自执政存在着非常多的偶然因素,她的成功不可模仿,不能再次复制。一方面有着武则天自己政治才能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种种因素叠加起来的成果,造成了“千古一女帝”的唯一性。

我们再说说武则天之后的女政治家们。不说很久以后,只是武则天过世后不久就有很多人追寻她的足迹,充满了叛逆精神。

武则天的孙女安乐公主,就有人叫她跟父亲唐中宗提要求,废掉太子李重俊,立封自己为“皇太女”。安乐公主确实是这么做的。宰相魏元忠当下表示反对,“公主当了皇太女,驸马都尉该叫什么呢?”安乐公主大怒,“武则天的儿子都能当天子,我为什么不能呢?”女性当皇上有了依据,天子并不是男性的专属。

还有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她曾公开培养自己的势力,五个宰相中,三个都出自她的门下;以及武则天的儿媳妇韦皇后,曾有许多重臣曾劝她效仿婆婆改朝换代,自立为帝。

女性称帝并没有因武则天的特例而成为惯例。不过,女性参与甚至主导政治进程这件事,由于武则天而获得了人们更多的认同。正如我的同事蒙曼教授所言,这段时期是个“红妆时代”,以女性为政治领袖,承担起以往男性所扮演的角色,而且还有很多大臣愿意跟着她,只有唐朝才能出现这样独一无二的场景。问题来了:为什么此后的其他时期,不再有这种氛围了呢?

一个直接的原因是,

武则天改朝换代的行为引起了整个唐朝男权社会的恐慌,在她过世后,唐朝统治阶级不得不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严加防范。

唐玄宗掌权后,为了彻底清除宫廷政变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宗室改革,设立了“十王宅”“百孙院”,把皇室子孙都集中在一起,好吃好喝供养着,但剥夺了他们参政的权利,基本上消除了亲王对皇权的威胁。当然,女性政治家借力打力,追逐权力的机会也几乎没有了。

其实,我们要反思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武则天之后没有女人称帝?”以是否称帝去评判政治女性,是以后见之明去观察前代事物。人们对历史上有权势的后妃包括刘娥、甄嬛的原型津津乐道,本质上是对历史上女性地位的思考。传统史家想要规避武则天,防止女性称帝的情形再度上演。正因为古代女性参政议政的方式太少,所以人们才不断追问,为何千百年来只有一位女皇帝,为何拥有实权的女性不能重复武则天的故事而断然称帝。

古代女性登基十分罕见,但临朝是很常见的,它往往是皇权交接时最合理、最安全的方式。女性,尤其是后妃总是在以某种方式参与朝政,只不过参与的程度有所差异,但这也导致后人的评价不同。

我们看一个有趣的现象。唐初,长孙皇后经常劝谏李世民。魏征犯颜直谏,气得李世民大骂“会须杀此田舍翁”,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知晓原委后,换上朝服一本正经地恭贺李世民,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意思是,君主圣明臣子才会正直,如今魏征敢于直言进谏,都是陛下贤明啊。我怎么敢不祝贺呢?李世民遂转怒为喜。传统史家没有抨击长孙皇后,而是称她为贤内助,将她视作皇后的典范。这是为什么呢?

根源在于长孙皇后是以服从皇权、皇帝助手的身份而存在,这种表现完美符合了传统社会的期待。但事实上,她分享到的皇权要比我们想得要大得多。武则天在位期间受到各种因素制约,遭到抨击也连续不断,她的自在程度,真的比吕后、慈禧要强很多吗?只是因为武则天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所以人们会用“成功”来形容她、讨论她,就像现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但经过我们的讨论,武则天所谓的“成功”有太多偶然,也有太多遗憾。这些偶然因素没有机会集合于另外一个女性政治家身上,于是女皇故事终成绝唱。同时,这些遗憾也不再有机会再度聚集,折磨着更多优秀女性政治家的生前和身后。

武则天的一生承受了太多的骂名:心狠手辣、栽赃陷害、利用酷吏、独断专横。其实,史家是为武则天和她的时代打上了一层灰色滤镜,为武则天本人扣上了很多帽子,为什么这么说?

今天的最后,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任何时代的人评价武则天,有两种文献离不开,《旧唐书》和《新唐书》。在这两种史家笔下,高宗也受到了武则天的牵连。史书对高宗的评价普遍不高,说他昏庸不堪,甚至还不如周幽王。周幽王虽然宠爱褒姒,亡国灭家,好歹还找了个好的接班人。高宗把江山交给武后,流毒天下,祸害苍生。当然,如果仅仅把政治得失推到一位女性头上,实在算不得什么本事。政治得失岂是一位妃子所能决定的,更何况还不掌权?明末清初的陈圆圆也是这样。吴三桂拱手让出山海关,分明是政治投机,却在后人的包装下“冲冠一怒为红颜”,成了掩饰他政治野心的替罪羊。女性视角的缺失是我们审视古代历史所必须注意的话题。

文人对武则天的指责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酷吏政治。酷吏害人很多,但毕竟是武则天的走狗打手而已,最终不仅背负千载骂名,也累及子孙。酷吏政治对于武周的建立,当然是有功劳的,最后武则天并不承认,反而认为酷吏的行为拖累了武周的盛名。唐中宗复辟之后,清算酷吏,以李唐宗室为核心的受迫害者不能不有所报复。其实,就朝廷政治的一般规律而言,酷吏政治所杀反对派多是冤枉的,即使对武周建立而言,酷吏的功劳是十分有限的。

后人对武则天的指责还体现在史料的编纂上。宋朝的史家,像欧阳修、司马光等人大加赞赏永徽年间的政治,说永徽有贞观遗风。永徽是唐高宗的第一个年号,只有六年,在高宗二十余年的君主生涯中算不得重点。何况高宗还是刚刚即位,还是摸索、学习的阶段。他们为何要极力强调永徽时期呢?其实,欧阳修等人来了一招醉翁之意不在酒,看着是夸赞永徽年间的政治,实际是对之后政权的否定,落脚点还是在贬低武则天上。永徽之后,长孙无忌等人倒台,武则天崭露头角,她走到舞台的中心,成为国家丧乱的起点。欧阳修等人编纂《新唐书》的目的在于希望后人引以为戒。

这同样引出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有关武则天形象的记载史料。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克罗奇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这些学者眼中,历史是会被篡改的。史学有着鲜明的当代印记,真实和虚妄之间,他们的界限在哪里?真的不存在纯粹且真实的历史吗?所有的历史都是后人加工而成的,我们离真实又有多远?

我觉得美国历史学家柯文的观点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柯文认为历史有三种形态,一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二是亲历者所讲述的历史。三是我们后人根据以往的材料所描绘重构的历史。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生活在当下这个时代,就能把现在的事情都讲清楚吗?比如和几个朋友聚餐,事后我们回想起当天的场景,可能有人会说菜品的颜色,有人会说价格,有人还会说聊天的氛围,他们说的是对当时情况的复原吗?当然是的,他们说得一定准确,一定全面吗?我想这个肯定不是的,每个人都有专属的观察角度,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待事物。他们所做的是对当时场景有限性的复原,而且这复原很存在偏见。我们的记忆是有偏差的,有的人可能觉得当时点了七道菜,有的人说点了八道菜,亲历者也未必能说清楚,但他们说的难道都是错误的吗?显然不是。所以我们要从三个维度去看待历史,而不是单一的、绝对的角度去做肯定式的分析。这些并不是为了否定历史,恰恰是为了尽力探清历史本身的真相。

好,内容听完了。

得到听书有一个专业的解读人团队,他们是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读书人组成的,他们将在这里替你每天讲解好书。

而最近,得到听书又做了服务升级,上线了视频讲书以及播客这两个新产品,只要加入听书会员,就可以直接观看,不需要额外付费。

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

听书

”两个字,就能看到得到听书会员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