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320|宗庆后:42岁以后,人生怎样重新开始?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娃哈哈创始人,著名企业家宗庆后去世。第二个是,中国E-bike欧洲销量走高。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前天,2月25日,著名企业家,娃哈哈集团的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很多媒体和企业家,都发表了缅怀致敬的文章。

人们为什么怀念宗庆后?

首先,老人家辈分极高,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家里,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马云的挽联是这么说的,叫,人生搏击四十不晚,开拓者精神;创业千难夙夜求新,企业家本色。吉利集团的董事长李书福也在吊唁信里说,宗庆后是民营企业创新创业的急先锋,是第一代浙江商人的楷模。

其次,论经营,宗庆后前后三次登顶过中国首富。而且他还有个称号,叫布鞋首富。你可以把布鞋当成一个比喻,说的是一股凡事在一线死磕的劲儿。比如当年跟法国食品巨头达能打官司,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咱们暂且不说,单说宗庆后本人。这场官司是在斯德哥尔摩开庭。据说启程之前,宗庆后打包了整整两箱盐水鸭和梅干菜蒸肉。很有点打不赢就不回来的架势。

娃哈哈最近一次上热搜,据说是因为公司有一条规定,叫禁止辞退45岁以上的员工。还有人专门去查证,翻出了当年杨澜对宗庆后的采访。当时宗庆后的原话是,他好好在这里干,你辞退他干什么?尽管能力有差异,那能力差的就永远找不到工作了吗?

但是,除了前面这些,人们谈论宗庆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就是,企业家精神。宗庆后家乡的《杭州日报》,昨天头版文章的标题就是《送别宗庆后,传承企业家精神》。

什么叫企业家精神?关于这个概念,有很多解释。你说它是方法?不全对,毕竟,再高明的方法也有过时的一天。你说它是用成就来衡量的?但是,再高的成就,也难保不被后来的人超过。就连常年研究企业家精神的张维迎教授都说,你对企业家精神研究越深,下定义越难。但按照张维迎教授的观察,尽管定义不好下,但在企业家的身上,你总能发现一些共性。

而从宗庆后的企业家生涯中,能看到这么两个贯穿始终的行动指针。我们今天就展开说说。

第一,是上限思维。也就是,

件事要不要做,我考虑的不是它的风险有多低,而是它的上限有多高。

只做那些从一开始,就有很高的上限的事。

举个具体的例子,宗庆后创业,是1987年,那一年宗庆后42岁。当时杭州上城区文教局搞改革,要把校办企业的经销部,交给私人承包。条件是,承包者要完成40万元的年产值,并且每年上交4万元的利润。什么概念?据说当年同等规模的校办企业,一年的利润大概也就几千块。

但是,宗庆后为了拿下这个机会,在承包商选拔会的现场,就把利润承诺提高到了10万元,比额定的要求还要高出6万元。据说当时承包的启动资金,都是宗庆后借来的。

按照宗庆后的回忆,他说,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楚记得那一天的情景。198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气闷热,杭州的小巷子里见不到人影。我骑车出了家门,去干一件有些冒险的事情,靠借来的14万块钱,去接手一家连年亏损的校办工厂。

确实,回到当时,这件事的难度不算低,没准还有完不成任务的风险。但是,这件事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优势,这就是它的上限特别高。你看,经营校办企业的经销部,向学校卖东西就有天然的优势。假如你卖文具,一件也就赚半分钱。假如卖冰棍,一根赚几分钱。你卖的东西不一样,利润不一样。只要找到一个利润足够高的商品,这件事的上限就可以非常高。

因此,当年宗庆后就选择了中国保灵生产的花粉口服液。因为单品利润高,很快宗庆后就赚到了第一笔钱。

但是,这个花粉口服液,毕竟不是自己的厂子,只是人家生产,你来卖。你要想捅破这个天花板,除非自己建厂。你看,按照多数人的想法,继续卖人家的东西,起码是一门确定赚钱的生意。但是,宗庆后决定自己建厂,是因为这条路上限足够高。这个宗庆后自己建的厂,就是后来的娃哈哈。

再比如,当年娃哈哈做广告,电视台的报价是一条广告21万元,据说宗庆后手里只有10万元,愣是连拼带凑,在电视上做了广告。因为这件事的上限足够高。在当年,能触达到全国上下男女老幼的方法,几乎只有电视广告。

再比如,当年娃哈哈为了扩大产能,兼并了杭州的罐头厂。当时娃哈哈内部还有很多人反对,因为这个罐头厂一度亏损,而且还是个大家伙,有几百号员工。但是,宗庆后拍板,还是做了并购。据说有媒体采访过宗庆后,他当时做决定,看重的相当一部分,就是这个罐头厂,厂区足够大,厂房足够大。说白了,这件事一旦做成,上限可以很高。

张维迎曾经说过,企业家就是自己找事做的人,是自己说了算的人,是自己提拔自己的人。你说这三点一定能让你赚钱?未必。但是,这三条有个共同点,上限足够高。自己找事做,想象力的上限足够高。因为是自己的主场,你可以尽情发挥。自己说了算,执行力的上限足够高,你有任何想法都有实现的机会。自己提拔自己,说的是个人的成长路径,可以无限高。你可以超过任何职场的职级体系。

你看,这几年有句话很流行,是形容大器晚成的,叫,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但是,大器晚成的关键是什么?是毅力足够强?是运气足够好?都对。但是,这一切都有一个更基础的前提,这就是,你一开始,就选了一件上限很高的事。

这是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第一个指针,上限思维。

第二个指针叫,改变约束条件。也就是,

面对一个约束条件,不是想着怎么在边界内把事情做好。而是想着,怎么改变这个约束条件本身。

这个道理不复杂,关键是,怎么改变?

比如,娃哈哈最著名的经营创新,是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联销体模式。它还被哈佛商学院引用,作为中国的渠道创新案例。

过去,中国厂家跟经销商之间,往往是先发后付,也就是厂家先发货,经销商后付款。这就导致,厂家经常被拖欠账款。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厂家要求经销商先付款不就得了?不好意思。这至少面对这么几个约束。首先,经销商手头的选择很多,你的要求多,他大不了可以卖别家的。其次,你要是强行让经销商先付款,万一某个经销商着急回本,没准就会降价。这就打乱了产品的价格体系,别的经销商就会为难。

你看,经销商的合作规则,就是这个约束条件。怎么办?过去我们总说,打破约束条件,破除约束条件。潜台词都是,把约束条件当成敌人。但是,娃哈哈的做法正好相反,他们是,吸收约束条件。也就是,把约束条件变成你的一部分。

当年的娃哈哈有个巨大的优势。首先,它的品牌势能极强,当年属于走到哪都不愁卖。其次,它的利润空间足够大,即便经过三级经销商,也能确保每一级都有钱赚。

没错,关键就在于这个,能确保所有人都有钱赚。基于这个原则,娃哈哈就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合作模式,也就是,联销体模式。要求经销商必须先付款,并且交一部分保证金,还得严格定价,不能互相之间串货,一旦违反,就取消经销商资格,等等。但是,这套规则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所有人都有钱赚。你看,这么一来,所有的经销商,都不会跟厂家之间互相算计,而是大家朝着一个目标,一起想办法赚钱。

按照张维迎的说法,企业家精神里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你能驱动别人为你做事,二是你能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你看,联销体的设计,就正好满足这两点。

最后,我们再回到这个词,企业家精神。之前有一位美国的经济学家,叫罗伯特·F.埃贝尔,专门写过一本书,叫《企业家精神理论史》,他想搞清楚企业家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按照罗伯特的观察,企业家这个词最早来自拉丁文,它的原意翻译过来,是,去探索、去看、去感知、去认识和去实现。没错,

企业家这个词,最初定义的并不是什么你赚了多少钱,做了多大的买卖,它定义的不是结果,而是行动。你去探索、去看、去感知、去认识、去实现了,永远在行动、在折腾、在路上,这才是企业家精神的起点。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据说中国的电动三轮车,在欧美乡村出现了一波热度。最早是有位在美国定居的中国博主,买了一款国产的电动三轮车。为了给车子上牌,他就走访了几个相关的部门。结果没成想,看到的人,几乎都想买一辆。他们觉得这个车子又方便,又便宜,停车还省事。还有人出主意,说国产电动车出海,应该把三轮车带上。

关于电动三轮车在国外的热度,还没有具体的数据,也许这个视频只是个案。但是,中国的另一个东西,叫电动助力自行车,在欧洲是真畅销。电动助力自行车,也叫E-bike。也就是,一个自行车,配备了一个助力电机。你要是骑不动,骑累了,就可以用电机来辅助。

E-bike在欧洲市场火到什么程度?根据欧洲自行车工业联合会的预测,2025年欧洲E-bike的销量可能超过1200万辆。什么概念?超过所有汽车的销量。根据E-Bike品牌大鱼智行的CEO马宇驰的说法,2022年全世界卖了750万辆E-Bike,其中中国制造占了300万左右。

说到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中国E-bike,为什么在欧洲这么畅销呢?除了中国本身的工业能力之外,还有一个关键,这就是,在欧洲的市场里,天然就给E-bike留了一个生态位。

首先,从出行的地理环境上看,欧洲很多小镇街道窄,拐角多,路况复杂,更适合两轮出行,对体力欠佳的老年人和日常通勤三四十公里的上班族来说,E-bike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其次,跟欧洲公共交通出行相比,E-bike性价比更高。咱们简单来算一笔账,比如法国的交通卡月卡的价格是84.1欧元,而且就在不久前还宣布涨价,这么算下来,交通卡一年的花销就超过一千欧元。再比如荷兰,汽车出行的成本是每公里0.1欧元,公交车是0.14欧元,轨道交通是0.18欧元,而自行车只需要0.03欧元。从这个角度看,买一辆价格在1000欧元到3000欧元的E-bike,骑两年左右,就比其他出行方式更划算。

而且就在2月初,欧盟委员会建议,到2040年,欧盟需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90%。也就是说,欧洲国家对低碳环保的追求,已经让电车出行成为必然趋势。比如,从2018年1月开始,法国巴黎为对抗城市污染,对购买电动自行车,包括E-bike,提供几百到上千欧元的补贴。再比如,德国、荷兰、意大利和比利时在内的十多个欧洲国家都启动了类似的补贴计划。

另外,跟普通的电动车相比,E-bike出行更方便。因为在欧洲,功率大于250w,速度大于25km/h的纯电机驱动车被归类为L1E车型,也就是上路需要考驾照、买保险、戴头盔,而且不能在非机动车道骑行。而E-bike恰好可以绕开这些复杂的程序,直接上路。

最后,欧洲本身就有骑行文化的基础。像荷兰、德国、比利时、丹麦这些国家都有自行车骑行文化,配套的骑行设施也相对完善。比如,荷兰被称为自行车天堂,他们拥有超过2000英里的自行车专用车道,有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停车场。而且截止到2018年,荷兰人总共拥有大约2300万辆自行车,人均拥车率是1.35。但其中电助力自行车大约是200万辆,仍然有很大的市场空白。

你看,从这个角度看,

一个商品的流行,不是因为它自己在功能上做了多少加法,而是整个社会,在替它做减法。

对E-bike来说,出行成本,减掉了来自公交车的竞争。交通规定,减掉了来自摩托车的竞争。减碳措施,又减掉了来自私家油车的竞争。这么一来二去,原本不是主流的E-bike,反倒成了出行的最佳选择。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什么是宗庆后的企业家精神?一来,凡事做不做,不只看风险,更得看上限。只做那些从一开始,上限就很高的事。二来,面对约束条件,不是简单的硬碰硬,而是消化吸收,把约束条件也变成自己的力量。

第二,中国E-bike为什么在欧洲流行?从中我们能看出,一个商品的流行,不仅在于自己在功能上做加法,也在于,整个社会帮它做减法,把市场修剪成最适合它的样子。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