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精选

影响汪曾祺和沈从文的作家是谁?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贾行家老师的《文化参考》第三季。就在上周五,这门课刚刚结课。回顾过去这一整年,这门课里可谓是处处是风景,处处是惊喜。从好书、电影、话剧,再到各式各样的展览、文化事件,贾行家老师都用他的视角为你浏览解读了一遍。

而且除了热门的文化事件之外,贾行家老师还会经常跳出我们寻常的视野,带你去看一些不一样的文化景观。

而我们今天要听的这一讲,就是关于一位好多人都不太熟悉的作家,叫作“废名”。废名是谁呢?这个人又为什么值得你了解呢?

来,咱们一起听听贾行家老师怎么说。

这里是《文化参考》,我是贾行家。

今天要说的这个名字,对读者来说可能有点儿陌生,但是在作家中间有特殊地位。虽然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不要名字的意思,这位作家叫废名,写出来就是废除名字的这两个字。

1926年6月10日,有个叫冯文炳的二十五岁湖北诗人,正在北京大学读书,刚刚出版了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正在文坛声名鹊起,深受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关注。此时,成名不久的冯文炳突然宣布“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名字,就叫做废名。”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个非常重要的京派文学,废名被认定是京派的鼻祖和主力。

汪曾祺晚年时在家悄悄对儿女们说,自己会被写进文学史,儿女觉得老头儿又酒后发疯了。

其实这说法客观,在许多文学史里,汪曾祺都是京派作家里压阵的一位,常常和废名居于章节的一头一尾。在钱理群老师新近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新讲》里看到的,也是这样。

“文坛上的尺寸之地,文学史上的两三行记载,都是不容易争来的。”(孙犁)你听我聊中国小说聊多了,一定以为我谈文字神灵必谈沈从文和汪曾祺,我这次是不会专门谈论的,因为之前谈过;而且,我后面说到和他们在文学主张上有亲缘的作家,也等于是谈论他们。

汪曾祺晚年时公开说,对他有深远影响的现代作家是鲁迅、沈从文和废名这三位。和朋友的私下通信里则说“在创作方法上,与其说我受沈从文的影响较大,不如说受废名的影响更深”。这里要补充一句,沈从文也受过废名影响,他俩年纪相仿。

废名的文章,是许多有志于修炼文体的作者暗中捧读的样本。

汪曾祺从里面取过一瓢饮,卞之琳也取过一瓢饮,很多作家都取过。我们今天来说他们取走了什么。

如同我们昨天所说,大众心目中的“文采”往往不是好语言。而废名这样意境高古的美,又不是多数读者能领略的,大家只会觉得他写得很怪,很晦涩。所以,我少年时的图书市场上,几乎看不见废名的书。

我记得大约是在九十年代末,读到小说家格非老师的文章,才知道民国曾有这么位作家。那篇文章叫《废名的意义》,好像还是格非老师的博士论文。

它的开篇也是小说式的,描写的是一个场面:1967年10月,废名的遗体被搁置在一辆平板车上,草草地从吉林大学校区拉去了殡仪馆。他临去世时,住宅被土制炸弹掀飞了一个角,晚年时的著述、笔记和图书大多遗失,而他具体的亡故时间,多年后才勉强推算出来。

这个凄凉和荒唐参半的晚景,正好可以作为废名寂寞人生的写照。

他生性内向,可以说是厌世,还说过“中国文章里简直没有厌世派的文章,这是很可惜的事”这种奇怪的话,他的意思是中国文化太注重实际,很少谈理想。

他办过一本不成功的杂志,在北大开过一门讲古诗的课,因为只有三个人选修而作废。战争期间,他回到老家湖北黄梅,生活在边远地方,终日静坐深思,写描写田园生活的文字。

他基本上一辈子都在教书,大学和中小学都教。据说他不是好老师,总在讲台上自问自答,让学生觉得不知所云。按我们今天的材料,他最后一次使用废名的署名,是在1957年为自己的旧小说再版作序。

从那以后,直到我读到废名的三四年前,也就是大约九六、九七年,废名的儿子才编了一本废名小说选,请汪曾祺作序。汪曾祺这时候到了才子暮年,居然在序言里写:

现在有一些“粗俗的文艺官”,正“窃踞要津,左右文运”,他们“感觉到废名的文学对他们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用沉默来掩饰对废名,对一切高雅文学的刻骨仇恨。废名的价值被认识……恐怕还得再过二十年”。

我爱汪曾祺,爱的正是这一点,人总要有这么点儿性情,才有资格读废名。汪曾祺预测得也挺准,到了2008年,北大的王风老师终于编辑了六卷本《废名集》。被学界誉为是《鲁迅全集》之后最好的作家文集。之后的十年,对废名的研究和阅读果然变得相对深入和广泛了。

不过,汪曾祺在那篇序言里又说,自己虽然深受废名影响,其实“对废名的小说并没有真的看懂”,和李安的那个“我不懂但是我大受震撼”差不多。为什么?

可能是因为废名的小说不是用来“懂”的,是用来感受和回味的。

废名自称像唐代人写绝句一样在写小说,他反对情节和结构,认为那相当于是骗局,他是直接越过理性去写心灵层面。所以,他的小说常常像散文诗,中期以后,彻底放弃了小说去写短文和散文。

那么,你读废名时,不妨就像读一首唐诗,看一幅写意水墨画,得到某种意境和韵味即可,不用管明确的“意思”。经常有人说废名是中国最早使用意识流写法的小说家,实际上,对他而言,用文字去捕捉流动的内心活动是一种理所当然,用不着借助什么现代文学观念和技巧。这是一种中国作家所特有的,起码是东方作家特有的气质。

在语言上,废名的作品是精心雕琢的,常有涩语怪词,乃至上句不接下句。

废名是周作人门下的“苦雨斋四大弟子”之一。但他的文风和周作人倡导的流丽自然很不一样,这被比喻成明代文学里的一场流派之争,周作人是追求清新易懂的公安派,废名是晦涩难懂的竟陵派。

一般来说,这种写法容易生硬做作,然而废名又有一股天真自然,能把奇崛的文字给“救”回来,构成了奇妙的审美平衡。

比如他早年的长篇小说《桥》,写的是小林、琴子和细竹这三个孩子在乡下的生活,以及乡间的风情景物。沈从文小说里也常有这类悠远安静的乡村生活,但是他时常把这种美好和暴力惨痛混在一起,像隔着层棉被狠狠朝读者胸口掏上一拳。

废名则不是,他在《桥》里写的是一个完整的世外桃源,一个一日长似百年,百年如同一日的世界。就像他的老师周作人的比喻,情节流动像一道清而浅的溪水,遇到了石头和水草,也要抚弄一下,才慢慢地朝前走,好像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

我们随手拣两段。废名的文字视线有时如同侯孝贤电影,写主人公小林“放学回来,他的姐姐正往井沿洗菜,他连忙跑近去,取水在他是怎样欢喜的事!替姐姐拉绳子。深深的,圆圆的水面,映出姊弟两个,连姐姐的头发也看得清楚。”但是这里的文字又和视觉的语言并不一样,是一种情感上的视角,“圆圆的水面映出姐弟两个”不像是眼睛看到的,更是小林内心的简单欢喜。

再比如下面这段:“万寿宫丁丁响,这是小林时常谈给他的姐姐听的。万寿宫在祠堂隔壁,是城里有名的古老的建筑,除了麻雀,乌鸦,吃草的鸡羊,只有孩子到。”

汪曾祺多次赞叹这句“万寿宫丁丁响”发语绝妙,所响的,应该是挂在檐下的铃铛,可是在孩子的纯净直觉里,就是整座万寿宫都在丁丁作响。把它写出来,需要作家把自我沉到人物性格里去,使用儿童的世界观。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止庵老师苦于废名文章难找,干脆自己编了本废名文集出版。他对废名小说能直写意境的解释是“不隔”,这原本是古人谈论诗歌时用的概念,是“把物我的界限彻底打破,才能体会境界,感受诗意”。

废名是像写诗一样写小说的,他有一首诗,很能代表自己的文学观,这首诗说:“我在女子的梦里写一个善字,我在男子的梦里写一个美字,厌世诗人我画一幅好看的山水,小孩子我替他画一个世界。”

我一直相信,废名是中国白话文之美的最初样本。

也是就这一层美和真的关系,以及这一层可言说的和不可言说的关系而言。

至于他文字面相下的思想底色,则是连周作人都表示“神秘不可解”的。我们得知道,周作人那种人说“不理解”,是在说不赞成。

废名中年以后潜心钻研佛学,也有许多自成一家的成就和心得,写过深奥的佛学著作。还有个段子:他和新儒家的开山宗师、佛学家熊十力是好友,有一次两人讨论佛学争执不下,过一会儿没声了,人们去看,原来大学者和大作家正像小孩儿一样,对揪着衣领子打成一团。

没想到,废名气呼呼地走了之后,第二天又来,要接着和熊十力辩论。所以说,废名的天真自然底下,还有相当深奥的一面,文字之间时常闪现佛理。

当废名面对文学批评时,遗憾地说“我的一位朋友竟没有看出我的眼泪”,他说的这位朋友似乎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朱光潜其实算得上懂废名的人了,他说:“小说家须得把眼睛朝外看,而废名的眼睛却老是朝里看。不只是他沉没在人物里,人物也沉没在他的自我里。”

在《桥》的主人公小林身上,就时常出现废名式的禅机,小林的一些对话,细读会发现,根本就是没有说出口的。

在废名作品里,与生命之美如影随形的,还有引而不发的落寞和悲哀,更有梦幻泡影的随缘和豁达。比如他有这么首诗,“因为梦里梦见我是个镜子,沉在海里他将也是个镜子,一位女郎拾去,她将放上她的妆台。因为此地是妆台,不可有悲哀。”

镜子和妆台的意象是美的,这美中蕴藏着好物从来不坚固的悲哀,而美和悲哀之间有冲突,所以说“此地是妆台,不可有悲哀”,可是这话一旦这样出口,立刻又增添了一重悲哀,废名的话,常常是如此层层交织,像镜子中的图像,越分辨越模糊,构成了深邃面相。所以,废名是让人欲说还休,“看不懂然而大受震撼”的。

我还记得当年读废名的时候,肯定也是在盲人摸象,但也一定包含了豁然开朗的快乐:中文之美可以达到如此奥妙,情与理的调和可以达到如此幽微,原来,并不一定非得照翻译读物去描画文章才行。

废名这样的作家是一眼后辈不断从中汲取的泉水,既可见底,又取之不尽。杜诗里说“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可废名在乱世出山时也是清的,他就不是一个真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

至今,我也说不准废名,如果真能说准,恐怕又会没多少人知道我在说什么,这也真是没办法的事儿。哪怕我今天只能让你知道有这么位重要作家,也是好的。

好,内容听完了。

现在,贾老师的《文化参考》第三季已经完整更新。假如你担心自己在过去一年错过了某些文化谈资,那么这门课现在非常适合你来学一学。

现在,在得到App首页搜索

贾行家

三个字,就能看到《贾行家·文化参考》第三季的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