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278|“人感”是一种怎样的竞争力?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马斯克被评为2023财富增长最快的亿万富豪。第二个是,苏伊士运河断航风波又有新进展。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上个月底,《福布斯》公布了2023年,财富增长最多的亿万富豪榜单。马斯克又赢了。2023年,马斯克的财富增加了1084亿美元,大概相当于7700亿人民币,排名第一。现在,马斯克的总身家,大概是2549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8万亿左右。

而在这回上榜的,财富增长最快前十名亿万富豪里,有7位是科技企业家。比如,排在第二名的扎克伯格,排在第三的贝索斯。排在第五和第七的,谷歌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第九位的甲骨文的老板拉里·埃里森,还有排在第十位的黄仁勋。

好多人都说,长期看,要搞大钱,必须还得干点科技含量高的事。

但是,前几天,我在科技创新专家王煜全老师那,看到一个新解释。王煜全老师说,

这些人的财富增长之所以快,不是因为他们手头的技术够先进,而是,他们解决的问题足够大。

比如,马斯克的特斯拉,好多人觉得这是一个汽车公司。但是,在马斯克自己看来,特斯拉是一个能源公司。就在去年,他还说过,要在2050年,实现能源100%可持续。同时,特斯拉也在往能源领域迈进。现在,通用、福特、大众、奥迪、保时捷,都开始使用特斯拉的充电桩。

再比如,黄仁勋的英伟达,与其说是他们的产品变好了,不如说,是他们针对的问题变大了。这就是,为去年突然爆火的大模型提供算力。

说白了,

商业领域,未必是能力越大,收益越大。而是你解决的问题越大,收益就越大。

这个道理本身并不新。但关键是,你怎么找到那个有价值的问题?关于这点,我想给你讲一个故事。这就是刚刚结束的跨年演讲上,罗老师讲的,拓疆者创始人隋少龙的故事。

隋少龙创办的拓疆者,主要是给挖掘机提供远程操控方案。说白了,就是把你的挖掘机,变成可以远程操控的。本来隋少龙的发心,是想用这个技术替代人工。但后来,他发现真实的挖掘开采,是一套特别紧密的网络。很多工人跟着矿长一干就是几十年,这个协作关系哪是说断就能断的?因此,他就换了个思路,不是用机器替代人,而是用机器帮助人。帮这些工人师傅远程操控。

这个事到这一步,好像特别顺。但事实上,具体过程可没有那么简单。正好最近,我看了隋少龙的一场专访。今天咱们就展开说说。

这件事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你怎么找准那个要解决的问题。

乍一听,你可能会觉得,这个答案不是很明显吗?远程技术要解决的,自然是让工人师傅远程操作挖掘机的问题。只要你控制灵敏,操作精度高,不就行了?

但是,假如深入观察,你会发现,让挖掘机可操作,这在技术上确实是核心。但在相关的各方人员看来,这个事的优先级,其实并没有那么高。那大家在意的是什么?

第一,对于开挖掘机的师傅来说,他们的很多工作环境确实不好。尘土飞扬,喘气都费劲。但是,反过来想,即使这么苦,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干这行?说白了,还不是为了多赚点钱,让家人日子过得好一点。因此,对师傅们来说,核心痛点不是工作环境恶劣,而是这个恶劣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无法长时间工作,导致钱赚少了。比如,北方的一些矿山,冬天零下四五十摄氏度,人干个几小时,就得回去缓一会儿。

因此,对隋少龙来说,他最先要替师傅们解决的,是多赚钱的问题。因此,他们不光得研究远程操控技术,还得琢磨流程优化。比如,有的矿山地形复杂,从办公楼到干活的地方,往返就得花不少时间。挖掘机师傅之间交接班、设备的点检,都占用了时长。假如使用远程操控技术,就可以把这些流程优化。具体的方法咱们就不展开说了。总之,对师傅们来说,多干一个小时,这可就多赚一个小时的钱啊。

第二,对矿场的负责人来说,他的痛点是什么?仅仅是挖一个坑吗?不是。而是,要在保证绝对安全的情况下,把这个坑给挖出来。没错,安全是最大的痛点。因为只要出事故,一个矿的执照就可能被吊销。

你看,痛点变了,远程操控系统的设计思路也得跟着变。比如,以前是只看重操控,现在,必须得把传感系统也考虑进来。在挖掘机的各个部位,都装上传感器。一旦要跟周围发生磕磕碰碰,就得马上发出警报提醒。

再比如,你要想用挖掘机堆出一个斜坡,怎么确保这个斜坡是稳定的,不会滑塌?也需要传感器来测定。

再比如,远程遥控挖掘机,你以为挖完坑就完事了?并没有。在把石头装车之后,挖掘机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把整个地面修复平整。石头装车的时候掉下来的石块,地面上的土坑,全都得清理或者填平。否则,下一辆卡车来了,没准就会扎胎,或者陷进坑里面。因此,隋少龙的整套产品,还得增加一个考虑,就是怎么确保每次操作后,地上的坑都被填平。

你看,刚才说的这几样,安全、填坑、帮师傅们多赚钱,一开始都不在隋少龙考虑的范围之内。借用他自己的话说,客户关心的,并不是什么新技术,而是它能不能对整个作业流产生正向的影响。而这些,你不去现场,不找到具体的人,根本发现不了。

借用企业家宁高宁的一个

观点

做企业,最重要的是得有人感。也就是,对人有感觉。

说到这,咱们再回到开始那个问题。

怎么找到有价值的问题?这个答案,根本不在技术层面,而是在具体的人的身上。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前段时间,苏伊士运河,遭遇了一场断航风波。

从去年11月中下旬开始,先后有16艘货船,在航行到红海海域时,遭到了也门胡塞的武装袭击。从12月开始,国际上的主要海运公司陆续宣布,旗下货轮暂停在红海航行。红海的北端就是苏伊士运河,这就意味着,避开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咱们都知道,是亚欧海上要塞,全球12%的国际货物运输从这里通过,亚欧航线、亚洲-地中海航线这两条运输线路,几乎全部要通过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一中断,国际供应链就会受到冲击。2021年,“长赐”号货轮在苏伊士运河搁浅,把航道堵住了整整六天,就加剧了当时的全球供应链危机。

而现在,苏伊士运河运输再次被中断,很多货轮,就只能从非洲西南角的好望角绕行。国际供应链的正常周转,据说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绕行这个动作本身,会让亚欧航线的航程增加10天,运输成本增加40%。还有研究机构测算,假如选择绕行,集装箱的年供应量会减少约6%,船舶周转效率会降低19%。

中信证券之前还做过一个极端假设,假如苏伊士运河完全关闭一个月以上,全球大宗商品的供应网络就会彻底重塑。

国际上把这次事件,叫做“红海危机”。这件事正在解决中。同时,它又一次让供应链话题,成为焦点。突发的冲击,再一次把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摆在行业面前。

就着苏伊士运河的话题,咱们来聊聊,一个企业,应该怎样增加自己的供应链韧性?

前段时间,产业观察家林雪萍老师,研究了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也就是链博会。针对企业如何增加自己的供应链韧性,林雪萍老师带回了第一手的观察。

比如,贸易公司的做法是,把交易的范围,从终端产品扩展到整个制造链条。比如厦门国贸,这是一个国际贸易公司。他们的主要业务之一,是普通用纸的贸易。这个行业上下游分散,很不稳定。原料厂,木片供应不稳定,都是随砍随出,价格也变来变去。纸浆厂,依赖木片供应,生产也就不稳定。货运阶段,更是容易受到天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这样的供应链韧性就不强。而厦门国贸,参与到了各个环节的资源整合。它在林厂、木片厂、纸浆厂、纸加工厂、纸张销售这五个环节都参与了贸易,每个环节都自己经手,从而抹平了上下游的不稳定性。

再比如,消费品公司的做法是,把供应链的链条缩短。拿咱们都很熟悉的星巴克来说,它一直用的是产自云南的咖啡豆。但在过去,云南的豆子必须先运到美国烘焙,然后再运回中国销售。而从今年开始,星巴克在昆山建立了一个烘焙工厂,云南的豆子,不用再送往美国,在国内就能烘焙。昆山的产线,每分钟能烘焙100多公斤的咖啡豆,供货给全国的星巴克门店。你看,

把链条缩短,它的运转自然就变得稳定、高效了。

再比如,制造业公司的做法是,把供应链建到近处。天津的诺和诺德制药厂,在业内被称为“双7标杆”。它在全球有700多家供应商,其中70%都落在京津冀。它的生产所依赖的大部分力量,就在自己身边。你看,大家离得近,协作更紧密,这个协作链条的韧性也自然就更强。

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企业怎样增加供应链的韧性?林雪萍老师的洞察是,

供应链的力量,来自链上的企业紧紧抱在一起的合力。说白了,大家越是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韧性就越强。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怎么让新技术产品化?从隋少龙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公式。好产品=新技术×人感。没错,来自一线的人感,是技术效用最大化的关键杠杆。

第二,企业怎样提升供应链韧性?要么是往供应链的深处去,像贸易公司一样,主动参与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要么是往供应链的近处去,像消费企业与制造业公司一样,在空间上让自己离供应链更近。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