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阿里云如何拿下制造业?

今天我们选择两个话题,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2022云栖大会召开,二是“松弛感”成为网络热议词。

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本月初,2022云栖大会在杭州云栖小镇召开。云栖大会的前身是“阿里云开发者大会”,从2015年起更名为“云栖大会”,是以云计算和数据智能为主题的科技展会。

我们注意到,在往年的云栖大会上,行业解决方案展馆更多是展示智慧城市、智能居家、无人驾驶等热门领域的进展;而今年,在行业解决方案展馆里占C位的,是云计算和数据智能在传统制造业的应用,像水泥、钢铁等行业。阿里云在今年力推两款工业解决方案——AICS智能控制优化系统和数字孪生。云计算技术正在“从云端”走向“生产线”,落地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很多人以为,用高大上的云计算和AI技术去改造水泥、钢铁这些“傻大笨粗”的行业,是完全的降维打击,只用“金手指”轻轻一点,就能立马让这个行业改头换面。其实没有这么简单。制造业对数据智能的接受过程,比消费端要慢得多。

要注意,不是说制造业的理念落后、不接受先进技术,而是制造业的要求更高。就以AI视觉识别为例,消费端用的人脸识别技术,准确率做到90%—95%就可以了,大家完全能接受。进小区刷脸,一次刷不上,大不了你多试几次。而如果要把AI视觉识别用在工业上,做产品表面缺陷的检测,要求的准确率“高到变态”,需要达到99.5%甚至更高,否则就会有大量不合格产品走下生产线。

还有,在消费端,你可以随时调整AI模型、搞AB测试之类,而一旦用在生产线上,调整模型就是“在飞行中换发动机”,过程中出现了残次品,或者搞崩了整个生产系统,这损失怎么算?

你看,制造业考虑的是一些非常实在的问题,他们不会为你的先进概念买单,更不可能去追求什么新奇体验,他们只看你的解决方案能不能实实在在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云计算和AI技术来说,为制造业提供解决方案,不是什么“降维打击”,而是一场技术攻坚。

而且,光是提供解决方案还不行。想要让解决方案在生产线上真正落地,不只要打技术攻坚战,更要打一场文化攻坚战。从领导层,到工艺工程师,再到一线操作员,关关都是难题。在吴晓波老师写的《云上的中国》这本书里,提到阿里云团队下工厂的故事,很有代表性。

当时,阿里云团队想把他们刚刚研发出来的“AI炼钢”项目推荐给攀钢,派出团队去和攀钢领导层接触。按照云计算行业的传统方式,阿里云提出整套解决方案的报价,客户在这个基础上直接议价就行了。

但是前面我们说了,制造业是特别看重成本收益的,一个项目要上马,不管你把功能吹得天花乱坠,我怎么知道它能够带来的实际收益是多少?算不出来实际收益,我就没法拍板决定。而站在阿里云这边来看,“AI炼钢”到底能带来多少收益,要看项目的具体执行和AI模型的后续优化情况,确实没办法事先算出一个数来。换句话说,阿里云可以提供“无法计算的价值”,但攀钢必须“让价值可度量”。双方就僵在这儿了。

幸好,阿里云后来及时调整策略,不试图一锤子把解决方案卖给攀钢,而是采用合作方式,双方投入资源共同推动项目,实现收益后双方分成。你看,充分理解制造业的诉求,转变商务合作方式,这是领导层面的文化攻坚。

过了领导这一关,接下来,阿里云团队还要过工艺工程师这一关。工艺工程师对阿里云这种纯数据团队的怀疑是很自然的:你们连制造工艺都不懂,怎么可能改进工艺?谁能教别人连自己都不会的东西?

举个水泥行业的例子。当时,阿里云团队帮助东华水泥建设“水泥工业大脑”项目。AI模型显示,有一个原料磨循环风机的阀门,它的参数调整对提高产量、降低能耗有帮助,但实际生产中很少去动它。阿里云团队建议调整这个阀门看看,水泥厂的工艺工程师马上不干了:“这个阀门你不要给我乱动,动坏了怎么办?再一个,你说调这个阀门有效,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阿里云的算法工程师回答:我不知道理论依据是什么,这是大数据算出来的,大数据没有理论依据可讲。

你看,你不能说工艺工程师的质疑不对,算法工程师的回答也没毛病。双方又僵在这儿了。后来,还是东华水泥的领导出来打破了僵局,问:这个阀门如果来回动,有没有安全问题?工艺工程师回答:安全问题倒没有,但来回调整,容易损坏生产设备。

领导听了拍板说:“设备坏了,那是设备的可靠性不行,我们就去修设备。如果没有安全性的问题,我们就试一试。”最后试出来的结果,是通过阀门调整,可以把台产从460吨提高到480吨,工艺工程师才心服口服。

过了工艺工程师这关,接下来,还得过一线工人这关。“水泥工业大脑”的AI模型,会根据实时数据,给一线工人提供操作建议,包括前面说的阀门控制,以及喂料量、喷水量等等。奇怪的是,这套优化模型在实际运行一段时间后,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仔细观察后才发现,原因可能不在AI模型本身。AI显示的推荐参数和一些老师傅的个人经验不符合,他们不愿意听AI指挥。“如果有领导盯着还好,他还会往那个推荐值上去努力;如果没人盯着,他就按照自己的经验来,该怎么操作还怎么操作。”这种情况在制造一线普遍存在。

后来,阿里云在水泥、钢铁、固废等行业的解决方案中,给AI模型加上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就是AI+CS(control system),合称为AICS。AI直接向机器发指令,由机器替代人来进行各种加料、调参操作,形成从数据到算法到设备运转的闭环。相比只做参数推荐的AI模型,AICS对算法和数据智能的要求更高,也对阿里云团队提出了更多新挑战。

就像吴晓波老师在书里总结的:“产业互联网之所以难以像消费互联网那样倏然而起、席卷天下,是因为每个细分产业涉及的痛点、难点都各不相同,而涉及的相关方又特别多,利益考量也不一致。但也因为如此,产业互联网的可为之事极多,想象空间极大,用阿里云相关负责人的话来说:‘穷尽我的一生,都看不见产业互联网的天花板。’”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有一个词在网上很流行,叫做“松弛感”。它指的是一种时刻能保持轻松自在、情绪稳定的状态。据说这个词能火,是来源于一条微博。

一位博主称,他在坐飞机时,身旁正好是准备出门旅行的一家人。这家人已经办完了登机手续,却突然被告知因为各种原因,他们所有的行李都被退回了。也就是说,这一家人即将空手去到另一个城市旅行。

遇到这种情况,一些家庭恐怕会焦头烂额,互相指责,一路鸡飞狗跳。这家人的处理方式却出人意料:他们完全没有生气、烦躁、抱怨,而是心平气和地打电话叫人去拿行李,然后跟这事没发生过似的,轻松愉悦地讨论着即将开始的旅行。

这位博主完全被惊呆了,感叹说,“我坐在旁边,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有点想哭。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

你看,在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我们都很羡慕这样的人,很想拥有这样的松弛感。不过,到底啥是“松弛感”?有人说,它就是“钝感力”;有人说,它就是“内心强大”;还有人说,它就是“情绪稳定”。

我看到知名媒体人“L先生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洞察。他说,松弛感的反面,不是紧张,不是压力,而是控制欲。松弛感的本质,就是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

道理很简单:控制一件事情,是要投入相当的注意力资源的。你需要提前规划它的路径,过程中时刻监督它的进程,出现了意外及时去纠偏……总之,想要控制一件事,意味着你的注意力始终被它牵引;想要控制的事情一多,就意味着你的注意力处于严重超负荷的状态,你当然也就得不到放松。

比如,我们去旅行,本意是从日常琐事中抽身,彻底放松自己。但是,如果我们对这趟旅程的控制欲太强,事先做了无比详尽的攻略和行程安排,恨不得把逛每个景点的时间精确到每分钟。可以想象,无论旅程顺不顺利,我们都得不到真正的放松。

再比如,家长陪孩子写作业,本意是为了增进亲子关系。但你肯定听过一个词,“恐辅症”,全称是“恐惧辅导孩子写作业综合征”。它描述的是父母辅导孩子写作业像渡劫,孩子要么是东张西望不配合,要么是不管讲几遍就是听不懂。气得父母血压升高,暴跳如雷,还会跟孩子爆发激烈的冲突。正所谓: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这背后,其实还是控制欲在作祟。家长们试着用“陪伴感”替代“控制欲”,“恐辅症”就能缓解很多。

总之,松弛感,就是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更从容地接纳一切的自然发生。其中,当然也包括接纳一个“不松弛”的自己。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又到了周五的“头条帮你问”时间。用户“行者悟空@超级共同体”问贾行家老师:作家与商人所附着的底盘是对立的吗?当作家与商人的角色归一,会发生什么?

贾老师说:很多作家不会同意我的回答。我认为商业人士和写作者所附着的底盘是一致的,即这个世界的真实。只是这两个行当对真实的探寻角度不一样,就好比爬山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路线,然而那毕竟还是同一座山。

你看,诺奖既有经济学奖也有文学奖,经济学在探寻人怎样建立更合理、更富于效能的经济活动模式;文学是在用人类起起落落的故事,探寻一些重要而恒久的问题:我是谁,我们是谁,这个世界为什么而存在?这两种行动都是在发现世界和人内心的真实。

作家和商人角色归一,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两类角色:一类是金庸这样获得了巨大商业成功的作家,他们发现了讲故事的要诀,又自成一种独特的、投入产出比极高的模式。不承认这类写作有重要价值的文学观,是不成熟的。另一类是在取得商业成功之后,乐于通过写作记录和分享思想的商业家,他们从行动里获得的经验很有力量,比如稻盛和夫。

以上就是贾行家老师的回答,希望对你也有启发。

我还要帮贾老师吆喝一句,《贾行家·文化参考》第三季正在火热预售中,你可以在得到首页搜索“文化”两个字,或者点击文稿下方链接加入。

最后,电子书团队要向你汇报: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青年杂志之一《青年文摘》,独家入驻得到电子书了。我们不仅上架了最新的期刊内容,还会陆续上架近3年的往期期刊。偷偷告诉你,《青年文摘》还收录了《得到头条》的不少文章哦,你可以去找找彩蛋。

另外,历史学家李硕老师的新书《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也在得到电子书独家首发了。这本书探究了商朝的人祭行为,也就是杀人祭天行为的产生、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能让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全新认识。电子书会员免费畅读,推荐你去翻翻。

今天就聊到这儿,《得到头条》,下周见。

附:《贾行家·文化参考》第三季链接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