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精选

吴伯凡:不要在低维空间里“内卷”,浪费精力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吴伯凡讲透道德经50讲》。

我们要说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这就是,怎样从《道德经》的角度去理解内卷?没错,《道德经》跟“内卷”这两件事前前后后可是隔了上千年,而吴伯凡老师的解读妙就妙在,他能够洞开一个穿越千年的视角,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

吴伯凡老师说,所谓“内卷”,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争”的极端状态。仔细想想,可不就是这样吗?所谓“内卷”,它不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去争抢那些越来越有限的资源吗?

那么《道德经》既然指出了问题,那么它有没有给出答案呢?当然有,接下来咱们就听听吴伯凡老师的解读。

来,有请吴伯凡老师。

你好。

我是吴伯凡,欢迎来到《吴伯凡讲透道德经》。

有一本讲创业的书叫《创业维艰》,这本书里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创业之所以艰难,往往是因为你从一开始就不假思索地踏上了一个常规的套路。

在这个常规的套路里头,你一旦进入就会发现这里头熙熙攘攘,你付出的努力和你的收益之间形成一种严重的不对称。

在创业之初,你的最重大决策,也就是战略性的决策很容易被忽略,你的思路往往会聚焦在那些无关紧要,但是又能够让你的思维非常兴奋和活跃的事情上。正如作者说的,约会的时候你会精心地挑选哪一种玫瑰,你会对不同的玫瑰花的价格、色彩、形状进行仔细比较、选择。但是你忘了,在恋爱婚姻当中最大的成本不是玫瑰花,而是最终不欢而散,甚至是离婚。

争和不争也遵循同样的逻辑,换句话说,我们思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

在那些显而易见的,而又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耗尽我们的脑力;对最重大的,同时又是隐秘的问题,视而不见。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所谓竞争不过就是生态位重叠,或者说一旦生态位重叠,你就一定会陷入到效果甚微而过程极其激烈的争斗当中。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到一个隐秘的,而且又是最宽广的生态位。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小说当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哈利波特在上学之前被人带着去采购那些魔法工具。当他在一个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行走的时候,带他的那个人用魔法棒点了一下旁边的一堵墙,这堵墙产生了奇异的变化,它裂开了,前面出现了一个完全他在此之前根本没有看到的街道,那个街道叫对角巷。《哈利波特》里头有很多类似的情节,比如说一个站牌,普通人上的火车都是那些显而易见的站台,而哈利波特要上的那个站台不是9站台,也不是10站台,而是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避开寻常的入口,找到一个隐秘的别开生面的入口,这是你真正卓有成效的事业的第一步。

像我们中国人熟悉的桃花源的洞口,还有《爱丽丝梦游仙境》当中的兔子洞,还有《叮当猫》当中的那个任意门,等等。这些都是在表达一种观念,一种最有价值的入口都是隐秘的,而我们的认知、感知能力、判断和选择能力,往往对这些隐秘的入口是视而不见的。所以我们就很容易陷入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我们就会进入到一个与别人的生态位完全重叠的所谓的生态位。你不知不觉地就进入到一个争的境界,而不是不争的境界。

你要从争进入到一种不争的境界,需要的恰恰是一种超常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老子讲不争,

不争是过程,目的是无人与之争。

前面讲到的种种的案例和场景,都是为了让你进入到“无人与之争”的领域、“无人与之争”的境界。我们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词——

内卷

,其实它本来的意思是

逆向进化

而所谓逆向进化,就是物种在一个封闭的固定的生态位里进行激烈存量争夺,每一个物种付出的努力越来越大,而它的收益越来越小。这种低水平、重复性的,又是过度地竞争,让物种也会产生某种进化,但它是一种逆向的进化。就是

在一个封闭的生态位里,进行低水平的重复性的高度激烈的竞争,并没有产生新的物种,它仍然是原来的物种,但是它付出的努力越来越多,但它的收益越来越小。

这就是一种反向逆向进化的状态,我们通常把这种东西叫做内卷。而内卷不过是“争”的一种极端形态而已,

而“不争”恰恰就是进化,就是找到新的生态位。

我们说到鲨鱼,你马上会想到电视里头的那种庞然大物。事实上鲨鱼的形态是形形色色的,最小的鲨鱼的成年形态只有我们的一只手那么大。这种鲨鱼,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也是一个进化的结果。想象这样一种场景:海潮不知不觉地退出了,一些身体大的鲨鱼就有可能被搁浅在海滩上,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形态相对小的鲨鱼在海水退潮以后,在海滩上残留的那些水洼里面仍然能够生存。直到又一次潮水上涨的时候,它们可以重新回到海里。久而久之,就进化出来一种体型很小,但是它们可以在海滩的洼地上也能生存的一种鲨鱼,换句话说它们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

由此我们看到,

竞争也就是围绕着资源的存量进行争夺,是物种生存过程当中面临的状态和处境之一。

而进化论逻辑恰恰是从争向不争演化的过程。我们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耳熟能详,其实进化的反面,正如有一个叫马克斯·舍勒的哲学家说过,

进化的另一个逻辑恰恰不适者生存。

什么叫不适者呢?就是因为在一个生态位里头感受到了强大的竞争压力,逼迫它去寻找新的空间,而恰恰它又找到的时候,它就成了一个新的物种。在商业世界里从红海到蓝海,从对称性竞争到不对称性竞争,都表明不争、超越竞争是竞争的更高形态。而初始的低级的竞争,是围绕着存量资源面对面的竞争,只是竞争的初始低级的形态。

可以说在西方世界,一直到很晚的时候才发现了不争优越于争这样一个逻辑。中国人在2600年前就已经发现了这样一种竞争的逻辑,这种逻辑在《道德经》《孙子兵法》里已经得到了清晰阐释。

孙子早就把战争划分为这样几个等级: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对于正面的面对面的这种争斗是战争最低级的状态,“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无论是老子还是孙子,他们清晰地把战和胜两者区别开来,战是过程,是手段,胜是结果,是目的。普通的人很容易将战与胜混为一谈,而二者之间是有清晰的分界线。我们常常说战胜,战不一定胜,胜不一定用战。

所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善战者是先胜而后战”。“先胜而后战”就是在一个更高维度的空间里头占据一个最有利的对手完全无法触及的位置,所以当你占据这个位置的时候,其实你已经胜了,所以是“先胜而后战”。而不善战者,是先战,而后求胜,自己不假思索地进入到一个低维的空间里。而在这个低维的空间里头,你的努力,你投入的资源再大,你获胜的空间几乎是零。但是,他习惯性地把战和胜混为一谈,认为战是胜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和路径,所以他是先战而求胜。

事实上处于这样一种低维的空间里头,你以一种看似很积极、很投入的方式,在你不断地努力和抗争,证明自己永远不可能取胜。

到这个时候我们就明白《道德经》为什么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就是两军对垒的时候,勇于敢的最后是会被消灭的,而相反勇于不敢者,才能够活下来。“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繟的意思就是看上去很迟缓、迟钝,不那么主动,但是它早已经预埋了一个局,或者说一个网,那个网就叫天网。而善战者不过就是让对手进入到自己预设的这个天网中,这个天网的特点就是疏而不失。

好,内容听完了。

现在,《吴伯凡讲透道德经50讲》已经全部更新完成了。现在加入,正好可以一次学完。这门课的目标,就是用《道德经》的智慧去应对当下的难题。

假如你对这门课感兴趣,那么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

“道德经”

三个字,就能看到这门课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