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精选

如何应对无法预测的未来?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得到听书,而且我们要听的是一本,刚刚上市不久的英文新书。它的原名叫Same as Ever,翻译成中文就是《一如既往》。这本书的中文版尽管还没上市,但是,关于这本书的期待可不少。一来,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很厉害。谁呢?就是前段时间,特别火的那本《金钱心理学》的作者,摩根·豪泽尔。二来,跟这本书的题材有关。这本书回答的是一个,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那就是,关于财富,关于人生,关于竞争,到底都有哪些永恒不变的规律呢?

这个命题乍一看很抽象,但是当你听完这本书的解读版之后,你一定会获得很多具体的启发。

来,咱们一起听听,来自得到听书的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一本2023年11月在美国出版的新书,还没有中文译本。它的名字叫做Same as Ever : A Guide to What Never Changes. 我们可以叫它“那些永远不变的常识”或者“那些永远不变的是什么”。这也是我为你解读的第一百本书了。过去的一百本,感谢有你的陪伴。

今天这本书,它的作者,你可能已经不陌生了,他叫摩根·豪泽尔,是今年那本大火的畅销书《金钱心理学》的作者。《金钱心理学》目前已经被翻译成53种语言,在全世界卖了超过三百万册,是过去五年间讲投资理财最畅销的一本书。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这本新作在美国刚一出版,国内这边也马上就有了不小的关注度。

豪泽尔曾经是《华尔街日报》的金融专栏作家。咱们得到站内的《万维钢·精英日课》,还有《李翔知识内参》,都曾经多次引用过他的文章和观点。

豪泽尔的特点是,喜欢在浩瀚的历史资料里,发现那些不变的人性规律;然后又透过这些规律,去看它们对当下人们的启发意义。他的上一本书《金钱心理学》,副标题是“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这几个字如果拿来放在这本Same as Ever的封面上,其实也是很合适的。

我觉得读豪泽尔的书,有一个很神奇的感受,就是,有些道理,你可能很早就听过,但是豪泽尔总能用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历史数据、故事,让你对这个道理产生新的感触。甚至发现说,原来我之前并没有真的理解这个道理呀。他就是有这样神奇的“魔力”。

这本书11月在美国出版之后,万维钢老师也马上在他的专栏里,用了六讲的篇幅做了解读。这六讲,每一讲都聚焦于一个他在这本书里看到的,比较有感触的话题。而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感受是,这是一本充满了“坏消息”的书。那些在豪泽尔看来,人类世界里永恒不变的常识,竟然都带着无奈的底色。似乎他是想用这本书,给我们浇上一盆冷水,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双眼重新洗刷透亮。

好,那么现在,你准备好听一些坏消息了吗?

先来听第一个坏消息:你就是没法预测未来。

人们经常喜欢说,“如果你想知道我们未来会去往哪里,你必须先知道我们从前去过哪里。”这个其实就有点像我们中国那句古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那作者豪泽尔平时花很多时间去做的就是读历史嘛,但他读了很多之后发现,这句话说得不太对,更现实的情况应该是:如果你知道我们去过哪里,你会意识到,我们不知道我们未来会去哪里。

为什么呢?首先,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蝴蝶效应,一点点微小因素的变动,都可能改写历史。比如,倒退一百多年,1915年5月7日,有一艘用于英美之间客运的巨轮,叫“卢西塔尼亚号”,它被德国潜艇发射的其中一枚鱼雷击中了,造成将近1200名乘客死亡。一般认为,这是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如果这艘巨轮的船长特纳,之前没有关闭船上的第四个锅炉房,那么这艘船就能开得更快,节省一天的时间,就不会跟德国潜艇相遇了。那么一战的历史可能就会有重大改变。又或者,如果倒退两百多年,1776年8月28号的晚上,那股吹往英国舰队的风不是逆风,而是顺风,那他们很可能就能势如破竹,把乔治·华盛顿的军队全部歼灭了,那这个世界上也就不会有美国了。

其实你会发现,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它可能总会有一些偶然的、巧合的因素存在,这些是你用逻辑推理根本没法预测到的。

而且,我们人类在做预测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我们总喜欢下意识地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去考虑一个东西会怎么变化,然后我们应该做什么对策。但问题是,真实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控制变量,一切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比如说,有的人看好一只股票,但是在价格一两百的时候没有入手,然后眼见着它涨到了六百,就很后悔,心里想着,假如它跌回来,我一定要买。但问题是,等它真的又到两百了,你能预测它将来还会涨回去吗?你又不敢了,因为你可能发现,市场上有很多人觉得它现在的价值还是被高估了,而且国家对这个行业的政策你觉得也不是很明朗。很多因素都变了,所以你又没法预测了。

另外,这本书里还讲到一句话,直译是“平静会播下疯狂的种子”。或者也类似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话——福兮祸之所伏。比如,书里讲到,明斯基开创的那个很有名的“金融不稳定假说”。豪泽尔觉得它实际上描述的是一个心理过程,他把它概括为三句话:

•当经济稳定时,人们会变得乐观。

•当人们变得乐观时,他们就会负债。

•当他们负债时,经济就会变得不稳定。

所以,明斯基的根本意思是,稳定本身就是不稳定的,繁荣本身就孕育着萧条。也就是所谓“福兮祸之所伏”。我们之前讲过的《逃不开的经济周期》那本书里,它也着重讲了这种观点。而且更难的地方在于,你很难知道,那个拐点会在什么地方,所以这也是我们很难预测未来的一个原因。

还有这本书里还讲到一句话,我觉得也很值得回味,就是这句:Risk is what you don’t see. 风险是你看不到的那些东西。或者就像一个财务顾问说的:“风险是你认为你已经考虑到了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

所以历史上其实常见的情况是,那些我们经历过的最大的风险,最重大的事件,往往是人们没有提前预料到的。

比如,我们都知道20世纪30年代美国有一场经济大萧条嘛。这本书里讲到一件很多人不知道的小事,就是在1930年,美国的全国经济联盟,它曾经做过一项民意调查,问人们,他们觉得当时美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然后,结果出来之后,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司法、禁酒令、不尊重法律、犯罪还有执法。但是一年之后呢,大家发现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大批的人在失业。而在前一年调查的时候,失业率只排在第十八位,也就是说,当时大家还没觉得它会是个大问题。

那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就是最大的风险总是没有人预见到的。因为如果有人预见到了,大家就会做好准备,那事后来看它的破坏性就被稀释掉了,也就不是什么“风险”了。

所以豪泽尔说:

未来十年最大的风险,最重要的新闻故事,都是今天没有人谈论的。这就是永远不变的事情。

无论你是哪一年读到这本书,这个真相都不会改变。

好,到这里,我们前面讲的这些,已经覆盖了这本书里的好几个不同章节了,但是总的来看,它们其实就是想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我们一开始讲的,那个坏消息:你就是没有办法预测未来。过去是,将来也是。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豪泽尔的建议是,

少做预测,多做准备。

道理很简单,既然预测不准,预测不到,那我们就不要那么依赖预测了嘛。《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也说过类似的话,就是:“少投资预测,多投资准备。”

而且,“多做准备”里的这个“多”,是比你认为已经准备充分了的那个程度,还要再多一点。因为,我们觉得准备充分,一般只是在为能想象到的风险做准备。但是前面也说了,真正的风险是你看不到的那些,所以你需要给它打出富余量。比如,在个人理财方面,豪泽尔觉得,合适的储蓄金额,应该是在你做好了储蓄计划之后,再往上加一些。到了你觉得,欸,是不是有点多了?这个量才是合适的。反过来,如果是债务,就应该是在你觉得合适的那个负债程度上,再减少一点。还有,我们以前提过的,做财务规划的时候,如果你预期自己将来每年的投资收益能有8%,那你要不要就根据这个数字,来制定自己将来各项要用到钱的规划呢?最好不要。更好的做法是,在预期的基础上再打个折扣,让自己制定的规划,即使在收益率只有4%—5%的时候,也能实现。这也是类似的道理。

除了“少做预测,多做准备”以外,豪泽尔还有一条忠告,叫“幸福的第一法则是低期望值”,他是花了一整个章节来强调这句话的。

他讲到一个现象,就是如果你问今天的美国人,美国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时候,多数人都会说是20世纪50年代,大家对那个时代很怀念。那个时候,一个中等收入的男人,能让一个五口之家过上舒适的生活。现在很多美国人觉得,那个年代的生活比现在更幸福。

但如果我们看数据的话会发现,其实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家庭,生活水平比现在差远了。跟2021年比的话,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之后,50年代的家庭收入的中位数是现在的一半还不到,房屋拥有率比现在低12个百分点,平均住房比今天的小三分之一,工作场所的死亡人数是现在的三倍。

这就是人们怀念的时代吗?看起来好像也没多好呀。那为什么那个年代的人看起来更幸福呢?

豪泽尔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当时的贫富差距小。有历史学家指出,按百分比计算的话,当时社会里最大的经济收益流向了社会中收入最低的成员,大大缩小了贫富差距。

那么进一步地,这就创造了一个很容易控制你的期望值的时代,因为在你的社交圈里,大家的生活都是差不多的。所以低工资、小房子、穿旧衣服,也没关系;度假只能去露营,也很快乐。因为你看到的周围人都是这样的。

但是呢,到了今天,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会看到各种别人的精彩生活,看见他们的奢侈品、豪宅、房车、游艇度假,然后再低头一看,心里就不平衡了:为什么这些东西他们有、我没有?

所以这本书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今天的经济,擅长于创造三样东西——财富,炫耀财富的能力,还有对他人财富的妒忌。

之前我们讲过一本书——《幸福的经济学》,也讲到,经济学家们发现,人们对收入水平的感觉,会更多地取决于社会比较。所以,如果大家的收入都在增长,那么个体和整体的幸福水平,都不会明显提升。而这本Same as Ever,它又进一步地讲,如果人们的期望值的膨胀速度比经济增长速度要快,那即使社会财富是在增加的,人们的幸福感还是在倒退。这有点像在股市里,即使出了一个利好,但如果这个利好不如人们期待的大,股市给出的反馈也会是负面的。也有点像在职场里,即使你已经在努力成长,但如果你的成长速度比老板预期的要慢,那你的印象分可能还是在下降。

所以,“期望”这个东西,它很容易被忽视,但事实上,它几乎影响着我们对生活中一切东西的价值判断。

那从个人幸福的角度来看,这也能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如果你想过上幸福的生活,管理好期望很重要。

曾经有人问查理·芒格:你看起来非常幸福、满足,你的秘诀是什么?

查理 · 芒格的回答,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那句:“

幸福生活的首要法则是低期望值

。”他还说:“如果你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你的一生都会很悲惨。你要有一个合理的期望,接受生活的结果。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你都要学会坚忍。”

所以,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豪泽尔也提醒我们,要记住一个等式,幸福=你拥有什么/你期望什么。当我们在焦虑地预测未来的时候,我们在意的往往是,我拥有的东西会怎么变化。但是,很多人都忽视了另一个要素,那就是我们的期望。而期望其实是我们更能够去控制的东西。所以很多时候,与其患得患失,不如降低期待——得不到是正常,得到了是惊喜——有这种心态,人生也会幸福很多。

好,刚才我们说的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永远不变的常识”——你就是没法预测未来,还有我们该怎么办。再来听听第二个,这同样也是一个坏消息,叫——

你就是没法走捷径。

什么叫捷径?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能让你走得容易,二是能让你走得快。但是豪泽尔给这两件事都打上了大大的叉号。

这本书里有一章的名字叫,It’s Supposed to Be Hard. 直译过来就是,它就应该是困难的。这一章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每一件值得追求的事情,都会伴随着痛苦。我们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接纳这一点,就不会总想着要去逃避、去找捷径。

豪泽尔讲到,曾经,他们请过一个“社交媒体顾问”来给他们讲课,主要讲的就是怎么让自己写的东西在社交媒体上火起来。然后这个顾问用了三个小时,给他们讲了各种技巧,比如怎么带话题标签,怎么增加互动,一天里什么时候发帖流量最大,等等等等。

但是豪泽尔听完就觉得不对,因为这个顾问并没有提到一个最关键的东西,那就是,你得能写出人们想读的好东西啊。

其实我们看市面上现在有很多人教你怎么做课,怎么做知识博主,他们营造出的一种感觉是,只要用我这一套技巧,谁都能行。但他们忘了提最关键的事情,就是你肚子里要有真的好东西,大家真的需要的东西。而这个才是最难的。

豪泽尔讲说,我们人总是会对那种黑客技术、开挂技术、金手指着迷,因为它们能帮我们跳过痛苦、跳过努力。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这样的工具几乎不存在。他这里又引用了一句芒格的话,就是:如果你想得到什么,最安全的方式就是让你自己配得上你想要的东西。这才是永远不变的常识。

另外,这本书里还提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的一部特别火的情景喜剧,《宋飞正传》。它的主演、编剧宋飞有一次跟朋友抱怨,说电视台给他们配了个编剧团队来帮他们,但是这些人没帮上多大忙,没给出多少好段子。

然后朋友就说:如果他们真的每天都能写出好多好段子,那不是才奇怪吗?

宋飞听完,一下子反应过来了,是啊,It’s supposed to be hard,这件事本来就应该是难的。正因为难,所以他们的剧才能这么火,才是别人抢不走的饼啊。

所以后来宋飞也拒绝了另一个提议,就是让麦肯锡这种咨询公司来帮他们创建一个更高效的写作流程。他说,“这部剧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对它进行了微观管理——每一个字、每一句台词、每一次拍摄、每一次剪辑、每一次选角(我们都要精细把控)。”“如果你效率很高,那么你的方法就错了。

正确的方法就是艰难的方法。

当然,他说的这些话,也跟创作行业本身的特性是有关的,但是豪泽尔觉得,我们在追求其他目标的时候也应该记住这些话。就是,每一件值得追求的事情,都不是免费的,都会伴随着痛苦;如果在某个时刻,你觉得很容易、很有效率,你反而应该停下来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正在用错误的方法,在走一条“有毒的捷径”。

好,刚才我们讲的是捷径的身上带的其中一种“毒性”,就是“容易”,它还有另一种毒性,就是快。书里有一句话,是豪泽尔想要送给所有正在拓展事业的人的,就是这句:一个好主意如果加速得太快,会变成一个糟糕的主意。

书里讲到了星巴克的例子。星巴克在1994年只有四百多家门店,但是到了2007年,它的扩张速度已经变成了每年新开2500家咖啡店——也就是平均每四个小时就会开一家。

这带来的副作用是,管理松散,顾客体验变差,同店销售额增长下降了一半。他们不得不又开始大量地关店、裁员。

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在他2011年出版的那本书《一路向前》里面,他对这段历程做了反思,他说:“当不受约束的增长成为一种策略时,我们就迷失了方向。”

塔勒布也说,当一个群体的规模从4个人变到100,再到10万,再到一个亿,人们处理风险和责任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企业文化也是这样的。在一个10人公司里很有成效的管理风格,放到一个千人公司,就很可能会摧毁它。而有一些发展过快的公司就踩了这个坑。

时间倒退回1926年,轮胎大亨哈维•费尔斯通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一个生意做得太快的公司就像一个赚钱太快的男孩一样。即使得到了很多,也很难保持住。

连自然界都存在这个道理。研究人员曾经拿两组完全相同的小鱼,一组放在冷水里,一组放在暖水里。冷水里的鱼,长得慢,暖水里的鱼,长得快。后来,他们把两组鱼放回常温水里,让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早期长得慢的鱼,寿命比平均值要长30% ,而那些早期长得太快、太容易的鱼,寿命比平均值要短15%。

生物学家说,这是因为,太快的生长会让身体组织受损。因为如果你长得太快,那你体内的所有资源就要用来支持生长,就没法去修复受损的身体了;而相反地,如果放慢生长速度,就能让身体得到更充分的修复。

所以,回到我们这一部分要讲的那句核心的话:你就是没法走捷径。因为要实现扎实的、可持续的成长就是需要时间,要打造真正的好东西就是很难。过去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

在《芒格之道》那本书里,我们看到,巴菲特和芒格信奉一句话:走大道,大道人少。

那为什么大道反而人少呢?他们俩并没有说。而这本书其实就告诉我们了:因为大道它难,它慢呀。

但是,它值得吗?也值得。

书里有这么一句话,我特别想送给你,就是这句:

生活中大多数美好的事情——从爱情到事业再到投资——都是从两件事情中获得价值的:耐心和稀缺。耐心让事物成长,而稀缺让我们能够去欣赏它成长的过程。

但是,我们回头去想想,当人们追求伟大事业时,最常用的策略是什么呢?努力让它长得更快、更大、更多。

豪泽尔说,这一直是个问题。过去是,未来是,永远都是。

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永远不变的常识。这也是一个坏消息——你就是没法坚持长期主义。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这句话讲出来很有气势,就好像我们是站在康庄大道的一头,指着另一头繁花似锦的园子在说——那就是我要去的地方。但是在这本书里,豪泽尔说,坚持长期主义根本不是这样的。他给出了一个比喻,我觉得很醒脑。就是其实我们根本不是站在什么康庄大道的一头,而是站在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指着山顶在说——那就是我要去的地方。

你讲出这句话之后,接下来要面对的才是真正的考验。

都有哪些考验呢?

首先,长期是由无数个短期构成的。

比如,你投了一笔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十年的期限。那这就意味着,接下来这十年里,每一次遇到经济波动、熊市、崩溃,甚至大涨,你的神经都会狠狠地抖动一下,你会盯着自己的账户,纠结要不要加仓、减仓,或者撤出。你能忍受住这种诱惑吗?很多人都不能。可能真的就像人们经常讲的那个笑话一样,想坚持长期主义,最好的办法就是忘了你的账户密码。

当然,我们刚才说的这个,是最基本的挑战了。这本书里,我觉得它还有一个提醒,是更有价值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光是)你有对长远的信念是不够的。你的伙伴、同事、配偶和朋友不得不报名参加这段旅程。

也就是说,当你做出一个长期的决定的时候,不管是在公司治理上,家庭决策上,还是财富管理上,光是你自己有坚持长期主义的决心是不够的,你还要考虑到,你跟同伴或者家人有没有建立起这个共识,他们能不能一直支持你;还有,你在这段长期的时间里,会不会遇到什么状况,是会让你的同伴或者家人劝说甚至强制要求你改变决定的。比如说在家里,接下来这十年会不会遇到子女出生、出国读书,或者换房子,就会需要动到这笔钱。这些是你必须要考虑的。因为你对于一个决策的价值判断,可能就是基于你长期看好它,但你如果中途被迫撤出来——不管是因为什么,那可能就会导致完全不一样的收益结果,你开始的判断也就白做了。

这本书里顺着这个还讲到一个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就是现在人们经常嘲笑一些基金经理是短期思维。但问题是,很多基金经理根本就没有条件去坚持长期主义,因为他们的客户都是短期主义的,一遇到短期波动他们就想跑,那基金经理也只能跟着短期主义了。

我还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书,叫《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五个真理》,那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很成功的基金经理。他讲到,在08年金融危机之前,他爸爸瞒着他,用了一笔不小的钱,买了雷曼公司的债券,对,就是后来破产的那个雷曼公司,那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事件。这个基金经理早就看过雷曼公司的财报,知道它要不行了。所以当他后来接到他爸爸的电话,知道他买了雷曼的债券,那一刻他是非常崩溃的。他崩溃不仅仅是因为要损失很多钱,更是因为他以为自己能保护好自己整个家庭的财富,但是他没有想到,他跟家人之间的沟通是这么不充分。这让他想要给家里建造的财富堡垒一下子就裂开了。

所以很多时候,导致你的计划失败或者脱轨的,可能不是你自己执行得不好,或者,判断错了,而是你一开始没有考虑进去的那些利益相关方,他们造成了意外扰动。所以,在你打算开始一段长期主义的旅程之前,考虑到所有重要的利益相关方,跟他们做好沟通、达成共识是很重要的。

但是,如果你不想费劲去沟通,也不想去预测在这个长期期限里面都可能发生什么,该怎么办呢?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留足灵活性。

比如说,你在考虑你要拿多少钱出来坚持长期主义的时候,就把灵活性考虑进去,给它划分一个结构,有一部分资金,比如60%,是你接下来这个阶段绝对用不到的,别人也不会去干涉的,那这部分就给它锁死;剩下的40%,设成灵活性储备,就是在没有其他意外的情况下,这部分也是按长期计划走的,但是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可以拿出来用,不会影响大局。这就是留足灵活性。豪泽尔说,你拥有的灵活性越多,你就越不需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讲《金钱心理学》那本书的时候,我们讲过人为什么会需要长期主义,需要坚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复利有空间显示出它的力量。我们都知道,复利依赖的不是巨额回报,而是回报长期持续的累积。所以,那些能让你在赛场上留得更久的因素,就是在增强你的优势。

在这本Same as ever里面,豪泽尔也说,在任何领域,不管是财富、职业,还是人际关系,只有你能坚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享受长期增长。

那怎么能坚持足够长时间呢?这里他补充说,就是能在一个接一个的短期问题中生存下来。这也是对应着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事实——“长期是由无数个短期构成的”。

所以,基于这个视角,他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长期主义者的心态,还挺有意思的,就是

短期悲观,长期乐观。

书里讲到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个著名的海军上将,叫斯托克代尔。在越南战争期间,他是被俘的美军里级别最高的将领。但他没有得到越南的一点优待,被拷打了20多次,关押了长达8年。

在斯托克代尔被释放以后,有一次他接受采访,对方问他,监狱生活是不是很让人绝望。他说,不是的,他从来没失去信心,他一直相信自己会被释放,跟家人团聚。

看起来很乐观,对吧?不完全是。

然后有人问斯托克代尔,谁在监狱里过得最难。他说,这很简单,是乐观主义者。那些经常说“我们一定会在圣诞节前回家”的囚犯,会在圣诞节来了又走的时候精神崩溃。

而最能让人坚持下来的心态是,一方面要坚定地相信情况会好转,另一方面又要接受残酷的现实,知道前方很可能会是一连串的挫折、失望和震惊。这就是,短期悲观,长期乐观。

放在那些囚犯身上,就是:事情最终会变得更好,但我们不会在圣诞节前回家。

放在公司治理上,就是:我们能爬上珠穆朗玛峰,但我们也可能冻死在下一个坑里。所以英伟达公司的座右铭是“我们离破产还有不到30天”,所以比尔·盖茨坚持要在银行里存足够的现金,多到能维持公司一整年无收入地运行。

而从个人的角度看,短期悲观,长期乐观,放在财富管理上,就是像悲观主义者一样储蓄,像乐观主义者一样投资。放在人生更多的事情上,就是像悲观主义者一样去计划,像乐观主义者一样梦想。因为,只有当你足够悲观,才能在短期内留足储备,稳住心态,好好活下来;而只有好好活着,一直留在牌桌上,才能看到长期的乐观。

所以,说回我们今天对这本书的解读。今天我跟你说了这么多的坏消息——你就是没法预测未来,你就是没法走捷径,你就是没法坚持长期主义。短期来看,它们可能会让你感到悲观。但是这样的悲观,是否也会让你更加细致地去思考,我们今天讲到的那些,隐藏在坏消息背后的人生智慧呢?这个思考的过程,是否也会成为帮助你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手杖呢?

有句我们都熟悉的话,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但或许,也只有认清生活真相,才能更好地热爱生活。就像豪泽尔说的,在接受艰难的现实的同时保持乐观,这一直是,也永远会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以上,就是Same as Ever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希望我们今天的讲述,能对你思考财富,思考幸福,思考生活,有所帮助。

今后,得到听书还会为你带来更多尚未有中文译本的外文出版物,陪你第一时间,了解到,全球范围内那些最新鲜的智慧成果。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好,内容听完了。

在这特别强调一句,得到听书、得到电子书,现在正联合爱奇艺、WPS、唯品会,还有少年得到,共同推出会员特惠活动。这个活动到今天,也就是12月28号的24点就正式结束了。

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

会员

”两个字,就能看到优惠活动的具体方案。假如你感兴趣,推荐你加入得到听书、得到电子书年度会员。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