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260|谷歌“最强”大模型发布:创新是模仿的副产品?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谷歌发布旗下最强大模型Gemini(双子座)。第二个是,网传食物放凉能减肥,引起网友热议。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就在这两天,AI圈出了个大新闻。在沉寂了半年之后,谷歌终于在大模型这块,放大招了。12月6日,谷歌正式宣布,推出旗下有史以来最大、最强的AI模型Gemini(双子座)。要知道,早在今年5月,谷歌就宣布要研发能叫板GPT的大模型。

据说谷歌专门为了这个项目,大刀阔斧地调整了组织架构,把谷歌大脑和DeepMind部门合并,而且几乎耗尽了谷歌内部的所有计算资源。

那么,这回双子座的表现怎么样呢?说两件事。

首先,起点高。要知道,GPT是从语言大模型开始的,直到GPT3.5,才开始支持多模态。也就是,除了文字之外,还支持图片之类。而双子座发布的第一个版本,就支持多模态。也就是所谓的原生多模态。区别在哪?原生多模态,就等于一开始就能直接识别出图像信息。假如是非原生,它看到图像之后,得先把这个图片翻译成语言,再识别理解。

其次,性能不错。在性能评分上,双子座一共做了32项测试,其中有30项得分超过了GPT-4。即使很多指标只是略微领先,但这个成绩已经不简单了。就在昨天上午,我们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也是得到《给职场人的AI写作课》的主理人快刀青衣老师还说,过去这大半年,早就被各种AI的魔幻效果训练得宠辱不惊、坐怀不乱,但是看演示视频的时候,还是被双子座的反应速度和推理能力震惊了。

最后,在技术思路上,双子座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GPT的研发思路。比如前面说的,谷歌所做的架构调整,都是为了适应这个新的研发逻辑。要知道,之前谷歌的大模型跟GPT,并不完全在一条技术路径上。专业细节咱们就不展开了。总之,现在二者又在技术路线上会合了。

但是,这件事最让人震撼的,其实还不是这个技术细节,而是谷歌这家公司,在这半年里呈现出的反差。

你看,谷歌上一次在大模型上闹出动静,大概是半年前。当时他们发布了自己的大模型Bard。那回亮相对谷歌来说,也许并不理想。演示功能的时候就出了纰漏,后来股价又跌了一轮。还有很多人觉得,谷歌在大模型这一轮,已经完全被OpenAI超过了。毕竟,行业巨头输给创业公司,这就好比一代高手王重阳,输给了刚刚下山闯江湖的杨过。这个事的戏剧感太强了。

但事实是,现实不是故事。王重阳可能一不小心会输。但是,你只要给他点时间练练,人家再回来,还是第一。而且,类似的情况在现实中还有很多。比如,苹果,1997年,推出苹果20周年纪念版麦金塔电脑,赔得一塌糊涂。1993年做过一款电视,叫Macintosh TV,上市五个月,就因为卖不出去全部下架。苹果还做过一款电脑,叫Apple Lisa,一万美元一台,最后一半以上都送到垃圾场埋了。这些产品推出的时候,每回大家都觉得苹果要走下坡路,要不行了。但事实是,每回要不了几天,人家就又带着新产品杀回来了。

回到这回的谷歌大模型,你看,是不是又应了那句话,不下牌桌,就是胜利。

关于这回谷歌大模型的细节还有很多,咱们在这就不展开说了。接下来,我们主要想说说,这件事前前后后,带给我们的启发。就在昨天,我们得到的联合创始人快刀青衣老师,分享了他对于这个事的思考,角度很独特。我们主要说其中的几点。

首先,模仿也是一个好策略。什么意思?给你讲个故事。有本书最近在得到站内挺火,叫《思考如何超越思考》,里面就讲了一个事。说的是,美洲杯的帆船比赛。假如两艘船一对一竞争,也就是,就咱俩了,没别人。这时,两艘船上的选手,往往会照搬对手的动作。我看你怎么划,我也怎么划。比如,看你为了适应风向调整了航线,那好,我也照着做。

事情到这一步还挺平常。但关键是,你猜猜这两艘船,一般是谁先开始模仿谁?按照通常的设想,肯定是落后的模仿领先的。但是,事实正好相反,是领先的模仿落后的。这笔账你稍微算算就知道了。你看,我都已经领先了,这时,不管你干什么,我也跟着干,我们在后面的步调上完全一致,我原来的领先优势就会一直在。

没错,

这个世界最可怕的,不是第二名模仿第一名,而是第一名模仿第二名。因为它底子好,起点高,一旦开始模仿,不仅能复制你的全套动作,没准还能搞出自己的创新。

你看,回到谷歌,前面说过,谷歌的很多技术思路,在模仿GPT。而一旦两者走到一个技术路径里,在方法层面上一致,那后面看的就是谁基本功更扎实,天赋更高。就拿谷歌来说,当它开始跟OpenAI走一样的路时,它的优势就会涌现出来。比如,早年做Transformer的架构基础。再比如,从谷歌地图到YouTube积累的海量信息,还有安卓系统。说白了,跟你练一样的招式,但人家背后有一堆高手输送内力。

再比如,《思考如何超越思考》这本书里,还有一个例子,说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一次性纸尿布的公司,叫乔丝。但是,它当时做一片尿布的成本是8.5美分。后来宝洁出手,直接把成本干到了3美分,一下就火了。

有个市场营销学教授,叫杰拉德·特斯利还专门做过分析。结果发现,那些市场先驱,也就是第一个发明新产品的人,失败率能达到47%,几乎死一半。即使活下来,获得的平均市场份额,也只有10%。但是,那些所谓的快老二,也就是迅猛的模仿者,他们的份额几乎是先驱者的3倍。

注意,我们可不是要说,做创新不好。而是想说,其实还有另一个并行不悖的真相,这就是,不要低估模仿的价值。

第一,模仿也是保持优势的方法。

在一件事当中,那些已经有确定的方法,有人探索出路径的事,你就按照别人的路径来。把你的创造力,集中留在那些谁都没做过,大家都两眼一抹黑的事情上。这就好比寻宝,这个藏宝图得隔三差五更新一回,别人替你去过的地方,就直接划掉。集中精力去那些谁都没去过的新地方。

第二,很多时候,创新就是在模仿的过程中产生的,是模仿的副产品。

这就好比拍电影,几乎所有你知道的电影大师,他们最开始,都是先认定一个人,或许是自己的老师,或许是自己崇拜的成名前辈。他们就使劲模仿这些人拍电影。结果拍着拍着,自己的风格就出来了。

带着这个视角,咱们再回到大模型。好多人说,一些大模型就是优化别人的开源模型。其实,这个事就好比造汽车,你现在看到的那些,在汽车创新上很厉害的公司,哪个也没发明过轮子。就像快刀青衣老师说的,这就跟他以前玩《王者荣耀》一样,明明队友已经替你探好了视野,你自己非要关闭小地图,在黑暗中摸索,何必呢?

最后,跟你分享一个我特别喜欢的观点,来自一本书,叫《从祖先到算法》。说的是,什么是高明的模仿?

一般的水平的模仿,是对结果的复制。看人家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而高明的模仿,是对思考过程的再现。也就是,看到别人做这个动作的同时,我能追问一句,为什么?

别人为什么这么做?我的情况跟他有什么不同?带着这个觉察,你没准就能把模仿的过程,也变成创新的过程。

还有个特别提醒,假如你觉得没听够,想继续讨论大模型这个话题,推荐你去快刀青衣老师的知识城邦,与他一起讨论。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网上有个特别离谱的减肥方法,叫食物放凉减肥法。据说最早是一个网红在直播里说,怎么减肥?少摄入热量啊。食物放凉,不就没有热量了吗?

显然,这个说法明显不对劲。但有意思的是,有人专门去查了一下,发现背后居然还真有点科学依据。

这要从一个东西,淀粉说起。咱们常说的淀粉,其实是个比较庞大的家族,按照消化难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快消化淀粉,20分钟就能被肠道消化,比如烤土豆、熟香蕉。第二类是慢消化淀粉,20分钟到两小时内会被肠道吸收,比如玉米淀粉。而第三类,叫做抗性淀粉,在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主要存在于种子、谷物和放凉后的某些主食里,比如冷米饭。

没错,米饭放凉后,抗性淀粉的含量增加,这些成分不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这个角度看,它的热量确实变低了。

说到这,你发现没有,一个看起来很离谱的结论,背后居然真有科学道理。今天,正好借着这个话题,也是赶上要周末了,咱们就再讲几个,看似离谱,其实很科学的事情。大家一起轻松一下,你看完觉得好玩,也别忘转发给身边的朋友。

第一件事,说的是种香菇。以前香菇的主流种植方式,是在木头段上培育,香菇种植界长期流传着一个绝招,就是,多敲打这个木头,香菇产量就能增加。

没错,敲打种香菇的木头,心态就跟拿鞭子抽拉磨的驴差不多。看起来是不是很离谱?但是,这背后其实有科学道理。

蘑菇是由千千万万根菌丝长成的。这些菌丝本来一条一条放射生长,假如成熟的菌丝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就会像毛线团一样交织在一起,扭结成米粒大小的白色原基。这个原基再继续生长,就会形成菌柄、菌盖、菌褶这些结构,变成蘑菇的样子。

人工培育香菇时,也是先在木头段上培育菌丝,菌丝成熟时,用力敲打木头,敲打的振动就会刺激菌丝形成扭结,冒出蘑菇来。假如种植规模大一点,还有一种雷击催收法,也是一样的道理,用高压电去打木头,让菌丝产生振动,然后长成蘑菇。

当然,现在香菇的栽培技术也精细化发展了,不用人工敲打,通过控制环境温度,用温差去刺激,就能促使蘑菇长出来。

第二件事,说的是,舔石头。据说很多地质学家或古生物学家都有一种奇怪的行为:舔石头。

没错,舔石头,居然是寻找化石的方法之一。这也不是什么玄学感应,而是舌头可以感受,并且放大石头的一些特性。在野外做岩石鉴定,没有专业工具怎么办?光靠看,远远不够,这个时候,用舌头舔,就是个好方法。比如,用舌头舔过的岩石表面会变得湿润,岩石的纹理会更突出,可以帮助判断化石结构;再比如,舌头的敏感触觉,可以感受岩石的颗粒大小,表面粗糙的化石,年代可能不太远,这可以帮助判断石头的类型。

今年9月,搞笑诺贝尔奖的地质与化学奖,就颁给了“舔石头”这个项目。获奖者是莱斯特大学的退休教授扎拉谢维奇,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解释了地质学家舔石头研究史,200年前的地质学家,就开始通过品尝岩石来做研究了。扎拉谢维奇本人,也曾经通过舔石头,在石灰岩中发现了有孔虫化石。在咱们中国,古动物馆的馆长王原,在2018年的一次演讲中也提到过这一点,假如一块石头很像第四纪的化石,怎么判断它是不是真的?这时候可以舔一下,粘嘴的就是真化石。

你看,这种听上去特别不科学的方法,其实在科学界,一直有一席之地。

总结一下咱们说的这三件事,米饭放凉热量会变低,敲打木头能提高香菇产量,还有通过舔石头来判断化石,这些事儿都是乍一听,很离谱,但往下深究一层,科学的部分就会浮现上来。换个角度,这还给我们一个提醒,咱们的大脑,不是分成快慢两个系统吗?

有时候,那些在快系统显得离谱的事儿,切换到慢系统去思考,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谷歌的双子座大模型。我们的重点不是大模型本身,而是想说,很多时候,模仿的价值被低估了。一来,它是保持优势的方法。二来,很多创新,其实是模仿的副产品。

第二,离谱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很多看似奇怪的结论,比如米饭放凉热量会变低,敲打木头能提高香菇产量,通过舔石头能识别化石,看起来很离谱,但假如深挖,科学的一面就会浮现上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周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