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精选

刘勃:古人如何看待经典?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最近,刘勃老师的《国学课》第二季正式开始更新了。刘勃老师将用一整年的时间,带你读懂、读透10部咱们中国的传世经典。而且更重要的是,刘勃老师还会带你理解这些经典对于现代人的意义。

最近,刘勃老师正在讲一个话题,

这就是,古人是怎么对待经典的。毕竟,搞懂古人对待经典的方式,找到这个坐标,我们才知道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经典。

而我们今天要听的,是对待经典这个话题中的一部分内容,这就是,古人如何对待“经”。比如四书五经,《诗经》都包括在内。那么,在古人看来,“经”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又能给今天的人,带来哪些启发呢?

来,咱们一起听听刘勃老师怎么说。

你好,欢迎来到《刘勃的国学课》。

这是我们正课的第一讲。在正式讲第一本经典《诗经》之前,我先给你一张知识结构图。

要了解传统典籍,先得回到这个结构,这个结构就好像是一个大书橱,每一本古书,在书橱里都有它自己的位置。而现代认知,则是一个新的书橱。

当然

我的讲法,不是就传统讲传统,而是侧重带你梳理传统在新时代中的演变。

这样你以后拿起任意一本古书,都可以想象它在旧书橱里摆在什么位置,在新书橱里又被摆在了什么位置。从位置的变化里,也许可以看出很多东西。

我会用四讲篇幅,为你介绍这个国学书橱。今天我们先观察第一个书架:经部。

这个书架摆在最显赫的位置,特别适合做大人物拍照时的背景。但书架上的书,却可能让人有点并不很想去翻它。什么样的书会给人这种感觉?

从常规到神圣

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经?

“经”的本意,是纺织出来的线,所以经是绞丝旁嘛。后世的理解,纵线叫“经线”,横线叫“纬线”,开始甚至并没有这个区分,都叫“经”。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大概是一大捆用线编好的竹简,就叫“经”,并没有什么神圣的含义。

但后来古人就往往喜欢把“经”神圣化。

说“经”是路径的“径”,按照经的指示做,就是走在正确的路径上。

或者把“经”解释为“常”,我们现在还说“经常”。注意,“常”是永恒的意思,也就是说,经上讲的,是永恒的真理。

我们按照时间线捋:

战国时代,各家各派自己觉得重要的著作,都可以称经。并不是只有儒家的重要著作才称为经。

秦始皇的时代,提到儒家著作,统称为诗书,并不叫《诗经》《书经》。显然在大秦官方看来,这些书配不上“经”这个高贵的名词。在大秦什么叫经呢?秦始皇的意志,就是“经”。秦始皇巡游天下留下许多刻石,他是毫不客气地把它们称为经的。(“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汉代,儒家的地位不断攀升,儒家著作陆续重见天日,这当中最重要的,被尊为经。研究经的学问,则叫“经学”。

经学是这么一种学问,如果想沉浸式研究,那么最聪明的大脑,穷毕生精力也研究不完。

但是我们跳出经学的范围,从外面打量它,则可以做这么几个简单判断:

第一,一部书如果被尊为“经”,那就是不接受反驳的。

经里的话,绝对正确。你不能说经里的话说错了。经学问题,是信仰高于理性的问题。

任何社会,一定会有些所有社会成员都不假思索就要接受的信念和规则,这些信念和规则的文字载体,就是经。

在古代中国,汉朝到清朝,儒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就是经。

对佛教徒而言,佛说的话,是佛经,那是不能反对的。

在基督教世界,《新约》《旧约》就是经,中文事实上也把the Bible翻译成《圣经》。在中世纪欧洲,你说《圣经》上的话都是扯淡,人家会把你当魔鬼的。

在今天的美国,一方面《圣经》仍然有崇高的地位,美国本来是新教徒建立的国家嘛;更重要的,美国宪法,实际上就是美国人的经。

第二,一部书如果能够被尊为“经”,那它背后一定有一股强大的权力,往往就是国家权力在为它背书。

儒家的经,非常典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后一批儒家著作才正式成为了经。到了汉武帝的重孙汉宣帝时代,在汉朝的皇家图书馆石渠阁,开了一次非常著名的学术会议。天下大儒都来讨论,儒家经典怎样理解才正确,才深刻。大家有不同意见怎么办?裁判就是汉宣帝。汉宣帝就是天下头号的经学大师,反过来,反对儒家经典,也就是反对汉宣帝。

所以,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经学问题,儒生们对一部经典的内涵争来争去,归根结底争的是什么?争的是朝廷认可。皇帝的圣旨里引用经典,然后用了我的解释,我就是经学大师了。

至于宗教经典,当然有教会组织给它背书,政教合一的国家,则也有国家权力给它背书。

第三,“经”虽然不可以反驳,但是可以解释。

一部书,“经”的地位可能保持几千年,几千年里社会发生了多少变化,要产生多少新问题。经是不可以反驳的,如果对经的解释也是唯一的,那么这个社会要么僵死,要么撕裂。

所以对经的解释,实际上是与时俱进的。我不能说经书错了,但我可以说,以前的人理解错了,我才发现了对经书的正确理解。

一般认为,一部好书应该逻辑严谨表述清晰准确,但和我们一般的认知相反,能够被尊为“经”的书,往往意思含混、难以理解,甚至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因此也就有巨大的解释空间。

儒家经典该怎么理解?汉代的儒生是一套,宋代的儒生也是一套,其实就是汉朝人和宋朝人面对的问题不同,所以必须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案。到了清朝又有所谓汉宋之争,其实就是从汉儒和宋儒的观点中提取符合清代需求的内容重新组装。当然,高明的大儒一定会说,我们的关注点变化,是因为学术演进有它的内在理路,是不受外力干扰的。

但是我们从外部观察,肯定会觉得经学的变化,和古代政治形势的变化,互动关系未免太过明显。

我们今天看过去儒生对经的解释,又要符合时代变化,又要显得我不是在迎合王朝的政治需求,而且有人不是在骗人,他首先要让自己真诚相信我没有迎合,那种绕来绕去,你可能会觉得很可笑。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很普世。

基督教也是这样。为了《圣经》里一句话该怎么理解,不同教派可以争得天翻地覆,而所谓宗教改革,往往就是宣布之前的当权派对《圣经》理解错了。反正基督教的神学家是总有办法把《圣经》解释得符合当前需要的。

十七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可能是最早意识到这一点的。伽利略和现在电影里常见的科学怪人的形象是很不一样的,他其实是个人情通透的人物,所以伽利略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其实我们和神学家是可以分工合作的:我们负责科学发现,神学家负责把我们的发现解释得符合《圣经》(1615年《致大公夫人克里斯蒂娜的信》)。

小结一下就是:

古代的经是一个社会的主要核心价值和规则的文字载体,它在所属的那个社会里,不容反驳,又有权力背书,还有巨大的解释空间,围绕经的解释权,可能有激烈的权力斗争。

稀释与提纯

搞清楚了经的内涵,很自然就进入我们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哪些书能被放进经部里?

在汉代,有五部书被尊为《经》。也就是《易》《书》《诗》《礼》《春秋》。汉儒相信,这五部书,都非常古老,是从遥远的古代传下来,最终在孔子手里编定的。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人物,五经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经典,所以汉儒坚信,二者密不可分。

但是要注意,经部的书,并不是只有五经,而且五经的内涵,也是不停变化的。

纵观从汉代到清代的历史,会发现:经部的书有扩容。

比如说,汉朝尊为礼经的,本来是《仪礼》,但《仪礼》是干巴巴讲规矩的,实在太不能引起人的兴趣了,原来作为礼经从属材料的《小戴礼记》(简称《礼记》),倒是越来越凸显其很有价值。《周礼》虽然来历可疑,但作为治国手册,却显得特别高端。于是三部书都尊为经。

《春秋》有三传,传就是对经的解释,“春秋三传”是《公羊传》《榖梁传》《左传》,三传既各不相同又都影响巨大,也不妨都提升到经的地位。

还有像《论语》《孝经》《尔雅》还有《孟子》,也都被提升到经的地位,这样,五经就变成了十三经。

注意,书的命运和人的命运是一样的。我们第一季讲职官制度的时候提过,只有一个宰相的时候,宰相权力很大;宰相数量变多,实际上很可能意味着相权变小了。五经扩容为十三经,经的地位权威实际上也被稀释了。

但经部书的变化还有另一面,就是提纯。这就是出现了另外一组概念,叫作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大学》,是所谓“四书”。

这四种书,都是先秦文献,但他们组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并成为儒家最核心的经典,是宋朝的事情。

朱熹特别看重这四种书,他说,四书是已经煮熟的饭,其余的经,还是地里的庄稼。所以很明显了:你已经很饿了,是想立刻吃饭呢,还是去收割庄稼呢?

而一种主张,要想变成绝对权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成为考试的标准答案,这样认同不认同都得背。元代就定下来规矩,科举考试的时候,就从四书里出题,而且只允许按照朱熹的解释写。所以《四书》的影响就迅猛扩张,成了儒家经典最核心的内容。明清的科举考试,说起来是先考四书,后考五经——五经当然还是要考的,但实际上,考官主要就根据考四书的卷子打分,五经考得怎么样,仅供参考,基本不影响成绩。

所以,所谓四书五经,资格是五经古老,但宋代以后,实际上是四书重要。

总结一下:

对古人来说,经是信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今天不必也不该拿儒家经典当信仰,但要了解古人对经的态度,不然是无法理解古人的。

今天学者读儒家经典,是拆开来读的,文史哲不同专业各取所需。比如把同样是《诗经》,同样是《春秋》《左传》,中文系有中文系的读法,历史系是历史系的读法,但反正都不是古人的读法。这个我们后面还会具体展开。

好,内容听完了。

刘勃老师的《国学课》,将用一整年的时间,带你读透十部中国的传世经典,包括《诗经》《左传》《论语》《战国策》《庄子》《老子》《商君书》《韩非子》《楚辞》《山海经》,这可都是我们很多人想读但是又啃不动的书,现在跟着刘勃老师一整年,把这些书通通搞懂。

今天是课程限时早鸟价的最后一天,国学课第一季老同学立减50元,新同学立减30元。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

国学

”两个字,就能看到《刘勃的国学课》第二季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

《得到精选》,下周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