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精选

现代人如何理解“秦亡汉兴”?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今天是中秋节,也是长假的第一天,先说一句,节日快乐!

今天,《熊逸讲透资治通鉴》第三季课程刚刚完更。我还记得2020年,熊逸老师发下泼天大愿,要从头到尾讲透300多万字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要说咱们得到同学,也真是了不起。前前后后,累计超过900讲,有超过10万人加入这场历史马拉松。

除了对历史感兴趣之外,其实还有一个特别普遍的原因。很多人,比如我,没什么别的理由,就是单纯的想成为一个了解《资治通鉴》的人。当然了,要想啃下《资治通鉴》这么难的大部头,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熊逸老师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特别的解读历史的视角。

就拿这回的《熊逸讲透资治通鉴》第三季来说,主要讲的是秦朝灭亡汉朝兴起这一段历史,对于这段历史,熊逸老师又是怎么思考的呢?

来,我们听听熊逸老师怎么说。

你好,欢迎来到《熊逸讲透资治通鉴3》。

前两讲我们借司马光的视角,又借了陆贾、贾山、贾谊的视角来看秦亡汉兴这段历史,这一讲换上我自己的视角,纯属一家之言。

先看上一讲留下的问题:如果秦始皇虚心听取了“逆取顺守”和“攻守之势异”的道理,马上准备施行仁政,真的可以让大秦帝国长治久安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看一个前置问题: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主流意见是,长平之战以后,秦国统一天下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但是,从公元前260年到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的公元前230年,中间这足足30年的时间,秦国怎么就不趁热打铁,加快统一步伐呢?

吕不韦路线调整

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做不到,二是吕不韦调整了秦国的政治路线。

秦国确实做过趁热打铁的努力,但仗打得极其不顺,打赢长平之战的指挥官白起明确讲过再打下去毫无胜算。为了不出战,白起甚至装起了病,要知道长平之战秦国只是惨胜,自己搞得“国虚民饥”,相当于拼着两败俱伤才勉强赢得了这一战。山东六国却被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狠狠让秦国吃了些苦头。

而等到秦昭襄王死后,

吕不韦执掌秦国国政,开始试着扭转商鞅以来的基本国策。

也就是说,早在吕不韦的时代,秦国就做过改头换面的尝试了。前边讲过,吕不韦搞政治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在他的执政期间,一直在努力软化商鞅变法以来的残酷风格,试图带领秦国从军国主义路线走向王者路线,斩首记录明显变少了,做派竟然和山东六国趋同了。后来秦王嬴政特别看不惯这一套,两个人注定闹翻。

吕不韦倒台之后,商鞅路线卷土重来,这才有了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的高歌猛进。

假如嬴政真的拿吕不韦当亲爹,政治理念也高度契合的话,有没有可能深化吕不韦的改革,改变秦国的面貌呢?答案是:难度太大,大概率会失败。

社会的运转从来都是有巨大惯性的,所以顺水推舟总会好过逆流而上。商鞅路线已经在秦国运行了几代人的时间,把秦国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军国主义国家,使战争成为推动国家运转的发动机。即便是吕不韦,也踩不动刹车,而只能让这台发动机的转速放慢一些。

吕不韦之所以做得到这一点,与其说是个人能力强,不如说是赶上了恰当的时机——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的消耗,即便强横如秦国,也不得不花上一代人的时间好好去养伤口。当然,即便在养伤的时间里,战争也不能停,毕竟永远都不缺秦国人等着立军功,挣爵位。人心所向就是大势所趋,逆转不来,但大规模的灭国之战显然打不动了。

重启战争机器

嬴政之所以年纪轻轻就赢得过吕不韦,赢得过嫪毐,赢得过母后,个人能力和好运气当然不能低估,但同样不能低估的是,随着嬴政的长大成人,偌大一个秦国已经养好了伤,全国上上下下应该都有了蠢蠢欲动的劲头,嗜血的欲望需要发泄,对军功的渴望需要被满足。

当年张仪在韩国游说,谈到秦军的战斗力,有一段很精彩的形容,说交战的时候,山东六国的士兵披着全副甲胄,而秦国士兵刚好相反,把甲胄一脱,赤膊上阵。原话是这么说的:“秦人捐甲徒裼(xī)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意思是赤着脚,光着膀子打冲锋,左手拎着人头,右手扭着俘虏。这就是秦国人,平时都是种地的农民,但完全不是我们刻板印象里那种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扔下农具就是能上战场的猛兽。

商鞅搞的集权化改革,让政治简单化,国民均质化,管理数字化,于是整个国家,全体国民和全部国家大事都被化约为“耕战”两个字,眼里只有种田和作战。种田获得的收益显然赶不上作战杀敌,所以军功成为秦国人的共同渴望,这就是所谓“利出一孔”。吕不韦不可能在自己执政的短短时间里就能扭转成功秦国人几代时间被规训出来的国民性,他的施政方针只适合养伤时期的秦国,所以,嬴政如果成为吕不韦的政治接班人,大概率就是死路一条,而如果不做吕不韦的政治接班人,而做吕不韦的政治掘墓人,那才是顺水推舟,因势利导。

嬴政充分释放了秦国积蓄已久的战斗热情,成功完成了统一大业,从秦王升格为秦始皇。

统一之后,有了历史上著名的“书同文,车同轨”,秦制迅速推行到原先的山东六国,残余的封建制和贵族阶层被连根拔起,六国原先的精英群体非但没有成为被新政府拉拢的对象,反而成为被新政府打击的对象。

与此同时,战争发动机依然惯性强大,停不下来。而既然六国都被征服了,那就只能北伐匈奴,南征百越,打这种劳民伤财,极其没有性价比的仗了。

这种打法,是不是客观上有利于千秋万代姑且不论,对于当时的秦朝而言,恐怕最主要的好处也就只有“排毒”了——这还是商鞅的药方,以对外作战作为给国家排毒养颜的手段,把讨厌的人都送上战场,社会上的各种烦心事也自然会为战争让路。

秦亡于消化不良

假如秦始皇长命百岁,那么随着国家的版图上了一个规模,秦国的原有政治模式还能适用多久,前景恐怕并不乐观,更何况秦始皇死得突然,偌大的一个帝国交在了毫无政治经验的秦二世手上。

大体而言,秦二世继承了5笔政治遗产,分别是:(1)广袤的版图,(2)成熟的中央集权体制,(3)全面推行的法家治国理念,(4)一整套科层制的官僚机构,(5)19个亲哥哥和具体数字不详的亲姐妹。大概率上,所有遗产都是隐患。

这5笔政治遗产,这一季的前两讲已经总结过了。如果简单做一个比喻的话,那么可以说

秦朝死于暴饮暴食导致的消化不良。

在大泽乡起义爆发之前,大秦帝国就已经处处潜伏着不安因素了,只是在秦政府的威权之下,没人敢把不满情绪公然释放出来而已。这种时候,只需要星星之火,就可以迅速形成燎原之势。一连串的机缘巧合,使陈胜擦亮了这颗火星。陈胜趁势称王,建立张楚政权,调兵遣将发动反秦战争。其实在这段时间里,陈胜的作用只是一个“首倡者”而已,或者说是一个带头大哥,既无法形成对部下的有效管理,部下对他也谈不上有多大的忠诚度。所谓调兵遣将,也只是把人手分派出去,由着各位英雄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这种粗放型的打法,在短时间内就触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不少秦政府的地方官要么被杀,要么倒戈。这就见出了法家政治理念下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弊端,那就是各级官吏普遍存在雇员心态,缺乏主人翁意识,平时都被毫无人情味儿的考核指标牵着走。当皇权强大的时候,所有人服服帖帖,积极配合考核项目,而当皇权式微之后,只要倒戈对自己更有利,那么倒戈起来就没什么心理压力。

秦政府兵力雄厚的南征军团索性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耕耘自己的地盘去了。

恢复战国秩序

贵族阶层的消亡就意味着君子道德的消亡,“君子喻于义”不复存在了。

而“小人喻于利”的话,富于小人精神的各级政府雇员只能和大秦帝国同富贵,却不能和大秦帝国共患难。一旦有需要“共患难”的苗头出现了,那就很容易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

这层道理后来被汉朝人看懂了,虽然中央集权不但要继续搞,还有必要深化,但君子道德必须换个形式让它复活才行。

在大泽乡起义燃起的燎原大火当中,山东六国的遗老遗少们,那些有血统,有人望,有怨恨,被秦政府剥夺了一切特权的精英人物,一个个闪亮登场。

旧贵族和新豪杰纷纷联手,共同目标是推翻秦帝国的统治,恢复战国时代的国家秩序。

在当时的观念里,不会认为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而是认为暴虐的秦国悍然吞并了一个个和秦国对等的独立政权。所以,恢复旧秩序就是时代主旋律,是山东六国共同的呼声。也就是说,大一统的中央集权这种政治架构,在当时已经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无论是谁取秦帝国而代之,都不再有中央集权这个选项了。

所以当项羽宰割天下的时候,楚怀王相当于过去的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项羽本人是西楚霸王,相当于“春秋五霸”当中的一霸,新豪杰和旧贵族成为一个个的诸侯王。现代史家评论这段历史,往往认为项羽开历史的倒车,但不管项羽到底有没有开倒车,我们至少应该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恢复秦朝以前的政治架构是当时摆在项羽面前的唯一选项。项羽如果想当皇帝,推行中央集权,那么马上就会成为全民公敌。

在这层意义上说,

项羽的失误不是战略层面的,而是战术层面的,也就是说,旧秩序应该重建,这没错,但重建的细节很需要调整。

这一讲就先复习到这里吧,我们下一讲再见。

好,内容听完了。

前三季已经结束了,现在《熊逸讲透资治通鉴》第四季课程正在预售中,明年一月一日正式更新。

如果你之前已经加入过《熊逸讲透资治通鉴》的任意一季课程,我们为你准备了50元专属优惠券,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里了。

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

熊逸

”两个字,就能看到熊逸老师第四季的课程订阅入口。

另外,国庆期间得到所有课程享受满200减30的活动,点击文稿中的图片,可以直接拿下《熊逸讲透资治通鉴》四季课程,非常划算。推荐你现在加入。

同时特别说明的是,《熊逸讲透资治通鉴》第四季的50元优惠券,跟国庆满200减30的活动,目前不能同时享受。请你多多留意。对于老同学来说,直接使用50元优惠券,更加划算。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