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206|中国“面包之乡”,是怎样炼成的?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香港与深圳之间,掀起反向代购潮。第二个是,香港特区政府发布多项人才输入计划。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最近两个月,有一条新闻一直挂在热搜上,这就是,香港人流行到深圳过周末。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来往越来越方便。今年2月,内地和香港就恢复了全面通关。7月1日,港车北上政策正式落地。香港市民获取牌照后,可以直接开车从港珠澳大桥进广东。

二来,内地商品的性价比,对香港人越来越有吸引力,甚至还出现了香港人前往深圳的特种兵一日游。早上先去吃个早茶,中午吃西餐,下午再做个美甲。价格不到香港的三分之一,但品质却杠杠的。就在7月23日这天,深圳湾口岸的出入境客流已经达到10.7万人次,创下单日客流纪录。

当然,除了吃喝玩乐,肯定还少不了购物。没错,就是最近热搜上经常说的,反向代购。过去都是内地去香港代购,比如,奶粉、化妆品,还有当年的iPhone港版。但现在,这个潮流反过来了。香港朋友主要来买什么呢?之前有人总结过深圳必买三件套,分别是,盒马的水蜜桃、阿嬷手作的奶茶、鲍师傅的糕点。尤其是鲍师傅,几乎是人手一袋。除了鲍师傅,泸溪河、KUMO KUMO的糕点也是“反向代购”的潮流单品。

其实,香港朋友去深圳必买点心,就跟咱们去重庆必吃火锅一样。在外地人看来,重庆遍地是好吃的火锅。同样,在香港朋友看来,内地到处是好吃的点心。为什么?因为最近几年,咱们的烘焙行业,太卷了。虽然前一阵,中式烘焙品牌退场的消息不少,但市场总体还是在增长。2022年,中国烘焙食品的市场规模是2853亿元,同比又增长了近10%。

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重点,既不是香港代购,也不是中式烘焙。而是换个角度,说一个跟烘焙行业密切相关的地方,这就是,江西的资溪。在烘焙这一行里,一直有一个说法,资溪,是中国的面包之乡。为什么?说个数字你感受一下。

资溪常住人口只有10万。但过去30年里,从资溪出来从事烘焙行业的,就有5万人。他们在全国1000多个城镇里,开出了16000多家面包店,年产值超过300亿元。有人说,在中国,但凡有面包的地方,就有资溪人的身影。要么是你的创始人来自资溪,要么是你的手艺来自资溪。比如,鲍师傅的创始人就是资溪人。泸溪河的创始人,最早是跟着资溪人学的手艺。

那么,资溪的烘焙,为什么这么厉害?是因为有天时地利?还真不是。论自然条件,资溪算不上很好,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因为效益不好,县城唯一的火车站也在去年停运了。论资源优势,更谈不上,做面包最重要的是小麦,而资溪根本就不产小麦。

那么,资源上起点不高的资溪,到底是怎么成为面包之乡的呢?

前段时间,正和岛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简单说,

资溪能成为面包之乡,靠的是社会网络的延伸。

乍一听好像有点抽象。咱们从资溪面包行业的起步说起。这里要说到一个资溪人,叫张协旺。他是个退伍军人。20世纪80年代退伍的时候,他在“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班”学习了做面包的技术,然后和老乡一起在比较繁华的鹰潭市开了一个面包店。

靠着这家面包店,张协旺第一年就赚了3万多元,那可是20世纪80年代。消息传回老家,很多年轻人都来找他拜师学艺。在当时,做面包还是一个门槛很高的活计,烘焙手艺不外传,从业壁垒很深厚。而张协旺做了一件挺厉害的事,免费收徒,传授烘焙技术。鲍师傅的创始人鲍才胜的父母,就是张协旺的第一批徒弟。泸溪河的创始人黄进,是15岁进了张协旺的店里当学徒。

就这样,通过资溪人“亲帮亲、邻帮邻”“一姓带一村,一村带一镇,一镇带一县”,资溪县的面包产业,就打好了地基。

不过,要是光说到这儿,这还只是一个老乡之间通过“传帮带”形成生意网络的故事,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湖南新化人做复印生意、河南鄢陵人做影视灯光生意,都属于这一类。

但是,

对于面包行业来说,光把这个网络铺开还不够,你还得把它做深。

因为这一行的竞争太激烈了。毕竟,随着互联网普及,做面包的手艺早就不是秘方。再加上很多资本看中了这个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那么,资溪人,应该怎么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呢?

资溪面包帮有这么“三板斧”。

第一板斧,资溪人特别善于集体行动,推爆品,引潮流。他们的店里,产品一般不会太多,都集中火力专攻一两个单品。比如,鲍师傅的招牌“肉松小贝”,还有泸溪河日产75万片的桃酥。

更关键的是,什么单品好卖、容易卖成爆品,资溪人就集体卖什么。桃酥火了,就集体卖桃酥;枣糕卖得好,就集体卖枣糕。资溪人就通过这样的集体行动来引领面包的潮流,营造出一种“我卖的就是当季热品”的氛围。

当然,这还是从业者的个人层面。回到地方层面,第二板斧,是资溪给本地人的创业支持。2001年,资溪成立了面包行业协会,2004年,资溪又在县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面包产业发展办公室”,专门从政府层面,帮资溪人解决问题。

比如,在资溪,申请“面包贷”很方便,只要你想出去开面包店,打个信用证明,填个表,政府就给你批“面包贷”。不少资溪人,就是拿着这笔启动资金,把面包生意一步步做大的。再比如,行业协会背后,还有一支由法院、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组成的保障队伍,资溪面包商户遇到困难,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寻求支持。

这是第二板斧,政策层面的扶持。除此之外,还有第三板斧,这就是整体生态的建设。通过办学校、建供应链,和面包产业协同进化。

比如办学校。烘焙行业的迭代速度非常快,热门款式很容易被复制。鲍师傅的创始人,鲍才胜就说过,“烘焙行业5年洗一次牌,你一成不变,就会被洗出去。”

那么,怎么保证不掉队?答案就是办学校,及时给从业者输入前沿的技术和理念。2002年开始,资溪开始建设面包培训学校和蛋糕烘焙艺术学校,同时还成立了面包科研中心、艺术蛋糕研发所,并且把分校开到了其他城市,以此来确保自己随时能跟上行业的先进技术。

再说建产业链,资溪从2018年开始,提出了建设面包食品产业城的设想,鼓励在外资溪人返乡创业。比如,鲍才胜投资了一家工厂,每年能加工各类烘焙食品2.6万吨。再比如,全球最大的肉松加工厂费歌肉松厂也在资溪落地。你看,

假如说开店是种树,那么这个从底层建设产业生态的过程,就像制造土壤。它会进一步推动资溪面包产业的增长。

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叫“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对资溪来说,这句话还真就应验了。

先有了做面包的手艺,然后由这个节点向外一步步延伸。最终,点与点之间连成了线,线与线之间结成了网。一个面包店,就这么变成了一门大产业。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接着刚才说的香港反向代购,咱们说说今年香港发生的另一件,很多人关心的事。这就是,人才输入。从去年年底开始,香港就摆出了明显的抢人才姿态。甚至有人说,这是香港最近这些年,最激烈的一场抢人大战。

激烈到什么程度?说几件事你感受一下。

第一,渠道增加了,除了以前就有的优才计划和专才计划,去年年底,香港还推出了高才通计划,也就是,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渠道不仅在变多,也在变宽。比如,优才计划,一直都是获批率最低的渠道,总体获批率,大概只有21%左右,而且名额很有限。但是去年10月,香港已经宣布,在未来两年的时间里,取消名额限制。人才清单里的专业要求,也从原来的13项增加到了51项。

第二,办事效率提高了。也就是,官方给你提供全套的攻略和帮助。比如,优才计划甚至取消了面试环节。再比如,把很多流程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再比如,以前的一部分必要资料,也被取消了。

简单说,去香港工作,好像变得机会更多,更容易了。那么,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关于这回香港抢人,我们需要知道这么几件事。

第一,为什么抢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太缺人了。据说早前两个月,《香港商报》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就叫《香港缺人,挺急的》。急到什么程度?过去5年,香港劳动人口,减少了21.9万人。光是2022年,香港幼儿园的招生人数,就减少了四分之一。而企业职位空缺,在今年上半年就超过了7万个。其中最缺人的行业是,科技、医疗、教育、建造、酒店服务、银行保险。缺到什么程度?比如医生,以前招聘要求是必须会粤语,现在这个门槛也放开了。

第二,抢人效果怎么样?简单说,总数够,但最终结果依然不确定。从总量上看,今年上半年,这些人才输入计划一共收到了超过10万宗申请,其中已经获批的有6万宗。这就意味着,香港至少抢到了6万人。而且这6万人,全都是相对高端的人才。就拿高才通计划来说,它分成A、B、C三类。其中B类的获批率将近80%。对应的要求是,要获得全球百强大学学士学位,并且至少有三年工作经验。你看,满足这个标准的,大概率属于高端人才。

但是,尽管人才输入的总量有了,但后续能不能补上香港的人才缺口,现在还不能断言。比如高才通计划,只是对求职者敞开大门,但是进去之后能不能找到工作,还得看你自己。再比如,很多人申请高才通计划,并不是因为自己想去香港工作,而是为了孩子就读国际学校,为将来求学做打算。

第三,抢到的人都去做什么?目前看,香港人才最集中的,还是金融服务业。这是香港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别看它的从业人口,只占香港总就业人口的7%。但它可贡献了超过20%的GDP。按照一些机构的最新统计,香港在2023年国际金融中心TOP100的评分中,排在全球第三,亚洲第一,仅次于纽约和伦敦。但同时,去年全球金融业大裁员,也影响到了香港。据说香港核心地段的办公楼空置率,最高时超过了25%。

因此,很多人就说,未来的香港,不会全把宝押在金融业上。比如去年10月,香港发布了《有关虚拟资产在港发展的政策宣言》。截止到今天,据说已经有超过80家虚拟资产相关公司,表明进入香港的意愿。同时,香港也开始把AI、半导体和Web3.0当成接下来的重点方向。

你看,很多时候,升级转型,多少是需要一点压力的。要知道,早在20年前,香港就萌生过念头,要像美国的硅谷一样,打造硅港。之所以没动手,除了香港用地紧张,以及当年的科技股泡沫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香港的金融业,正如日中天,他们并没有转型的迫切需求。但今天,香港似乎要下决心在这方面追赶。而转型的信心,也同样来自金融业。说白了,就是有钱。

换句话说,

同样是强大的金融业,你可以把它当成你不想转型的借口,同样,你也可以把它当成你坚定转型的信心来源。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资溪是怎么成为面包之乡的,以及香港为什么要在今年抢人。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