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193|教师节特刊:为什么真理往往很押韵?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教师节特刊。第二个是,进入秋季,市民迎来户外运动高峰。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这个周日,9月10日,是咱们中国的教师节。也正好赶上刚开学,正是老师们最忙的时候。在这里提前向各位老师说一句,辛苦了,祝您节日快乐。
说起教育,咱们得到同学都知道,我们经常把两句话挂在嘴边。这两句话都是来自教育领域。第一句是著名的教育家,李希贵校长说的,叫,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第二句是教育专家,也是学校组织变革专家沈祖芸老师说的,叫,世界不是由领域构成的,而是由挑战构成的。
这两句话估计你都熟。正好前不久,我们得到出了一本书,叫《软技能》,里面特地邀请李希贵校长和沈祖芸老师分别执笔了两篇文章,分享了他们的新思考。今天,我想结合这两篇文章,跟你说说这两句话带给我的新启发。
第一,人的学习,为什么一定要从挑战出发?
在这里,我想先给你讲一个真事。北京十一未来城学校,曾经在校园里散养过两头小鹿。有一回,几个学生发现小鹿经常啃食操场的人造草坪。怎么办?也不能眼看着草坪就这么被一点点啃掉啊。他们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但是,老师的做法并不是直接干预,而是把这个事,设计成了一个学习任务。也就是,让学生们自己去搞清楚,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出现的?会带来哪些结果?以及可以怎样解决?
带着这个任务,学生们在后续的行动中,发现他们对于小鹿啃食草坪这件事,一直存在三个误解。
首先,这不是小鹿调皮,而是因为小鹿出生没多久,刚刚断奶,因此食量大增。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其次,受损害的不仅是草坪,还有小鹿的健康。人工草坪毕竟不是饲料,它是不能给动物吃的。最后,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只是小鹿吃草坪,但事实上,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好,故事讲完了。你看,这三件事,都是从已知到未知,从误解到真相。而
学习的本质,不就是从已知出发,抵达未知,从误解出发,抵达真相吗?
就像沈祖芸老师说的,
挑战的本质,就是让学生通过已知,来掌握未知,进而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但是,到这一步,我们还是从逻辑层面来理解这个事。今天,咱们再换个角度,你会发现,切换到情感层面,这个事还能反映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一个人的改变,是怎么被激发的?
光有问题,就够了吗?你看,对一个12岁的学生来说,他不会觉得全球变暖对他是个挑战。因为这个事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圈,他可能对这个问题没什么感知。但是,他会认为身边的小鹿啃食草坪是个挑战。因为这在他的感知之内。
借用沈祖芸老师的话说,这就是学习的同理心半径。挑战不是凭空构建的,它得落在一个人的同理心半径之内。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好比,我是算命的,你从我面前经过,我怎么才能一句话把你留下来?是说给你讲讲算命的套路?跟你说你满面红光恭喜发财?都不对。那句话肯定是,小伙子,你印堂发黑,恐怕有血光之灾啊。来来来,赶紧让我给你卜一卦。
你看,“印堂发黑”这四个字,就等于凭空把一个挑战,栽到我的身上。而且它完美地落在我的同理心半径之内。对这个挑战,我很难无动于衷。
注意,我们要说的重点,可不是算命的套路。而是,
人了解一件事的愿望,前往一个陌生领域的冲动,是怎么被激发的?答案是,从一个落在你同理心半径内的挑战开始。
换句话说,
挑战的价值是什么?它不仅是从逻辑上,为你打开了一个前往新知识的大门。更是从情感上,为你点燃了一团,想要做成事的火焰。
比如,你是做管理的,怎么激发团队?你得知道,每个人的同理心半径在哪。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在乎的可能是能不能马上获得成长。对于一个已经很成熟的员工来说,他在乎的可能是这件事能不能帮他提升人际关系。咱们先不说后续的办法,至少这个同理心半径,一开始就得找准。
好,这是咱们今天要说的第一个启发。人的改变,不是从行为和逻辑开始的,而是从一个落在你同理心半径内的挑战开始的。
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个启发,来自李希贵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过去理解这句话,大家都觉得,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发生的,教育学,自然就是关系学。但是今天,我们再补充一个视角。说说学习这件事,为什么离不开关系?
在这里,我想给你讲一个事。来自我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叫《简单统计学》。里面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句话一旦押韵,听起来好像就特别有道理?网上不是有那么句话吗,押韵的都是真理。但是,为什么呢?
按照书里的研究,是因为人天然有一种本能,这就是,总结规律。这是为了提高思考效率。比如,我在这片森林里被蛇咬了,我就总结出规律,森林里都有蛇,要少去。以后再遇到森林,我就不用想太多,绕过去就好了。
这个本能,还有一个副产品,这就是,人对一切带有总结感的东西,都特别迷恋。比如,文章标题,《记住这三件事,投资稳赚不赔》。你看,看起来很有总结感,但你觉得投资可能这么简单吗?再比如,所有押韵的话,都很有总结感,像什么渣男离子烫,渣女大波浪。但仔细想想哪有什么道理?
换句话说,
押韵的未必是真理,但是,但凡真理,你总会忍不住去修饰它,让它变得押韵。这是因为人有天然的,下判断,做总结的本能。
但是,这个本能,有时反而会让你忽略了最起码的事实,阻挡你了解事情的真相。
怎么办?显然,你需要回到跟真实世界的互动中来,回到真实世界的关系里。而不是沉浸在某个公式、某个抽象的规律里。
比如,李希贵校长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建立一个,个人董事会。这是一个藏在你内心的虚拟组织。这个组织里,至少得包括这么三个人。第一位,是你目前所从事行业的顶级人物,这可以让你看到制高点。第二位是忘年交,最好交往一两位比你年长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智者,他们的经验能让你少走弯路。第三位,最好是投资圈或者媒体圈的朋友。因为工作原因,他们掌握了许多不同行业和组织的秘籍,你也许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你看,有了这几层关系,我们就很难被抽象的概念牵着走。而是会随时随地,被拉回现实世界。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眼前的事实。构建这个关系系统的本质,就是在构建我们人生的支撑系统。
换句话说,
人的成长是怎么发生的?它由两个因素一起触发。一方面,我们用解决挑战来扩展自己的边界。另一方面,我们用延伸关系来建立稳定的支撑。
最后,发出一个邀请,我知道我们的用户中,有很多人身处教育领域。假如你在过去一年,有什么收获、洞察或者启发,请你来留言区一起分享。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随着天气转凉,运动健身的人,明显变多了。今天正好是白露,意味着冷空气转守为攻。

当然,生命在于运动,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最近几年,关于运动有益健康的新研究也越来越多。比如去年在网上流传很广的,高强度运动可以抗癌,并降低癌症转移的风险。
但关键是,很多人不是不想运动,而是因为其他的限制条件。比如,有人特别忙。再比如,有人因为高血压,不适宜剧烈运动。
今天,我们就说说,针对这两种情况,应该怎么运动最有效?
第一,针对高血压患者,应该怎么运动?
今年8月,英国东伦敦大学的两名运动生理学教授,在《对话》网站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统计了从1990年以来的270项,跟高血压运动有关的实验研究,总共涉及15000名志愿者。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最好的运动方式是,等距运动(
等长收缩运动
)。
所谓等距运动,就是肌肉保持张力,但身体又不发生移动的运动。比如,扎马步、平板支撑、靠墙静蹲,都属于等距运动。注意,不是说其他运动就不适合高血压患者,而是在所有的运动方式中,等距运动最省事。
研究人员发现,有98%的高血压患者,都通过等距运动缓解了症状。那么,具体怎么做这个运动呢?你需要记住一个数字,3424。也就是,每周3次,每次4组,每组2分钟,组与组之间再休息4分钟。一天下来,顶多只占用你20分钟的时间。既省时,又省力。更重要的是,等距运动对场地没什么要求,你在家、在办公室都能做。
第二个研究,针对的是平时特别忙的人。你可能经常听到一个说法,说运动这件事,得细水长流。所谓锻炼不怕慢,就怕站,说的就是运动得天天坚持,不能停。
但问题是,假如我特别忙,平时时间没保证,怎么办?在这里,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今年7月,英国利兹大学的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说的是,每周集中运动,和分散在每天运动,只要运动的总量一样,效果其实差不多。
他们调研了9万名英国中年人。这些人每周的运动时间,都在150分钟左右,满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每周150分钟健身建议。只不过,有人习惯每天运动。有人习惯集中在周末运动。但总归,他们每周运动的总时长都差不多。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的心血管健康程度,几乎没有区别。到这一步,
这个实验也许可以证明,以周为单位规划运动计划,是可行的。你只要确保,每周都拿出一点时间运动,它的效果会比你想象中更好。
假如你担心自己坚持不下来,再跟你说个方法。哈佛大学有个人类进化生物学教授,叫丹尼尔·利伯曼,也就是那本《贪婪的多巴胺》的作者。他前段时间出了本书,书名就叫《锻炼》。他提出一个发现,
就是
在坚持锻炼这件事上,什么毅力、计划、方法,都不是最有效的。最管用的方法是,社交。借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叫找搭子。也就是,尽量找几个能跟你一起运动的人。
因为锻炼身体,天然是违背本能的。因此,你需要找一件符合本能的事,把这个反本能的部分对冲掉。
我们都知道,人是社群动物,社交是我们的本能。从这个角度看,你只需要找几个能陪你一起运动的朋友,即使你的意志力没有那么强,你也能相对容易地把健身坚持下来。
最后,跟你分享一个实验。以前有人曾经邀请几个人,请他们看远处的一座山。一开始,让他们一个一个去看。每个人都觉得山很陡,很难攀登。但第二回,研究人员让他们站在一起去看山。结果每个人都觉得,山好像变得没那么陡了。这个实验说的是,只要加入集体,你就会变得更有信心,更有力量。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如何搭建自己的成长系统,以及高血压和忙碌者应该怎么锻炼身体。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周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