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孩子如何理解人际关系?

用户,你好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家长患上“开学综合征”,二是冥想类App逐渐遇冷。

来看今天的第一条。下周,学校就要正式开学了。据说现在各个家长群都躁动不安,特别是娃刚上幼儿园或者刚上小学的家长,简直比娃还要紧张,各种担心焦虑,甚至睡不好觉,有人说这叫“家长开学综合征”。具体的临床症状包括:

担心娃的适应能力,在新环境里和同学们不合群、受委屈;或者太调皮、惹麻烦;

担心娃的学习能力,别家孩子都提前补课了,怕自家娃跟不上节奏,自信心受打击;

担心老师的责任心,不能一碗水端平,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对差生不待见;

担心别的家长“会来事”,而自己不擅长和老师拉关系,导致自家娃被老师忽略;等等。

如果你是家长,可以对着这几项自查一下,看你是否也有“开学综合征”。

家长对孩子过度担心,往往是低估了孩子的心理成熟度,总觉得他太小,什么都不懂,应对不了学校里复杂的人际关系。其实,孩子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包括同理心、分享、互惠、公平甚至社会等级的概念,具有与生俱来的敏感。人际关系就好像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东西,孩子在这方面远比我们想象得更早熟。

我之前看到一位人类学家和儿童发展研究者,名叫许晶,在一席的演讲,她提到几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对儿童早期人际心理的发现,很有意思。

比如,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好人坏人”的概念?心理学家的答案是,6个月。研究者给6个月大的婴儿看两段视频。第一个视频中,有个红色圆形小人在努力地爬坡,可是怎么都爬不上去。这时候,来了一个蓝色方形小人,它从后面推着红色圆形小人,帮助它爬上了坡。第二个视频中,还是这个红色圆形小人在努力爬坡,它好不容易快要爬上去了,这时候突然跑出来一个黄色三角形小人,它把红色圆形小人挤了下去,让它功亏一篑。

放完这两段视频,研究人员在婴儿的面前摆了两个玩具,一个是蓝色方形小人,一个是黄色三角形小人。结果,大多数婴儿伸手去拿了那个“乐于助人”的蓝色方形小人。你看,这个实验说明,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有了“善恶”的概念。

再比如,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公平”的概念?心理学家的答案是,15个月。研究人员给15个月大的婴儿看两张图片。图片里,有人在给两位女士分饼干。第一张图片,每人面前各有两块饼干;第二张图片,一个人面前有三块饼干,而另一个人面前只有一块。研究人员发现,婴儿对第二张图片注视的时间更长。这表示,第二张图片让他们感到惊讶,与他们的预期不符。

可见,从15个月开始,婴儿就对“公平”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预期。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还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如果把图片里的两位女士换成两个枕头,那么婴儿对两张图片的注视时间就差不多。这说明,婴儿不是对数量的不同感到惊讶,而是理解到了人际关系中的公平分配问题。

再说个更让人吃惊的。孩子从什么时候起有了“等级”概念?比有公平概念更早,是10到13个月。研究人员给这个年龄段的婴儿看两段视频,一个大方块和一个小方块面对面走过去,狭路相逢,挡了各自的道。第一个视频中,小方块俯下身,给大方块让路;第二个视频中,是大方块俯下身,给小方块让路。

结果,婴儿对第二个视频注视的时间明显更长,“大的低头给小的让路”让他们感到惊讶。这也许表明,婴儿最开始具备的社会秩序观念并不是“人人平等”,而是“强者支配弱者”。

你看,我们以为婴儿对善恶、公平、等级这些人际概念一无所知,其实他们从6个月到1岁时,早在他们能开口说话之前,就已经领会了。

好,我们继续看,当娃进入幼儿园,他们对人际关系是如何理解的?就拿“分享”这件事来说,家长们都会告诉娃,不能太自私,要学会分享,零食一起吃,玩具一起玩。其实家长们根本不用教,孩子天生就懂得分享,而且这其中的动机远比家长想象得要复杂。

许晶作为人类学家,专门跑到幼儿园里做田野调查,她给幼儿园小班的孩子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首先,小朋友们需要完成一个简单任务,然后得到两块糖作为奖励。然后,她会问小朋友,愿不愿把其中一块糖分享给别人?在参加实验的全部19个小朋友中,所有人都表示愿意分享。

接着,许晶告诉他们:今天幼儿园来了两个新同学,其中一位只是今天来参观,以后就不来了;另一位会留下来,以后就是你的同班同学。你的这块糖,愿意分享给哪一位?如果把这块糖装进信封里分享给他,你要不要在信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有意思的地方来了:如果把“分享”看成是纯粹的利他动机,就是想让别人高兴,那么,这块糖分享给谁都是一样的,而且写不写名字无所谓。而实际结果是,有14位小朋友选择分享给留下来的那位,只有5位小朋友选择分享给会离开的那位。而且,所有19个小朋友都要求在信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

许晶问他们这样选择的原因,不少小朋友说:因为留下来的那位可以跟我做朋友,以后他也可以把东西分享给我。你看,3岁孩子并不是把分享看成纯粹的利他,而是明确知道分享能够带来互利互惠。许晶说,她在幼儿园的观察中也发现,孩子们对分享这件事特别上心,谁给了谁什么东西,谁没有还礼等等,小朋友心里都有一本账,记得特别清楚。

这让我想起原始部族里的生活方式。按照经济学家的想象,在货币出现以前,原始部落里的人是进行“物物交易”的,一筐土豆换一把斧头之类。但人类学家发现,真实的原始部落根本没有物物交易这回事,而是通过分享来互利互惠:今天你从隔壁老王那儿拿两个鸡蛋,明天老王从隔壁老张那儿拿一筐土豆,这些都是无偿的。当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谁给了我什么东西,以后他有需要时我也会分享给他,这是一笔不断滚动、永远不会被还清的人情账。

也许,这种以分享为基础的互利互惠早就写进了人类基因,小朋友们无师自通。甚至,在许晶做调查的幼儿园里有个三岁的小朋友过生日,这个小朋友告诉老师:你要给园长分一块大点的蛋糕,你要跟你的领导搞好关系。

乍一听我们会很吃惊,这孩子要成精了?其实暴露出来的是我们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就像许晶说的:“到底什么是‘纯真’?这其实是我们强加于儿童的定义,是我们自己心理的投射,或者说是成年人自己的道德想象。”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前两年在海外大热的冥想类App最近逐渐遇冷。疫情期间,冥想作为一种缓解压力的方法被大家追捧,冥想类App的全球用户数在2020年上半年暴涨。这类App免费提供基础冥想课程,比如减压、助眠、免费白噪音等等,更高级的服务需要购买会员,会员权益包括会员课程、专属白噪音、睡眠故事等等。

不过最近,冥想类App正在流失用户。比如“Calm”,这是注册用户一个多亿、估值达20亿美元的冥想类头部App,它在今年7月份的活跃用户同比减少了26%,8月份又传出裁员20%的消息。另一款冥想类App,Headspace,更惨,同比下降了60%。

是因为大家适应了与疫情共存,不再焦虑了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冥想这块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进来抢食。大平台一旦下场,垂直类App就会被降维打击。在YouTube上搜索“meditation”,就是英文的“冥想”,会找到大量优质视频,既有轻音乐、白噪声,也有各类教程。总之,冥想App里有的,YouTube上差不多都有,而且还都是免费的。

国内也一样,以小红书为例,关于冥想的笔记有40多万篇,顶部菜单还按场景和需求进行了细分,比如“睡前”“晨间”“午休”“疗愈”,内容涵盖冥想课程分享、心得体会交流、好物推荐等等。这样一来,国内的冥想类App也会被分流。

除了大平台,还有一类玩家入场了冥想赛道,就是智能硬件公司。冥想类课程无法解决一个问题,就是用户端缺乏练习的直观反馈。冥想不像其他运动,把动作练熟了就能掌握,冥想需要进入一个身心合一的空灵状态,如果只是跟着课程练习,你很难知道自己的状态是不是达到了标准,这太难呈现了。即使是线下课程,老师也无法直观掌握学员的状态,学员同样无法直观感受老师所描述的状态。

这个痛点,智能硬件刚好能解决。国外有一家智能硬件公司Interaxon,推出了一款可穿戴智能头环,戴上它,你的脑波就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有没有进入状态,一目了然。智能头环还可以把脑波指标和你的历史数据以及相似人群的数据做比较分析,给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

类似的智能硬件国内也有。A股上市公司怡亚通就推出一款正念舒压智能头环,可以实时监测脑波活动,实时给到反馈,帮助用户及时调整状态。在练习结束后,它还会在App上提供一份分析报告,对整场训练进行复盘,实现了冥想从训练到反馈再到复盘分析的闭环。另外,App上也有冥想课程、白噪音等内容。

你发现没有,如今大火的智能健身镜,也是走的这种“智能硬件+AI软件+内容服务”模式。激烈竞争下,单有内容或者单有硬件都不足以拿下山头,“硬件+软件+内容”的三位一体模式才是王道。

来说说咱们得到的事儿。

又到了头条帮你问环节。本周的问题来自@189^0503同学,他问《高管口才小班课》的主理人小然老师:我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发现我说话的嘴形不好看,嘴唇的动作幅度太大了。请问讲话时,怎样让嘴形和表情更好看?

小然老师回答说,我们先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在平时讲话的时候,或者在现场看别人讲话的时候,都没有留意嘴形和表情的问题,但是一上了镜头,就会留意到这些细节呢? 这是因为,在线下场景,观众有很多地方可以留意。比如讲话人的PPT,讲话人的肢体语言,还有周围的环境等等,所以不会把目光聚焦在讲话人的表情或者嘴形上;但是镜头会把观众的视野框在一个特别小的范围,观众就会注意到嘴形这种小细节。所以,我们不必太过纠结嘴形,毕竟咱们大多数讲话的场景都是在线下。

同时,小然老师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迅速让我们的表情更好看。这个方法叫做“笑起来”,也就是在讲话时,把你的颧肌提起来。这样一来,你的亲和力会立马上升好几个度,观众感受到你的亲切,就会忽略你的嘴形。

当然,面对镜头时的场景不同,需要呈现的表情也不同。比方说,公司遇到公关危机事件,需要你去面对媒体,你就不能提颧肌。再比如说,你第一次作为管理者面对全公司发言,你需要展现你的权威性,也不能提颧肌。在小然老师的《高管口才小班课》里,有很多针对不同场景的表情管理方案,感兴趣的话你可以去报名。

另外,今晚8点,826听书节特别直播正式开场。10位好书辩护人正在做最后的准备,只为用最精彩的表现,赢得你手中的一票。一定记得来直播间投出你宝贵的一票。今天也是得到听书买1送“1”优惠的最后一天,抓紧囤起来。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