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407|《歌手》是怎么成为“现象级”综艺的?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歌手2024》收视走高,多个品牌追加广告投放。第二个是,美国加州锂电池储能电站失火,引发储能技术安全探讨。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今天,我们从一个轻松的话题开始。最近一个月,湖南卫视的《歌手2024》,创下了2024年的综艺节目收视新高。高到什么程度?刚播到第三期的时候,节目的全网播放量,已经超过700亿次,全网热搜5345个。从微博数据上看,《歌手》每15分钟就会诞生一个热搜话题。据说前三期节目累积引爆话题数,已经超过了去年微博综艺爆词数的总和。

换句话说,从微博爆词上看,一档《歌手》,比去年所有国内综艺加起来都要火。假如看电视收视率,这一季的《歌手》在省级上星卫视里几乎是断崖式第一。在收视份额上,是第二名的1.8倍。再看收益,节目第一期刚播出的时候,就带动出品方芒果超媒的市值一天上涨了将近50亿,还有十多个品牌方追加了广告赞助。

要知道,《歌手》并不是一个新节目,假如算上它的前身《我是歌手》,这已经是这个节目的第9季。一般来说,综艺节目都存在一个衰减曲线,过了高峰就一路向下。那么,这一季的《歌手》又是怎么把影响力做起来的呢?

今天,借着这个话题,我们就盘一盘,综艺节目演进的三个阶段。搞清楚综艺节目的进化过程,我们也就知道,《歌手》的竞争力从哪来了。

第一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才艺阶段。当时所谓综艺,就是综合在一起的,各式各样的才艺。

早年的《星光大道》《同一首歌》《模特大赛》,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这个时期,综艺节目最核心的看点,就在才艺上。而当时的节目制作,主要是资源导向,哪家电视台的名气大,收视率高,就能请到更有名的艺人,收视率自然就会更高。

今天看,这都算陈年往事,咱们少说几句,主要往后看。

综艺节目的第二个阶段,估计多数人相对熟悉,我们可以称之为,故事阶段。也就是,表面上是综艺节目,是嘉宾表演,但实际上,它在向你讲一个故事。

比如,前几季的《我是歌手》,表面上是听歌,实际上是借着唱歌讲歌手的故事。比如,某位歌手当年遭遇经纪人的背叛,现在他决定重新回到舞台,夺回自己的东西。这个套路当年很有杀伤力,但是今天,观众早就熟悉了。

注意,故事综艺好看,这个事导演们一直都知道。早年之所以很少有人通过综艺节目讲故事,不是因为没有想法,而是因为缺少技术。

你看,

综艺节目的故事性从哪来?它最重要的基础不是剧本,而是摄影机,是素材量。

假如你想把一首歌拍得像故事一样精彩,你就需要大量的摄影机。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捕捉歌手的细微表情,捕捉观众大笑、鼓掌、流泪的状态,还要从上台前到演出结束,全程拍摄所有人的所有反应。有这些素材在,你才有可能把它剪成一个故事。

但问题是,

早年间的摄影机很笨重,后期剪辑设备更落后。从周期到成本,都不允许你用今天的手法去做综艺节目。直到后来,电视技术整体升级换代,摄影机越来越小,后期处理能力越来越强,才让《歌手》这类大综艺有了实现的可能。

同时,技术换代,也让整个亚洲综艺的格局,出现了一轮翻转。早些年,亚洲综艺中存在感最强的是日本综艺,因为他们很擅长搞节目设计。这个阶段,大家比的还是创意。而技术换代之后,创意已经不是全部,综艺行业开始比执行,看谁能驾驭更多的摄影机,把一个故事讲得更细致。在这个时期,韩国综艺后来居上,并且对其他国家输出了很多节目形态。

当然,假如你经常看电视肯定也发现了。这个通过海量摄影机讲故事的手段,很快就在各个电视台中流行起来。大家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内卷。

怎么办?各个电视团队都在找出路,国产综艺也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就是现在,也就是《歌手2024》的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现实互动阶段。

也就是,让屏幕里的故事,与现实世界发生互动。最大的特点在于,

过去的节目,所有的过程只发生在电视里,而现在的节目,故事也同时发生在电视之外。

比如,这一季的《歌手》,第一期播出,国内歌手排名不佳,外国歌手遥遥领先。但是,紧接着,就有国内歌手在微博上请求出战,节目组也会给予回应。注意,这个过程本身不稀奇。这个设计厉害的地方在于,戏里戏外的每一个进展,它都能想办法用各式各样的方式通知到你,让你知道。你可以回想一下,有多少人是从来没看过这一季的《歌手》,但是对节目的每个进展却一清二楚,包括谁输谁赢,哪个嘉宾要来,等等。

这个感觉,就好比看戏。过去是观众坐在戏台下面,看台上的演员演出。而现在,台上台下,乃至剧院里的茶水间,都变成了戏台的一部分。演员就穿梭在观众身边,就在你眼前彩排、打趣、对台词,然后上台演给你看。

你看,这个沉浸程度更深,获得的影响力自然更大。换句话说,

过去我们提到电视节目,总觉得是屏幕里发生的事,离自己很远。但它的未来演化,正在走向屏幕之外,走向离观众更近的地方。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上个月,美国加州的一座锂电池储能电站,Gateway电站发生了火灾。这个电站规模不小,占地7400平方米,有216个锂离子电池集装箱,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锂电池储能电站。火灾发生之后,经历了扑灭和复燃,前前后后11天,才算控制住了火情。

这个事在储能行业很受关注,因为它牵扯到储能技术的安全性。要知道,从2023年初到现在,全世界已经发生了70多起储能安全事故,其中发生在韩国的最多,其次是美国。加州发生的这次事故,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那么,储能行业能从这次事故中沉淀下哪些经验,后续储能技术又会往哪个方向升级呢?最近,远景储能的总裁田庆军接受了《视知产研院》的采访,复盘了这次事故。其中主要讲到了两个问题。

第一,关于事故原因,为什么加州储能电站会发生这么大的火灾?

首先是电芯本身的性能问题。锂电池的路线之争很多人都听说过,三元锂电池在安全性上不如磷酸铁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的热失控温度在250到300 ℃,而三元锂电池组只有120到140℃。而且,磷酸铁锂电池燃烧后并不会产生氧气等助燃剂,只要隔绝空气就能控制。但三元锂电池组燃烧后会释放出大量的氢气、氧气等易燃气体,处理起来更麻烦。但偏偏,加州这个储能电站的电芯,用的就是LG的三元锂电池。过往全球发生的锂电池火灾甚至爆炸事故里,大多数电芯也都是三元锂电池。

其次是储能电站的布局设计问题。Gateway储能电站用的是建筑式叠层布局,大容量的电池集中放置在密闭空间里,快速升温时更容易发生火灾,灭火难度也很高。而假如采用独立模块布局,或者分布式布局,可能危险程度就会降低。

最后,还有一个原因是,Gateway电站的运营还不够完善。比如,Gateway的监控系统是无效的,电站内部的环境完全不可见、不可控,想灭火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换句话说,

要想降低风险,改善储能电站的布局,以及提升运营水平是关键。

那么,既然锂电池有热失控的风险,行业会不会转型,转向钒电池、钠电池这种相对安全的路线?这就是咱们要说的第二个问题。

田庆军认为,各个路线都有它的细分市场。从目前的技术进步、商业成熟度、成本方面综合考虑,锂电池储能也许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还是主流。其他技术路线还需要很长时间去追赶它。因此当前更应该考虑的,是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锂电池储能的安全漏洞。

目前,已经有很多人在想相关的技术方案。

比如,有人研究热失控触发方式。去年年底,清华大学的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在《细胞报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研究了电池热失控的四种触发方式,分别是侧边加热、穿刺、过充和烤箱加热。结果发现,过充,对电池安全威胁最大。这个结论可以帮助电池厂商评估热失控的风险。

比如,有人研究怎么给热失控精确建模。热失控涉及热传递、电化学反应、力学、流体运动等很多种物理现象,针对它的建模,属于复杂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难度很大。而就在今年4月,中国石油大学的孔得朋团队在TheInnovation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把机器学习应用在了热失控建模上,并且提出了几种有效的建模策略。

再比如,去年年中,清华大学冯旭宁教授,在《电化学》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找到了一种新的胺类化合物,能和电解液发生反应,可以让电池在热失控发生前,改变内部化学反应的发生次序,降低升温速度,阻止短路发生。

前面说的这些技术思路,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这就是,不断提高储能技术的下限,把整个链条中存在的技术短板尽快补上。

一个技术领域的成熟,既需要有力的发动机,也需要完备的降落伞。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歌手》是怎么成为今年的现象级综艺的?关键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溢出屏幕之外的故事网络,与现实世界发生互动。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未来的节目演化方向之一,也许就是和真实世界发生越来越多的互动。

第二,储能技术有哪些环节需要打补丁?目前储能技术的发展动力很强劲,但在热失控、电站架构、电站运营等方面,它还需要补齐短板。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