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为什么短视频要单列显示?

读者,你好

这里是《得到头条》,我是徐玲。

今天我们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一是《202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发布,二是国产数据库“达梦数据”冲刺IPO。

7月底,第三方数据机构QuestMobile发布了《202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盘点了上半年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整体情况。

截至6月末,我国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规模达到了11.9亿人,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84%,远超全球65%的水平。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了903万人,2021年全年才增加了1226万人,可见,今年以来上网人数还在加速增长。

那么,大家上网主要在干什么呢?所有应用里,短视频力压群雄,盖过了社交媒体、电商、游戏,成为国民的第一大“时间杀手”。大家使用短视频的时长占上网总时长的28%;其次是社交媒体,占20%。而且,短视频的时长占比,比去年同期增长2.3%,也是所有应用中增长最快的。

消息就是这样,来看看能学到什么知识。

眼看着短视频一家独大,其他应用坐不住了,再不进场就晚了。做电商的拼多多,今年把“多多视频”放到了一级入口;做社区的B站,前不久推出了单独的竖屏短视频入口,就在首页左上角的头像那儿。还有更厉害的,背靠微信的视频号活跃用户规模突破了8亿,超过抖音的6.8亿和快手的3.9亿,下一步就要在留存时长、生态建造上追赶抖快。短视频江湖持续已久的“双雄模式”,很可能有迎来“三国杀”时代,甚至进入战国模式。

这些新入场的短视频玩家,页面设置清一色的“抖音化”:占满屏幕的竖屏,下方是发布者的名字,右侧有几个操作按钮。以至于有人调侃说,手机上显示着一个短视频页面,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打开的是抖音、微信,还是拼多多。

你可能还记得,之前可不是这样的。在南抖音北快手的双雄时代,抖音是全屏式的单列页面,而快手是双列列表模式。大家觉得,抖音和快手就是两种不同调性的产品,抖音更像媒体,快手更像社区,抖音里网红层出不穷,快手上人人都是老铁。同样是做社区的B站和小红书,也选择了快手一样的双列列表模式。

但是,发展到今天,抖音的单列模式统一了短视频的江湖。不仅后来者有一个算一个都“抖音化”了,连快手都把打开APP的默认页面变成了和抖音一样的单列模式。

为什么单列模式会在短视频里一统江湖?单列双列,不就是页面的排布方式不同吗?你要是这么想,就把问题想简单了。事实上,单列双列,绝不仅仅是排布方式的差异,而是产品逻辑的根本不同。

第一,对用户来说,单列比双列更容易上瘾。

双列模式的逻辑是“你选想看的”,平台给出一个列表,我们需要去主动选择,在列表中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视频,点进去。一屏列表不行,就刷新一下换下一屏接着选,这时用户的心智跟逛电商差不多,主要在于“选”。好不容易选到一个满意的视频,看完了,还得回到列表,继续选。

而单列模式的逻辑是“猜你喜欢的”,内容完全由平台推荐,我们可以彻底躺平,平台推什么就看什么,不喜欢就下滑,看下一个推什么。这时,因为没有了“选”的负担,用户的全部心智都在于“看”这个动作。只要平台的算法足够精准,保证一直推荐用户喜欢看的内容,就可以让用户一直沉迷在内容当中不跳出。

所以单列模式有“抖音一天,地上一年”的称号,而双列列表只留下“吃饭5分钟,选下饭视频1小时”的段子。反映在数据上,抖音的用户月均使用时长达到32.7小时,大幅超过快手的27.9小时。

第二,对创作者来说,单列更容易出爆款,而双列更容易出大V。

单列模式是筛选逻辑,算法从每天上传的海量视频中找到有爆款潜质的,推荐给用户。一旦你的作品被算法青眼相中,就有很大概率成为爆款。不过,在单列模式下,用户也只会去看平台推荐的爆款视频,一般不太关注视频背后的创作者是谁。一旦创作者不能持续产出爆款视频,就会很快被用户遗忘。

而双列模式是培养逻辑,平台的主要工作是挑选、培养、扶持原创内容大V,以大V和用户之间的粉丝关系来增加用户黏性。

结果就是,抖音的流量最大限度地留在了公域,也就是掌握在平台手上,所谓“铁打的抖音,流水的网红”。而快手上大量的流量,沉淀在创作者的私域里,平台对流量的控制力可能并没有头部老铁高。

第三,从商业模式来说,单列比双列变现能力更强。

短视频商业变现主要靠广告。单列模式遵循展示逻辑,广告用信息流展示,直接推到播放层,用户不看也得看,广告的100万次展示就是100万次播放。

而双列模式的广告遵循点击逻辑,平台只能把广告视频放在列表当中,让用户看到感兴趣的广告自己点进去。为了让用户多点击,平台想尽了办法,比如把广告视频做得跟普通视频一模一样,目的就是提高用户的点击转化率。这种模式下,按照5%的点击率算,双列模式把广告分发给2000万用户,才能达到100万播放次数。在流量的分发控制上,单列处于完胜的状态。

B站最近透露,单列模式创造的单日收入,已经和原来每条视频框下的广告位创造的收入相当。同时,微信视频号也开启了信息流广告的内测。微信认为,短视频信息流广告将是视频号未来最大的收入来源。

总结一下,在用户使用时长、平台流量控制、商业变现能力上,单列模式都完胜双列模式。比起“主动选择”,我们更喜欢“被动投喂”,这是技术对人性的精准洞察。这让我想到一句话:“技术的本质,就是对现象的有目的的编程。”

来看今天的第二条。

最近,国产数据库龙头“达梦数据”递交了招股说明书,申请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如果上市成功,达梦数据将成为“国产数据库第一股”。

你知道,数据库是中国长期以来被严重“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多年来,国内数据库市场一直是国外品牌的天下:甲骨文、IBM和微软,被称为数据库行业的三巨头。特别是对不差钱的客户来说,IT架构必选“IOE”组合,I是IBM的小型机,O是Oracle的数据库,E是EMC的集中式存储,“IOE”组合就是当年IT架构的黄金搭档,Oracle在国内数据库市场占据垄断地位。

国产数据库的发展,大概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在2000年之前,是三巨头全面垄断时期,几乎没有国产数据库的声音。

2000—2009年,第一批国产数据库开始涌现。这次冲刺IPO的达梦数据库,就是创立于2000年,是由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退休教授创办的。创立22年之后,到今天,达梦数据库在国内关系型数据库市场的占有率,紧跟甲骨文和华为之后,排名第三。

2009—2014年,国内互联网大厂和IT巨头出于自身业务需要,掀起了一场去“IOE”组合的浪潮,“IOE”组合的稳定性好,但扩展性差,而且贵得要死。在IOE组合当中,Oracle数据库是最难替代的。于是,BAT和华为等巨头都纷纷下场,自行研发数据库。

2014年至今,国产数据库开始加速发展,政策层面有“国产替代”的倾斜,资本层面有各路风投基金捧场。特别是2020—2021年这两年间,数据库成为热门投资赛道,有40多家国产数据库公司获得了风险资本的投资。今年4月份,成立不足半年的国内数据库公司“飞轮科技”获得3亿元天使轮融资。截至目前,各种类型的国产数据库已经超过200种。

不过,“多”并不代表“强”,国产数据库是否有实力和三巨头一争高下,很多人是存疑的。比如,有人认为,目前国产数据库市场是虚假繁荣,有这么“四宗罪”:

1.国产数据库公司虽然多,但体量小、实力弱,超过60%的数据库厂商不足100人,还不及国外二、三流数据库公司的一个研发部。

2.专利少,所有国产关系型数据库的专利数加在一起不足4000件,而Oracle一家的专利就有1.4万件。

3.代码的自主化率不高,大多数国产数据库不是从头写代码,而是在现有的开源数据库基础上做修改。

4.国产数据库爱吹牛,动不动吊打Oracle,实际差得远,拍马都赶不上。

你看,这几宗罪,听起来确实有道理,我看完之后也挺沮丧的。不过,我后来又读到资深人士“破产码农”姜老师的分析,顿感柳暗花明。

姜老师认为,这“四宗罪”说的现象都对,但结论错了。这些现象恰恰说明,国产数据库迎来了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机。

想想看,国产智能手机是怎么崛起的?一开始出来一堆杂牌子,没什么技术含量,硬件组装一下,操作系统就是基于开源的安卓系统改一下。实际上,把现在国产数据库的“四宗罪”放在那会儿的国产智能手机上,把Oracle变成iPhone,逻辑完全成立。

再来看,国产新能源车是怎么崛起的?一开始出来一堆杂牌子,没什么技术含量,硬件组装一下,软件系统在特斯拉的开源专利上改一下。实际上,把现在国产数据库的“四宗罪”放在那会儿的国产新能源车上,把Oracle变成特斯拉,逻辑依然成立。

这么一对比,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国产数据库正沿着国产智能手机和国产新能源车走过的路,处于由“多”变“强”的临界点上。国产数据库的崛起,不是风口,而是趋势。风口总会过去,而趋势是不可逆的。

为什么短视频要单列显示?插图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