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143|这届年轻人,为什么“不想”结婚?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民政部公布2022年四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结婚登记人数创新低。第二个是,老人写下80万字养老院日记,走红网络。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我们聊一个这两天很热的话题,这就是,结婚率。就在上个月,民政部官网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结婚登记统计。再加上前三个季度的数据,2022年,全国结婚登记人数为683.3万对。假如你在其中,恭喜你。但是,让人忧的是,这个数字已经连续9年下降。相比2013年,结婚人数是1346.9万对,几乎腰斩。

你要说是去年年轻人突然不爱结婚了,肯定不是。还记得20年前上大学的时候,我是辩论队的领队。当时最流行的辩题之一就是,婚姻到底是不是爱情的最佳结果?特别巧的是,每回我都能抽中正方,也就是坚决支持,婚姻就是爱情的唯一最佳结局。

注意,我想说的重点,不是该支持哪边。而是想说,关于要不要结婚这个事,在20年前的大学生里,就已经开始被讨论了。它并不是个突然出现的新趋势。只不过今天,不结婚的人好像更多了。比如,问你个问题,你有多长时间,没参加过同事的婚礼了?至少我最近几年,参加的婚礼越来越少。

关于结婚,这是人生大事,咱可不敢乱说。今天,我主要是把我最近看到的,关于结婚这件事的,比较独到的见解,转述给你听听。

我们先看几个角度比较独特的调查。

第一个说的是,当代大学生,找伴侣最看重什么?这个调查来自清华大学的校内刊物《清新时报》。他们在2014年做过统计。时隔九年后,2023年,又做了同样的统计。结果发现,就在这九年里,大学生的恋爱观,变化很大。九年前,女生最看重的三个因素是,有上进心、专一、成熟。现在变成了,脾气好、专一、有上进心。注意,脾气好,变成了首位。而男生这边几乎没变,以前看重的是,漂亮、孝顺、气质好。现在是,漂亮、专一、气质好。

第二个调查,说的不只是结婚这件事,而是年轻人的整体社交状态。这个调查来自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的执行院长胡小武。他在2022年10月发了一篇报告,里面提到一个词,叫断亲式社交。断裂的断,亲戚的亲。说的是,现代人,年龄越小,越不爱跟亲戚联系。“60后”“70后”“80后”是偶有联系,或者经常联系。而到了“90后”“95后”“00后”,几乎就是不联系,或者只有有事的时候才联系。其实,早在20年前,就有人提出过一个词,叫飘一代。也就是离开家乡,20到35岁,高学历,而且追求自由生活的人。当时还有人总结过飘一代的50个特征,其中一个就是,从不认同乡。只不过,现在这个趋势好像已经蔓延到亲戚圈了。

那么,不爱跟亲戚联系,是不是意味着现代年轻人社交变少了?并不是。

这就要说到第三个调查,说的是一个现象,叫搭子。比如,饭搭子、电影搭子、美甲搭子、健身搭子、演唱会搭子、王者荣耀搭子。什么叫搭子?也就是陪你一起做某件事的人。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介于朋友、票友、顺路人之间的一种身份。这是一种典型的浅社交。我跟你正好有共同爱好,我既不讨厌你,也没想跟你成为好朋友,你平时没事也别找我。大概就是这么个状态。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份《2023年年轻人搭子社交报告》。里面显示,现在每4个“00后”,就有一个人有搭子,或者是别人的搭子。而在有搭子的人里,平均一个人有2到3个搭子。

这个状态,就有点像一个人同时在不同的游戏里,注册了一堆账号。在每个账号里,他都有一群不同的队友。

说到这,我想向你推荐一本书,这就是香帅老师的《钱从哪里来》。这本书算是最近两年,把万元美金社会说得最透彻的好书之一。里面提到一个规律,就是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只要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有三种消费情绪,就会成为主流。分别是,爱美、怕死和孤独。分别对应着,颜值经济、养老经济和孤独经济。书里的解释很通透,是理解最近这几年很多现象的一把关键钥匙。

好,这是三个关于年轻人婚恋及社交状态的调查,是事实层面的东西。接下来,我们再深挖一步,看看事实背后的解释。也就是,现代年轻人,到底为什么不爱结婚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很多。有人说是因为经济压力大,也有人说是现代社会的供给更丰富,即使不结婚,也能活得挺好。在这些解释中,我觉得有这么两种观点,角度很独特。

第一个观点,来自咱们得到《经济学大师课》的主理人,也是公众号“重要的是经济”的主理人,经济学家徐瑾老师。它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婚姻的。首先,我们可以把婚姻当成经济学行为,注意,既然是经济学行为,那么我们思考的重点,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成本和收益。比如,置办住处、生育后代、照料彼此,这都是婚姻的成本。相应的,它也有收益。比如,获得一个稳定的家庭支撑、提高人生的归属感、获得来自伴侣的照料,等等。

说到这,你发现一件事没有,不管对哪一代人来说,结婚的收益,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不同年龄段的人,大家结婚的理由都差不多。因为爱情、因为渴望陪伴、因为想要一个家庭。但是,不同时期,大家不结婚的理由可是千奇百怪,而且越来越多。比如,成本太高、不想牺牲自由、单身也挺好之类。说白了,在一些人看来,结婚这件事的收益没变,但成本越来越高。从这个角度看,结婚晚,其实不是不想结婚,而是在等待这个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平衡点。

好,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来自一位美国长青州立大学的教授,叫斯蒂芬妮·孔茨。她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就是人类婚姻形式的变迁。她曾经统计过去上千年,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婚姻状态。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物质生活越丰富,经济水平越发达,人对于婚姻的态度就越谨慎。而为了爱情而结婚,只是最近一两百年的主流。

早前物质匮乏,两人一见面,差不多就结婚了。后来物质丰富,得门当户对。等经济再发达一点,就不光得看硬件条件,还得看软件,得有爱情,得有感觉。等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光有爱情都不够,还得有共同语言、共同追求,是灵魂伴侣。

换句话说,经济匮乏的时候,婚姻承担的功能很单一,主要就是维持物质保障。后来社会经济发达了,婚姻才开始承载爱情、归属感、幸福感之类形而上的追求。

比如,在古代的希伯来,假如哥哥去世了,弟弟就必须得娶嫂子。这是为了防止家里的财产外流。要是不同意,家族的人就会鄙视他,觉得这个人太不明事理。还得专门举办个批评仪式,他的嫂子在仪式上会当着家族的面,对他脸上吐口水。

再比如,13世纪的法国,有一位神学家叫阿伯拉。他爱上了一个女孩,但对方家里不同意。他就带着女孩私奔了。但思前想后,总觉得这么一直私奔下去也不是办法。他就跟女孩商量,说要不咱俩结婚吧,这样你家人就同意了。没成想,这个姑娘居然不同意。理由是,她觉得婚姻会玷污他们纯洁的爱情。你看,从这个事里能明显看出,在当时的法国,爱情和婚姻,根本不挂钩。

再比如,委内瑞拉的巴里人曾经有个传统,女性在怀孕期间,也可以出去找情人。而且她们的丈夫还同意。最离谱的是,等孩子出生的时候,接生婆还会专门去通知这位女性的每一个情人,跟他们说,恭喜你,你有孩子了。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让这个孩子有更多的爸爸,这样就有更多人照顾他。怎么样?听着是不是有点三观炸裂?

好,最后咱们往回收收。说这些过去的奇葩婚俗,可不是闲聊。而是想说明,对待婚姻的态度更谨慎,婚姻的门槛越来越高,至少从历史上看,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大致趋势。

从这个角度看,没结婚的,不用焦虑,因为你身在一个历史的大趋势中。已经结婚或者谈婚论嫁的,恭喜你,因为你已经迈过了一个比过去都要高的,找到终身伴侣的门槛。

最后,跟你再说个数据。根据对现代大学生的婚恋观调查,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从大一到大四,有上进心这个指标的排名,在逐步递增。换句话说,一个人越成熟,越看重另一半有没有上进心。说白了,不管是单身还是结婚,奋斗这件事,都不能停。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我们说个很暖心的事。就在前几天,有一本日记在网上火了。是一位叫汪培芙的老人,在养老院写的。老奶奶今年已经80多岁,每天都坚持写日记。据说已经写了80多万字,记载自己在养老院的生活。日记之所以走红,不光因为篇幅长,主要是有趣。

比如,有一篇日记,写的是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婆婆。汪培芙是这么说的,这位婆婆心情不好时,就会骂几句。随着时间推移,在骂时,吐词更清楚了,声音也更大。我觉得这是进步,是好事,说明这婆婆精气神不错。

再比如,还有一篇日记,说的是汪培芙和一位90岁老人聊天。我问她究竟多少岁,她说我不知道。而且告诉我,这些事我都是交给娃儿来管。我又问她,娃儿有多大?她说我自己多大都交给他们管,我还管他们多大?让他们自己去管。我恍然大悟,原来长寿之秘密,竟然是忘记自己的年龄。

类似有意思的内容还有很多,咱们就不多说了。今天的重点是,想借着这个事,给咱们自己提个建议,就是,但凡时间允许,咱也多写写日记,而且尽量手写。因为手写日记,能带给你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最近,《今日心理学》网站,就发表了一篇相关的研究。里面说,写日记,有这么三个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书写这个动作,可以帮助大脑理解信息。2014年,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的学者都做了实验。内容是,让两组学生,第一组上课时用电脑打字记笔记。第二组用手写笔记。然后针对课堂内容组织考试。结果发现,手写组的成绩,明显高于打字组。

这是因为,打字太方便了,这就导致,用打字记笔记时,大家几乎不用过脑子,听到什么,记下来就行了。但是,手写成本高,写字也慢。因此,学生就得先过一遍脑子,刚才听到了什么?重点是什么?然后只把重点写下来。换句话说,手写,其实在倒逼我们思考信息。

第二个好处是,写日记可以帮我们建立一个旁观者视角,帮助我们复盘自己。你看,人在写日记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自己建立观众视角,去回顾自己以前做过的事。这个现象还有个专业名词,叫自传间隙。也就是,在写自传的时候,你跟自己是保持一个间隙的。这能帮你更好地思考自己做过的事。哥伦比亚大学有个教授,叫里塔·查伦还说,书写过往的经历,不仅帮你记录了自己,同时也塑造了自己。

第三好处是,你还可以偶尔通过书写,重塑自己的记忆。也就是,你明明经历过一件不愉快的事,但你可以通过改写这件事的叙述角度,来重塑自己的感受。

比如,汉堡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蒂芬·莫里茨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接待了127名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患者,然后随机挑选一部分人,引导他们重新书写自己的不快经历。比如,有一位患者因为车祸留下心理阴影。研究人员就引导他改写这段经历。把重点放在自己的反应,而不是车祸本身。回想自己当时在车祸现场,并没有乱作一团,而是冷静地拨打急救电话,为自己处理伤口。后来根据研究人员的统计,在坚持写一段时间之后,这些人的抑郁程度获得了明显缓解。

最后,研究人员还提供了一份书写过往经历的标准格式,分享给你。

第一步,是找一张或者一组过去的照片。第二步,是尝试回忆照片中的地点、人物和对话,并且把它们写下来。第三步,写下这些事情对你的意义,给你带来的感受。假如是美好的回忆,就细细品味。假如是不好的回忆,就试着去改变观察这件事的角度,找一个自己相对能接受的角度。借用莫里茨教授的话说,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改变关于过去的意义。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关于婚姻的经济学视角,以及手写日记的积极作用。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周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