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072|记住“5533”,理解今年的中国经济

今天我们要说一件,所有人都关心的大事。就在前不久,今年的全国两会落下帷幕。这肯定是一件人人关心的大事。因此,为了帮你更好地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我们特地邀请了一位重磅专家,中央党校的郭强教授,为咱们得到同学,做一回今年全国两会精神的深入解读。

郭强教授是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同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杂志的总编辑。接下来,我就把郭强教授对今年全国两会精神的解读,转述给你。

首先,我们从一个大家都特别关心的数字说起。这就是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5533目标。所谓5533,是指经济增速5%,失业率控制在5.5%,物价涨幅3%,财政赤字率3%。其中,大家普遍更关注的,就是经济增速5%这个目标。

郭强教授说,当时5%这个目标公布时,市场上和社会上,有人可能觉得,这个数字低于市场的期待。那么,为什么有人认为,市场的期待会高一点呢?这是因为,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全年增长是2.3%。而2021年是8.1%,两年平均5.1%,超过了5%。而2022年,我们的增长是3%,假如按照两年平均5%来计算,那么2023年应该是7%左右。换句话说,去年基数低,今年好像应该把目标调高一点。再加上2023年,我们走出了疫情阴影的笼罩。更重要的是,之前很多人理解,根据之前定下的大目标,2035年,要比2020年的经济翻一番。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就有人认为,今年的目标,似乎应该高于5%。

但是,根据郭强教授的分析。首先,关于2035年的目标,准确说法是,到2035年,迈上新的大台阶。中央并没有明确说过要翻一番,只不过,大家通俗地理解成翻一番。

同时,到二十大时,中央的目标有所调整。也就是,目标调低了一点点。

那么,为什么经济增速的目标,会调低了一点点呢?注意,重点来了。这背后,其实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考虑。那就是,制定目标的依据,发生了变化。我们正在从目标导向,转为问题导向。

郭强教授说,中央制定年度经济工作的思维方式,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目标导向,一种叫问题导向。

目标导向,也就是,先制定一个大目标,再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把长期目标分解成短期目标,把全国的目标分解为地方的目标。然后再围绕目标,设置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等。过去,我们一直这么做,而且效果也非常好。

但是近些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在聚焦目标的同时,也聚焦于解决眼前存在的问题。这就是所谓问题导向。换句话说,今年全国两会制定的5533目标,尤其是经济增速5%的目标,郭强教授说,是因为中央看到了更多的问题,看到了潜在的风险,需要在解决问题,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因此综合考量,提出了这个目标。你看,十九大上,有一个说法是,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是,在二十大之后,这个说法就变了,变成了,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李强总理在今年的记者会上,开头就强调了,两会的重点在二十大都讲过了,两会只是要把它更进一步贯彻落实。而二十大强调的重点是,统筹发展与安全。这就是在发展的同时,兼顾了底线思维。也就是,既要谋发展,还要保安全。

那么,具体来说,有哪些问题需要重点考量呢?我们可以从三个说法的变化中,读出重点。

第一个说法是,原来讲供给冲击,现在强调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

郭强教授说,这里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说的还不是全球通胀。因为全球经济转弱,这个趋势相对确定。这个不确定,指的就是有人打压遏制我们。这主要体现在两类资源方面。第一类,是一些重要的大宗商品,比如石油、铜矿、铁矿等等。这类大宗商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而且大头在外,导致可能被人卡住。但是,这些资源在全球分布相对分散,供给方是多元的,别人想彻底卡住我们很难。第二类,是关键的核心技术。这就要麻烦得多。因为掌握关键技术的可能是少数西方国家。这些关键技术,假如断供,那么整个产业链都会遭受巨大的冲击。

第二个说法是,原来讲需求收缩,现在强调需求不足。

我们都知道,内需是拉动经济的关键因素。有人认为疫情过了,消费就会报复性反弹。但事实上,现在的老百姓消费,并没有出现井喷式的报复性反弹。比如过去两个月,国内汽车销量大幅下跌。虽然新能源汽车有所增长,但总体上,汽车的销量还是下跌了将近20%。这就是所谓的大众消费需求不足。而需求不足,也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第三个说法是,原来讲预期转弱,现在明确强调,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预期不稳。

注意,预期转弱和预期不稳,这两个词的含义不太一样。预期转弱是一个确定的趋势,而预期不稳是一种不确定的摇摆。假如民营企业觉得自己不被政府重视,就会产生很大的顾虑,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健康发展。

那么,看到问题之后,破解问题的思路是什么呢?郭强教授做了这么三方面的讲解。

首先,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大,我们的思路是,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注意这个词,关键技术攻关,而不是创新。所谓创新,指的是,我们做出了别人做不出的东西。在创新这件事上,领先是目标。比如,当年陈景润的数学成就,就源于方法上的创新。而现在强调的攻关,指的是,这个东西世界上已经存在,已经有人做出来。但是,别人不卖给我们。这时,我们需要的就是关键技术攻关。这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对技术链条的补全。在全球化的鼎盛时代,我们的策略是,有十个科技领域,我们在三个当中领先,剩下的七个合作,从国外引进。但是现在,西方推动逆全球化,开始在技术上打压遏制我们。这时我们的想法就变成了,十项技术,宁可一个也不领先,也要都自主可控。

因此,现在你可能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强链补链。也就是,把产业链做全,看其中缺哪个环节,就要补上。郭强教授说,关键技术攻关,是一种新型举国体制。过去的举国体制,是纯粹的政府行为。而新型举国体制,是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也就是,政府组织资源来支持、激励、引导企业,推动创新。研发的主体是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机构。

其次,应对需求不足,工作重点是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也就是,政府投资的同时,通过政策激励来引导社会投资。这些投资的重要用途之一,就是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以及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过去几十年,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很快,一直在做大城市的蛋糕。而未来,重点也会逐步放在城市内涵的提升。比如,老城更新、建设海绵城市、加快老旧小区改造等等。

最后,应对预期不稳,怎么做?答案是提振信心,提振民营企业、民间投资的信心。比如,在制度和法律上,在政策和舆论上,实实在在保护、保障民营企业,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资本健康发展。再比如,政府适当支持帮扶,帮助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高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等等。

这就是面对三个问题,我们的思路。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政府来组织创新。面对需求不足,政府来投资引导。面对预期不稳,政府来激励鼓励。同时,我们还面对财政、金融、房地产关联在一起的风险,这些也需要高度重视。

最后,今年全国两会的一大亮点,是李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而今年的记者会上,更是金句频出。郭强教授从中挑选了四个金句,给我们做了重点解读。

第一句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

李强总理讲到工作思路,说了三句话。第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指导思想。第二,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任务。那么具体怎么办呢?这就要说到第三句话了,也就是,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吃改革饭,走开放路。这句话是李强总理曾经在上海讲过的,他这回带到了中央。

第二句是,尊重创业者,尊重企业家。

关于民营企业,李强总理特别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真诚关心服务民营企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带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业者、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因为企业家是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第三句是,坐在办公室里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

这是在呼吁,大机关的干部、年轻干部要多下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而且这个调研不是走马观花,而是向人民群众学习,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很多时候,坐在办公室里,看到的都是问题,假如深入基层,看到的就全是办法。

第四句是,凡事多做应不应该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只做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

李强总理对干部提了个非常高的要求,叫创造性的执行能力,做有创造力的执行者。因为很多公务员,日常的工作是做技术性判断,也就是一件事从技术上可不可以办。但是,假如只考虑技术层面,一些事推动起来可能比较难。但是,假如一件事,在价值上就认定应该做,那么剩下的,就是想怎么做,怎么创造性地想办法把事情做成。这是一种积极正面,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思考方式。

好,以上就是我们请中央党校的郭强教授,对今年全国两会精神做的解读。

最后总结一下,今年全国两会提出5%的经济增速目标,是因为制定目标的方式,从目标导向,转为问题导向。这些问题以及解决思路分别是,第一,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大,我们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第二,应对需求不足,工作重点是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第三,应对预期不稳,方法是提振信心,提振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信心。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