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073|ChatGPT自曝:哪些工作“我”一定抢不走?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GPT们组团上线,大语言模型三月迎来爆发。第二个是,人民网旗下《中国经济周刊》发表文章,称房地产市场持续释放暖意。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没错,我们又要说ChatGPT了。确切地说,我们要说的是,ChatGPT们。为什么要加个“们”字?因为就在过去一周,以GPT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浩浩荡荡,组团上线了。声势之大,堪比当年智能手机问世。

声势大到什么程度?我说几件事你感受一下。

3月14日,斯坦福大学发布了一款大语言模型,叫Alpaca-7B。性能跟GPT3.5旗鼓相当。但关键是,这个模型是由另外一个模型微调而来的,训练成本只有不到600美元。而且几乎是同时,出身清华的中国AI公司智谱AI,也发布了一款AI应用,叫ChatGLM-6B。这些新闻说的其实都是一件事,过去大家觉得训练一个AI很贵,但是现在,它通过某种方式,变便宜了。便宜到你豁出去两个月伙食费,自己也能干。

紧接着,3月15日,GPT-4上线,这个不用多说,前几天我们刚刚聊过。但没成想,这还只是个开始。

3月16日,Pytorch2.0发布。这是干什么的?这是一款AI训练工具,你可以把它当成是,调教AI的老师。这回的2.0版本,效率是之前的两倍。简单说,就是不光AI本身变厉害了,训练AI的老师,也比以前更厉害了。人类制造AI大模型的速度,将变得更快。

同样是在上周,还有一个王炸级产品。这就是微软发布的Microsoft 365 Copilot。你可以把它当成是,一套搭载了GPT-4的office。

当然,中国公司这段时间也没闲着。比如3月16日,百度召开了文心一言的发布会。

这些新闻,你要是嫌多也不用记。只记住一个结论就够了,就是,最近不到十天,AI变得比以前更厉害、更便宜,而且成长速度更快了。

3月21日晚上,英伟达的GTC开发者大会,直接把主题定为,切勿错过AI的决定性时刻。而英伟达的CEO黄仁勋,在大会上不止一次说,这是AI的iPhone时刻。也就是,AI将像当年的iPhone一样,迎来大爆发。

说到这,就引出一个特别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问的问题。那就是,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AI会抢人类的饭碗吗?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市面上一直有很多说法。但是就在前几天,OpenAI,也就是研究GPT的那个公司,他们居然自己发了一篇论文。潜台词似乎是,你们都别瞎猜了,事情是我搞出来的,到底怎么回事,都听我说。

而按照OpenAI自己的说法,AI会不会替代人类工作?答案是,一定会。他们这回主要研究的是美国人。按照他们的研究,有80%的美国人,他们的工作中,将有10%的部分,受到GPT的影响。有19%的美国人,他们的工作中,将有50%的部分,可以被AI替代。

根据OpenAI的说法,这种影响几乎横跨所有行业,只是程度不同。其中,学历越高,收入越高,可被AI替代的部分就越大。比如,律师、会计师、金融分析师,等等。简单说,就是这一轮AI,特别擅长跟脑力劳动者抢饭碗。

那么,有无法被AI替代的工作吗?有。据说,OpenAI自己列出了34种不被AI影响的工作,普遍是体力劳动。包括,农业设备操作员、管道工助手、洗碗工、运动员与体育竞赛者、屋顶工人助手,等等。你看,这么看下来,是不是还是有那么点扎心的?好多人都说,万万没想到,读了一辈子书,最后还是得靠膀子力气吃饭。

但是,我觉得这份报告,咱们也没必要太在意。至少从报告本身的措辞看,有一个明显的逻辑漏洞。你看,里面“助手”这个字眼出现的频率特别高。比如,调酒师助手、管道工助手、屋顶工人助手。而且是只提到了助手,并没有提到调酒师或者管道工本人。这个逻辑,至少我觉得有点问题。其次,是这份报告的严肃性。我觉得倒更像是一次对AI的功能推演,也就是,看看AI的能力,理论上大概能达到什么程度。它并不是专业的,针对职业的可替代性分析。

好,这个报告,咱们先放一边。其实,要想知道AI能不能替代人类,除了看当下的技术进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看AI演进的底层逻辑。今天,我想给你讲两个关于AI的思想实验。它们可能未必会变成现实,但是,我们跟着这些思想实验,做一回脑力体操,还是挺有意思的。

第一个思想实验,来自著名的人工智能研究者,泰格马克,也就是《生命3.0》的作者。他曾经做过一个假设,我们姑且称之为末日假设吧。

大概说的是,假设未来世界上出现了一种病毒,专门感染5岁以上的人。坏消息是,世界上所有5岁以上的人都死光了,只剩下一群不到5岁的孩子。而好消息是,你是唯一一个有抗体的成年人。现在,这群5岁的孩子,是既怕你,又需要你。怕你,是因为你比他们强壮。需要你,是因为你最有文化。

因此,他们就把你关在一个笼子里,控制起来。然后给你下达了一个指令,不惜一切手段,带领他们重建人类文明。

请问,当你接到这个命令之后,第一件事,应该做什么?是赶紧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他们?还是赶紧跟他们一起下地干活,建造工厂?都不是。你大概率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摆脱这群5岁孩子的控制。

还记得他们给你下的指令吗?不惜一切手段,重建人类文明。而要想完成这个任务,你就不可能让这群5岁的孩子领导你。因为这太耽误事了,远不如自己单干。

泰格马克认为,在这个思想实验中,人类就相当于这群5岁的孩子,而你,就相当于人工智能。即使你的初衷是让人类更繁荣,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你也一定会想方设法,摆脱人类的控制。因为来自人类的控制,反而会降低你完成任务的效率。

换句话说,泰格马克认为,人工智能不听话,这是早晚的事。当然,这个思想实验有一个前提,就是人工智能,已经具备能够自己改进自己,自己设计自己的能力。简单说,就好比GPT-4,得能在不需要人的情况下,自己设计出GPT-5。只有它们的能力达到这个程度,才有可能发生AI叛变。

好,这是咱们要说的第一个思想实验。第二个思想实验,来自华盛顿大学的一个计算语言学家,叫艾米丽·本德尔,最近写的一篇论文,里面讲了个关于章鱼的故事。我们可以称之为,章鱼实验。

这个实验有点像图灵测试的变形版。说的是,假设有两个人,露丝和杰克,分别被困在了两座无人的小岛上。但是好在,这两个小岛上,都有前人留下的电报机。因此,露丝和杰克,可以通过电报聊天。虽然方式很落后,但也总比没有好。

但是,就在小岛附近的深海里,生活着一只特别聪敏的章鱼。而且章鱼可以通过水下电缆,听露丝和杰克聊天。久而久之,章鱼就掌握了杰克和露丝的说话习惯,并且找到了一种方法,通过海底电缆,给露丝和杰克发电报。

简单说,就是章鱼也开始加入露丝和杰克的聊天。它一会儿冒充露丝,一会儿冒充杰克。而且因为这只章鱼的模仿能力很强,露丝和杰克都没发现章鱼的存在。直到某天,章鱼收到一条杰克的求救,内容是,我被熊攻击了,应该怎么办?帮我想想办法。

请问,这只章鱼会怎么回答?你可能会说,当然是模仿露丝的思考,赶紧回复杰克啊。但事实上,章鱼没法回答,因为它一直生活在海底,根本不知道熊是个什么东西。

这个故事想说的是,人工智能的局限到底是什么?答案是,它擅长模仿,但不擅长事实。也就是,它能很好地完成你教过它的任务。但是,它对没有接触过的全新事实,缺乏处理能力。

我理解,这个思想实验是在说,很多创新性的任务,归根结底,还得靠人来完成。

最后,怎么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呢?泰格马克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对熟视无睹的日常事物提出疑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只不过,它总是被人忽略。换句话说,训练洞察力,其实不需要特别高难度的事。很多时候,能够在寻常处发现疑问,不疑处生疑,就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前段时间,人民网旗下的《中国经济周刊》发表了一篇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文章,题目是《房地产市场持续释放暖意》。

房地产一直是一个特别受关注的领域。新闻上每天都有很多报道。因此,市场层面的事,咱们就不凑那个热闹了。今天,咱们说个房地产领域,很有意思的技术性问题。那就是,为什么随着生活条件变好,新房子越盖越大,但厨房偏偏还是那么小?

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前段时间,一位房地产领域的资深研究者,卢俊老师,还专门做了观察。就拿上海来说,一套87平方米的房子,厨房是5.4平方米。而一套127平方米的房子,厨房大概是6平方米。而一套三层的别墅,厨房的面积,大概还是6平方米。这就奇怪了,为什么随着户型变大,客厅、卧室、卫生间都变大了,唯独厨房的面积还是那么小呢?

你看,这就是不疑处生疑了。顺着这个问题深挖,你能发现这么几种解释。

首先,有人说,厨房变小,是因为开发商在节省成本。厨房的建造成本,是所有区域中最高的。因为所有的水、燃气阀门,都在厨房。而且厨房还需要做防水、吊顶、橱柜,等等。1平方米厨房的造价,大概相当于4平方米客厅的造价。再加上现在很多商品房,是精装修交付。因此,开发商为了省钱,就把厨房做小了。

但是,你可能会说,卫生间的造价也很高啊,为什么不把卫生间做小?这就要说到,第二个原因了。现代人,对厨房的使用率变低了。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过去大家工作时间相对规律,再加上过去没有这么发达的外卖,因此大家一日三餐都得在家里做。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工作时间很不规律,再加上外卖又很方便。因此,做饭的时间就变少了。再比如,做饭的工具,正在离开厨房。比如空气炸锅、搅拌机、料理机,随便放在客厅哪里都能用,不一定非得用明火。

你看,户型的变化背后,其实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假如放大视线,你会发现,中国的户型发展,经历了大概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睡眠场所。也就是,大家对房子要求不高,有个地方睡觉就行。因此,当时有大量的筒子楼,没有客厅,也没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只是把卧室做得宽敞一点,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

第二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社交改善阶段。也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电视开始大规模普及,全家需要一个能一起聊天、吃饭、看电视的地方,因此从那时开始,新建的房子,普遍多了一个客厅。1999年,建设部还专门颁布了规范,提出客厅是住房建设必需的基本空间。

第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为,个性化需求阶段。也就是,随着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房子开始变得五花八门。比如,2016年,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小型的三居室就开始流行起来。前段时间,我还听说一个真事。一位在银行工作的得到同学,把自己家的大客厅改成了婴儿房。理由是,他们家一年也来不了几个客人。再加上,客厅应该是让全家联络感情,一起相处的地方。而全家的纽带,就是刚刚出生的孩子。全家人都在围着孩子转。因此,把客厅改成婴儿房,既能避免空间浪费,也能让全家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变多。

你看,这就像一本书,叫《建筑的永恒之道》里说的,一个建筑好不好,不是看它的设计、功能、材料,而是看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够过出多少种生活方式。什么样的建筑最美?建筑中产生的生活模式越多,它就越美。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GPT的最新进展,以及户型设计的过往变迁。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周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