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412|“Manner咖啡们”,真正的挑战是什么?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Manner咖啡事件,引发企业效率危机探讨。第二个是,全国多地尝试老幼共托新模式。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在经历了半个月沸沸扬扬的讨论后,Manner咖啡的事终于落下帷幕。估计回到半个月前,谁也没想到,一次看似普通的门店冲突,会演变成一场关于企业效率危机的讨论。

现在事情渐渐冷却,我们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做个简单的回顾,也看看能从这件事里学到点什么。

事情最开始要从6月17日说起。网上陆续爆出了三段视频,Manner咖啡店内,服务员跟顾客发生肢体冲突。21日晚上,Manner发布了道歉声明,表示已经向顾客道歉,也安抚了店员。不过,在Manner声明的评论区,还是有不少人说,Manner的工作强度太大,是导致这次冲突的根源。其中最热门的评论之一是,Manner难道就不能给门店多安排点人手吗?

Manner的门店都是几平方米的小店,品牌的规则是,日营业额5000元以下的,一个店只有一个人,日营业额到了6000元,才会派两个人。Manner一杯咖啡平均单价是15元,也就是,一个人,一天,最多要做300杯咖啡。

这个数字听着不大,但是特殊的地方在于,Manner这家品牌用的是半自动咖啡机。瑞幸、库迪这些品牌主要用的是全自动咖啡机,基本上可以按键操作。而半自动呢,需要人工参与的环节更多,对咖啡师的手艺要求也更高。

这个设计的背后,又跟Manner的定位有关系。Manner在咖啡市场里的生态位比较特殊,叫,平价精品咖啡。这也是Manner这个品牌最核心的竞争力。这是要靠咖啡师的高效出品来实现的。

至于Manner的具体情况,外人并不知道。但至少,Manner引发讨论的那个问题,是很多公司和个人都在思考的。这就是,在公司的扩张过程中,怎么让人的成长和组织的成长绑定在一起?

是单纯地发奖金?设置激励措施就够了吗?有点阅历的人都知道,这哪里是只靠花钱能解决得了的。前段时间,我在李翔老师那里,看到一个很特别的角度。说的是,

但凡能持续壮大的企业,它都找到了一个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个公司的生长因子。它的作用,就是把公司的扩张和个人的成长绑定在一起。

比如,链家。它扩张时面临的制约,是经纪人之间互相抢单。房地产交易是个大市场,但是在链家之前,中介公司的规模都很小,就是因为门店数量到了一定程度,内部经纪人会互相抢单。公司规模大了,员工之间的竞争反而更激烈。因此,链家找到的生长因子就是,把经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协作。在一次成交里面,只要你给这个房子出过力,给同事帮过忙,那么业绩提成就有你一份。这么一来,经纪人之间,就不会互相争抢资源,而是互相提供资源。

再比如,海底捞。它面临的制约,是店长培养难,留不住。张勇自己都曾经说过,海底捞不可能做大。但后来,海底捞找到了生长因子,也就是,通过师傅带徒弟、帮徒弟开店的方式,来培养店长。店长教会徒弟,非但不会饿死自己,反而能从徒弟开店中受益,也就很难被挖走。这是海底捞扩张的一个关键。

再比如,回到Manner,它也在继续扩张,它面临的制约是,咖啡师的激励问题。要想在15元这个价格带里,兼顾规模、效率、出品和服务体验,那个可能的生长因子是,想办法让咖啡师发自内心地认同它的品牌定位。这有点像迪士尼。迪士尼的员工也存在工作强度和收入方面的问题,但他们永远不会当着顾客的面表露负面情绪,因为他们有个更底层的共识,自己的使命,就是在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维持童话感。

说白了,就像万维钢老师说的,

工作是具体的,公司是虚拟的。

之前万维钢老师推荐过一本书,叫《九个工作谎言》,作者是位数据专家,叫马库斯·白金汉。他采访了美国公司思科的5983个团队,问了同一个问题,是否清楚所在岗位对自己的期望?结果这将近6000个团队的反馈千差万别。换句话说,

每天真正对人施加影响的,并不是写在墙上的企业文化,也不是写在书上的公司传记,而是你面对的一个个具体的用户,处理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

在这个基础上,要想让员工和公司的成长同步,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九个工作谎言》这本书里的建议,去关注这么三个方面。

第一,公司应该给员工提供什么?定计划不如给情报,定目标不如讲意义。

和公司这个概念一样,计划和目标,都是不可感的。自上而下定下来的目标和计划,本质上是为了管理员工,而不是为了把工作做好。因此,公司的首要工作,是给员工提供信息,把决定权交给前方人员。公司的首要作用,是给员工传递意义,也就是,让员工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要从事这项事业。

第二,员工需要的是关注,而不是评价。

有个很经典的管理故事,说的是,20世纪初的工厂,当时有人想弄清楚厂房灯光的亮度,对工人的效率有没有影响。他们把灯调亮,发现效率确实高了。随后,他们做对照实验,把灯调暗,结果发现,工人效率也高了。这是怎么回事?他们得出结论,真正影响工人效率的,根本不是灯光的亮度本身,而是调节亮度这个动作,让员工感觉自己被关注了。看到他,就能点亮他。

第三,工作和生活怎样平衡?马库斯认为,不存在这回事儿。“平衡工作和生活”是个伪命题,因为你根本平衡不了。而真正的幸福,可以来自工作之内。

假如一个人的工作中有20%以上时间,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他就不太会过度疲劳。因此,公司提供幸福感的方式之一就是,给员工一定的调整空间,让他少做一些自己痛恨的工作,多做一些热爱的工作。

好,到这儿,咱们从Manner谈到生长因子,再谈到成长同频,其实核心就一点,我们容易看到大而化之的标签,而不容易看清自己到底是在跟什么打交道。

关于公司和员工,组织和个人的问题,最本质的解法,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就像著名的教育家李希贵校长说的,一具体,就深刻。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不少地方在尝试一个新的养老模式,叫老幼共托。你看,去年以来,不是有不少地方的幼儿园招不满吗?同时,又有很多社区退休老人越来越多,养老需求旺盛。

简单说,就是幼儿园多,养老设施少。而老幼共托的模式之一,就是把幼儿园里辟出一块,改造成养老驿站。注意,养老驿站不等同于养老院,它不要求老人住在这儿,主要是提供一些日常的养老服务,比如老年课程、才艺培训、健康理疗之类。根据《健康时报》的报道,目前国内拥有老幼共托相关企业36.2万多家,2023年新增企业注册数比2022年上涨了20.3%。

老幼共托,不瞒你说,刚看到这个思路的时候,我确实挺兴奋的。你看,把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正好能彼此抵消。这个办法多巧妙?

但是,仔细一想,不对啊,这里面要解决的操作细节太多了。比如,老人跟孩子的作息时间不一样怎么办?小孩整天吵闹,老人休息不好怎么办?家长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老幼共托的幼儿园?这些都是问题。

前段时间,我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一位从业者。山东济宁的一所民办幼儿园的负责人,于波老师。他原本经营着11家民办幼儿园。这几年幼儿园招生难,他们就想办法做老幼共托方面的改造。他们是去年5月开始筹备,去年10月开始试点运营,发现效果不错,社区里的老人孩子都认可。然后在今年的4月,他们又更进一步,从经营的幼儿园中,拿出最大的一家做老幼共托改造。这前前后后,于波老师的团队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接下来,咱们就说说我从于波老师的采访中,获得的几个观察。

第一,老幼共托机构的不少用户,都是成对出现的。

什么意思?你看,很多家长可能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老幼共托机构,但是,假如这个老幼共托机构里,有孩子的爷爷奶奶呢?当父母的非但不会排斥,反而会特别欢迎。

而于波的老幼共托机构,内部有两栋楼,一栋给孩子,另一栋给老人。他们的定位就是,同时服务好祖孙两代人。老人一早把孩子送到门口,然后兵分两路,孩子去幼儿园,老人去另一栋楼,里面有专门给老人准备的娱乐设施和疗养空间。等全天结束后,老人和孩子再回到门口会合。而在整个过程中,老人和孩子,各有各的活动空间,全程互不接触。

这么一来,老人和孩子这一天过得都很充实。当父母的也踏实,毕竟,孩子就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眼皮子底下,这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在父母看来,孩子的身边就是自家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而不是陌生的老人。换句话说,老幼共托,其实解决的不只是老和幼的问题,而是老中幼,三代人的问题。

而每天接送孩子的老人,也就构成了老幼共托机构里的用户基本盘。基本人数有了,机构里自然就热闹,其他的老人也就更愿意来。

同时,从地理位置上看,社区的核心地带,是最适合建幼儿园的地方,也是最适合建养老设施的地方,而之前这个核心地带大都被幼儿园占了。况且做老幼共托改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老机构的选址问题。

第二,幼儿园改造成老幼共托机构,在人员方面有天然优势。

幼儿园的岗位,包括幼师、厨师、后勤,这些岗位跟养老机构需要的人才画像高度重合。比如,于波经营的幼儿园,加在一起有300多名员工,平均年龄40到50岁。这个年纪正好是养老行业的黄金年龄。既懂得如何跟人打交道,又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别人。

而且这些人所掌握的技能,也能直接在养老机构里派上用场。比如幼师,可以教唱歌、跳舞、绘画,做老年大学的老师。再比如厨师,他们原本就有做儿童餐的基础,这些营养配餐方面的知识,可以直接用在给老人做饭上。

注意,我们刚才说的,只是老幼共托方面,目前正在做的尝试之一。老幼共托模式,还有很多其他的设计思路。同时,老幼共托模式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现在也还不能下定论。但至少,从目前的尝试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没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

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隐藏在另外一个问题里。关键是,找到那组可以彼此对冲的问题。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从Manner事件看公司增长怎样与个人发展统一?对员工来说,公司是抽象的,工作是具体的。而好的工作感受,需要公司把计划变成情报,把评判变成关注,把目标变成意义。

第二,老幼共托是一种怎样的模式?表面上看,老幼共托,解决的只是老和幼的问题。但这个模式要想真正成立,必须解决老中幼三代人的问题。让处在中间的,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的中年人,也能心里踏实。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