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精选

这届年轻人真的在整顿职场吗?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来自咱们得到最近刚刚出版的一本新书,脱不花老师的《干得漂亮》。不瞒你说,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自己的强烈感受就是,为我自己感到可惜,怎么没早点读到这本书呢?

书里面从头到尾,全都是扎扎实实的给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的工作方法。

这本书出版之后,我们也收到了很多读者的反馈,而且还有很多是0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反馈普遍都是,这本书完全没有那种教你做人的说教意味,而是全都是为你着想的有效方法。

为了帮你更好地了解这本书,今天我们请到了一位领读人,是这本书的编辑,得到图书的羽彤老师。

来,话不多说,咱们有请。

你好,我是得到图书的编辑羽彤。同时也是一名工作不满两年的职场新人,两年前,我以校招生的身份加入得到,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之所以要介绍这些,是因为今天我想跟你聊聊脱不花的新书《干得漂亮》。这是一本写给职场人的工作指南,很幸运的是,我既是这本书的出版人之一,也是这本书的受益人之一。由于太喜欢这本书,所以在它刚刚出版的时候,我自己买了好几本送给身边同龄的亲友,他们都刚刚毕业,带着年轻人身上不服输的劲头闯荡职场,但却也有各自不同的困惑和烦恼。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他们当中的三个职场故事。看看是不是对你也有启发。

初入职场该听谁的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我表弟,他就是大家口中那种“很有个性”的00后。比如,他的工作头像是看起来不太聪明的卡通人物;他的做事风格很符合大家对00后的刻板印象:领导夹菜我转桌,领导讲话我唠嗑,领导开门我上车,领导敬酒我不喝。

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咋靠谱的职场新人,却非常有创造力。他的工作是新媒体运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凭借着天马行空的创意和玩梗能力,全网粉丝就超过了十万。他的成绩很快得到了公司高层的认可,大家都称赞,这是一个既有才华又有个性的年轻人。

看起来挺顺风顺水是吧。可是我表弟,经常来找我吐槽。其中最头疼的就是:人际关系。比如,他总是抱怨,他在部门里年龄最小、职级最低,所以人人都能给他的视频方案提意见。带他的师父说,脚本台词要真实,能说故事就说故事;写到一半,部门领导来叮嘱,主题得高大上,要符合公司对外的价值观;好不容易写完了,大领导审核内容的时候又说,你这个梗太新潮了,中年人都看不懂……

听到这儿有的人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听大领导的不就完了。唉,你还别说,我表弟想的跟你一样,为了尽快把一个选题推进下去,其他的人再提意见的时候,他就用大领导的话压对方:这个方案大领导已经通过了哦。

当他告诉我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立刻心里一惊。我说:那后来,你再去请教这些人其他问题的时候,他们是什么态度啊?他很委屈地说:后来他们都变得很冷漠,甚至之前关系很好的同事,见面都不打招呼了……

我说:你呀,犯了一个职场大忌,你这么做,得罪的可不只是一个人。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创意类的工作原本就不可能只听一个人的,你把大家说话的路都给堵死了,你自己的路还能通么?

他说:那该怎么解决呢,总不能谁的都听吧?

我立马给了他一本《干得漂亮》,让他仔细看看“场域法”这一章。

啥意思呢?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三步就见效:

第一步,你要有意识地去创造一个固定的场域来提意见。

你可以约一个公开的会议,把你能想到的与此相关的领导都拉进来,让大家一起给你的方案提意见。

这么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约束领导提意见的过程和心态。说白了,领导们都在一个空间里,都在处理同一件事,那大家不得互相看着点吗。看到的人觉得“对,我跟那个谁的意见是一样的,我再补充一点就行了”。这样一来,你的压力不就化解了么。

第二步,在听取大家的意见后,你记得给意见做一个收拢。

这时候你可以这么说:“收到,感谢大家的指导。我把这些意见整理出来了,是不是以下这几项?我立即按照这些意见来修改方案,两天之后再发出来给大家看一看。”

第三步,就是在一个公开的环境和场域当中,再次推进新方案。

即使是你这么主动去收集意见,也不太可能一轮就过,这时候你就要拿出修改后的方案这么说:“这是根据大家上次的意见修改过的全新方案,大家一起看看,请注意,在哪里和哪里是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过的。”

你看,场域法,

它的重点就在于公开和主动。

之前,别人给你提意见,是不受你控制的;在用场域法之后,你就可以把任务的进度牢牢地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

学完这套方法啊,我表弟前两天给我发微信说,他发现在践行了两三次之后,大家都不再有那些七嘴八舌的意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小刘,我们信任你,我们的意思你肯定都领悟到了,直接开干就行了。”

你看,一个简单的方法帮他润滑了跟上级、同事之间的关系,顺利地推进了工作。现在啊,我表弟对学习职场规则可积极了,可以说“相见恨晚”,还经常自嘲说“以前的我嗤之以鼻,现在的我逐字学习。”

内向的人怎么适应职场

我想跟你分享的第二个故事,来自我的大学同学,她叫甜子,是一名刚入职不久的体制内员工。她的职场困扰是这样的:领导总带她参加各种饭局,但她觉得自己全程都像个小透明,不知道怎么说话,也没什么存在感。

你应该能猜到哈,她是一个职场i人(就是人格测试MBTI里面那个I)。虽然在各种饭局上露脸的机会很难得,但这也给内向的她带来了不少压力。为了能在饭局上应对得体,她还特意准备了一段自我介绍,是这样的:

大家好,我是甜子,是某平台的电商运营,负责本地电商板块,很高兴认识各位前辈。

这个自我介绍,乍一听,没啥毛病,但问题是,也没什么记忆点,她还是很难在接下来的饭局上,跟在座的大佬们开启更有效的沟通。饭吃得尴尬吧,还不敢走开。

正在她犯愁的时候,我送了她一本《干得漂亮》,她说这本书里对她启发最大的就是“争取资源”这一章,里面讲到一个方法叫做“标签法”,说的是,要主动给自己贴标签来强化记忆点。尤其是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不是从“我是谁”出发的,而应该从“我能为你解决什么问题”出发,在她身上找一个能帮别人解决问题的特征,然后把标签贴在那儿。

于是她根据这个方法,修改了自己的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石总的下属甜子,主要配合石总做本地电商运营的工作。今天很荣幸有机会认识各位前辈。我私下特别喜欢研究AI,希望通过AI来给工作提效。我还梳理过一本AI办公手册给部门同事。各位前辈如果不嫌弃,想让下属也用上,我可以把实操手册发过来,希望能帮各位解决问题。

你看,新的自我介绍相较以前的,主要有这么两个区别。

首先,带甜子参加饭局的是她的领导,饭局上的人认识她领导,但还不知道她是谁,所以,她先强调自己的身份是“XX的下属”;

其次,甜子利用“特别懂AI办公”这样的标签来加深其他人对她的印象,同时还释放了一个信息:只要你对AI感兴趣,我就会对你有用。

然后她就发现,饭局上的前辈一下子就记住了她,而且在接下来的饭局中,还会时不时cue到她身上的这个特点,主动跟她分享这个领域的其他信息。

比如某位前辈说:我们公司最近刚引入一款AI软件,但是感觉大家的使用率都不高,你的这个操作手册我们实在太需要了!

另外一位前辈说:我前两天刚刚看过一篇AI领域的前沿资讯,我转发给你看看,可能会对你的研究有用处。

你看,就只是修改了一下自我介绍,她在饭局上就打开了跟其他人沟通的界面。当然,在接下来的沟通中,她也没让前辈们失望,她会认真记录每个人讲述的重点,和现阶段的需求,在下一次的饭局中,她又拿出新的解决方案跟前辈们一起探讨、互动,平时有机会,她也会在私下里跟对方开展1对1的沟通。慢慢地,她积累起了自己在行业里的人脉,她的领导也更愿意带她去正式的场合露面。

她说,很想把书里的这句她记在小本本上的话分享给大家:

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权人的世界,而是有心人的世界。

如何持续精进手艺

我想跟你分享的最后一个故事,来自一个互联网行业的新人,她的部分工作内容是写文案,但她始终认为自己并不擅长写作,相比较而言,她更突出的是快速模仿和学习的能力。

如果带她的师父是简明扼要型的,她就能有模有样地模仿出简洁干练的文风;如果师父的风格温婉细腻,她就也能照猫画虎,写出有亲和力的文字。她的每一次模仿,虽然达不到90分,但一定超过及格分,甚至有时候还能到85分。

你可能会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大家写东西不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么?话虽然这样说,但是在工作中一个人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很难被领导看到。

她曾经尝试过很多方法训练自己的写作技巧,比如大量读书,大量摘抄,甚至成段成段地背诵。不得不说,这些方法都有用,但却作用有限。

直到她读到了脱不花在《干得漂亮》这本书里的一个故事,给了她很大启发。

脱不花和图书出版人方希是多年的好友,他们一直保持着互相写信的习惯。通过写信,他们会一起讨论如何读书,如何写作,如何精进手艺,如何度过人生的焦虑与恐慌。

脱不花曾坦言,写作对她来说很难,像是一座大山,沉甸甸地横在她面前。对于这个困惑,方希写了封信给她,其中谈到了三条关于如何写作的建议:

第一,一定是自己说话的德性,既不是S的,也不是B的,更不是SB的,只是自己的;

第二,想想自己在干的事和价值目标,是否全面匹配;

第三,想想目标读者,他们都在你笔记本的对面,对着他们说话,掏心窝,捞干货,亮绝活。

在这三条写作秘籍的指导下,脱不花开始用写作来打通商业观察的任督二脉,用“写”来整合职业活动。长期的、规律性的写作帮助她推进了思考的深度,也让她真正成为了一个会写作的人。

脱不花的故事给了这位职场新人巨大的启发,她想,如果脱不花也是这样起步的,那我为什么不行?

于是,她开始行动。她每周给她的好朋友写一封信,信的篇幅有长有短,主题和内容随意发挥。她对自己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不模仿任何人的文笔,只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因为这封信的读者只有她的好朋友一个人,于是她就对着她,说真话,掏心窝,捞干货,亮绝活儿。

她不再刻意引用他人的观点,不再刻意堆砌华丽的词藻。一段时间之后,她发现,那些极度真实、朴素的文字,反而帮她破除了多年来内心的拧巴与纠结。

至于她之前读过的书、摘抄的段落、背过的文本,能消化的就做吸收,不能消化的就做排异。虽然她写的每一封信都不完美,但每一封也都在记录当下那一刻真实的自己。

你可能会问,这招真的管用吗?她现在进步了吗?一个完全没有自己风格的人真的能写出文章吗?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但是至少她现在已经能写出成型的东西了,你看,今天你就读到了她写的第一篇得到精选。

没错,这个职场新人,就是我自己。

我坚持每周给好朋友写一封信,而这封信的读者,正是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甜子。

不得不说,《干得漂亮》这本书给我最大震撼的,甚至影响了我的职业生涯的,就是这个花姐和方希的故事。这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意义,不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读,而是触类旁通。书中的一个小故事,一小段话,都有可能成为人生的线索,从而改变你的一生。

好,今天我向你讲述了我表弟、我闺蜜和我自己,三个人的故事。

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工作不满5年的年轻人。我们三个,也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不想躺平。我们也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00后,想要刻意地“整顿职场”。

我们只是想要更健康的职场环境,更润滑的职场关系,从而避免低效的内卷。在一个能高效学习,迅速成长的环境里,谁不想出成绩、谁不想被看见呢?

如果你跟我一样是一个职场新人,我相信这本书能帮助你,找到那个你期许的、喜欢的、舒适的职场环境。在这里,你不焦虑,不伪装,你能在做你自己的同时,发挥价值并干出成绩。

如果你是父母、长辈、领导,那么你可以把这本书送给身边的年轻人。其实他们啊,也很想上进,他们会无比会感谢你的这次赠予。也许这其中的一种方法、一条建议、一个故事,就会在偶然间照亮他们的一生。

好,内容听完了。

我个人其实非常喜欢一个说法,说的是,所有那些你觉得运气好的人,他们的本质其实都不是运气好,而是工具多。说白了,就是在每一个挑战、每一个问题、每一项任务出现之前,都已经事先为它们准备好了解决方案。

你看,这样的人在职场上怎么可能没有优势。而这本《干得漂亮》就是送给职场人的工具大全,这本书适合自己读,也适合送给同事,或者送给下属。毕竟,假如身边全都是会工作的人,那么自己的工作也会顺畅很多。

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这本书的名字

“干得漂亮”

,就能看到这本书的购买入口,推荐你现在入手。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