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精选

过去一百年里,谁对纽约市影响最大?

你好,欢迎来到《得到精选》,我是李南南。

今天的内容还是来自得到听书。正式开始之前,先说个重要提醒,眼下正是咱们得到的“423破万卷节”期间。那按照惯例,下周二4月9日,我们就会发布得到的年度书单,同时在423期间产品还有优惠。

那具体说,就是购买电子书会员只需要179元。那购买听书跟电子书联合会员只需要423元。而且特别提醒,在活动结束之后,也就是4月26日之后,得到电子书年度会员就要涨价了,涨到229元,因此现在加入更划算。

好,回到今天的内容。我们要听的是一本英文原版书的解读,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叫做 《The Power Broker》,直译过来就是“权力的经纪人”或者“权力潜客”。整本书有 1300多页,在英文世界里已经畅销了40多年。那么,这本书都说了些什么呢?

来,咱们听得到听书的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刘怡。今天我要为你讲的书,是一部英文人物传记,书名叫The Power Broker。Power是“权力”的意思,Broker呢,直译过来就是经纪人、中间人。谁是这个“权力经纪人”呢?别急,我先卖个关子,给你讲一段花絮。新冠疫情期间,美国《纽约时报》的文化记者鲁宾斯坦做了很多线上采访,跟一些国会议员、政府高官、文化学者对话。透过摄像头,鲁宾斯坦惊奇地发现:至少有二十几个受访者,身后的书架上摆着这本《The Power Broker》。要知道,这是一本1975年就出版了的旧书,有1300多页厚,称一下将近两公斤重,属于如假包换的“砖头书”。这么多美国精英,把这本40多年前出版的“砖头书”摆在书架上,看来它的确具备不同寻常的魅力。

不光国会议员和文化名人在读这本书,好几位美国总统,也替《The Power Broker》“带过货”。奥巴马说,他22岁时第一次读了这本书,才大致理解美国政治有哪些“潜规则”。克林顿上任的第一个星期,就把这本书推荐给了自己的全体幕僚。在出版界,这本书也是好评如潮。它拿到了1975年普利策传记作品奖,还被美国现代图书馆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本书”之一。作者罗伯特·卡罗,就因为写了这本书,被《新共和》杂志誉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传记作家”。有200多所美国大学的新闻系用这本书作为阅读材料,它的文风,甚至直接被叫做“卡罗文体”。

铺垫了这么多,你可能迫不及待要问了:这个Power Broker,到底是谁呢?我来为你揭晓。他叫罗伯特·摩西,既不是高级官员,也不是企业家。摩西最重要的职务,叫做“纽约州公园专员”,听着一点也不高大上。但他做过的事情,却一件比一件大。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摩西花费40多年时间,为纽约市新建了658个游乐场、13座大桥、670公里长的高速路、几十座大型公园以及3万多套住房。在他的指导下,纽约市完成的基建投资,相当于今天的2400亿美元。

不夸张地说,好莱坞电影里那个高楼林立、车流如织的现代纽约,一大半要归功于摩西。

我们熟悉的许多纽约地标建筑,比如帝国大厦、联合国总部、林肯中心,都是他规划的。摩西为纽约定下的城市布局,还被另外十几个州所效仿,成为美国超级大都市的模板。说他是过去一百年里,对纽约市影响最大的人,估计不会有谁反对。

听完这些介绍,你可能又要问了:这个摩西,不就是个城市规划师吗,他怎么就成了“权力经纪人”呢?原来,故事还有另一面。摩西改造纽约,靠的不是规划图,而是政治权力和金融资本的加持。为了获得闲置地皮,他不仅大肆行贿,操纵舆论,甚至还搜集议员的“黑材料”,使高级官员不敢得罪自己。他把纽约市的银行、建筑公司和政府编织进了一个腐败网络,几十亿美元的巨款在这个网络里四处流动,公众根本无法监督。为了打击政敌,他还故意延宕已经上马的基建项目,造成巨额赤字,表面上却完全合法。作者卡罗讲,

摩西把纽约的腐败现象,从少数人的私欲变成了一整套系统。

他为美国政治和财富的阴暗面,充当了40多年的“经纪人”,负面遗产一点都不比贡献少。

更令人唏嘘的是,摩西还不是一个简单的大恶人。年轻时,他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沙子,而且真心实意地想把纽约变成一座更好的城市。民众喜欢他,知识分子崇拜他;当他在法庭上据理力争时,简直就是正义和智慧的化身。但也是这个人,可以因为个人好恶,就蓄意毁掉一整个社区。为了腾出空间,建造自己心仪的购物中心、游乐场和高架路,摩西处心积虑,让纽约的贫困居民流离失所。他还千方百计阻挠政府发展公共交通,因为那会损害他的腐败王国的利益。在摩西充当“权力经纪人”的年代,纽约的面貌的确焕然一新,但堵车和犯罪现象也更加严重了。

当初的“屠龙少年”,为什么会在漫长的时光里,变成新的恶龙呢?作者卡罗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他通过500多次采访和侦探式的研究,把摩西复杂的形象原原本本地呈现了出来。在这个故事里,我们能读到理想与现实的反复纠缠,人性中光明与幽暗的交织,以及过度的贪欲对灵魂的腐蚀。

卡罗没有否定摩西的成功,但他追问说:这是不是唯一的成功之道?为这种“成功”付出的代价,伤害有多重?

这两个问题,放在任何时代都有现实意义。

本书作者罗伯特·卡罗,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是一位记者出身的传记作家。《The Power Broker》是卡罗的成名作,也是美国传记文学史上的里程碑。继该书之后,卡罗又为美国前总统林登·约翰逊撰写了一套四卷本传记,并再度荣获普利策奖。这套书也是热门美剧《纸牌屋》的灵感来源之一。可惜的是,出版时间更早,影响也更大的《The Power Broker》,一直没有完整的中文译本。我以英文原版为基础,为你做解读。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摩西是怎样从一个正直的热血青年,转变成纽约的“地下教父”的。在第二部分里,我会带你回顾,摩西为改造纽约做了哪些事,他的个人权力又是怎样一路膨胀的。最后,我再为你总结一下,摩西给纽约乃至美国留下了哪些遗产,他身上又有哪些值得反思的特质。

开始讲述本书的内容以前,我想先为你描述一个特别有画面感的场景。1914年春天,几个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坐着轮渡,行驶在纽约哈德孙河上,准备到郊外去露营。当时,河的两岸密布着火车轨道,常年黑烟滚滚。火车轨道旁是垃圾填埋场和贫民窟,它们散发的恶臭,在船上就能闻到。但是,有一个小伙子,却入神地盯着河岸。突然,他拉过身边一个女孩,兴奋地喊道:“你看看,多好的一片河滩啊!只要拆掉那些铁轨,铺上公路和草坪,它就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地方!我们可以在这里盖个公园,有网球场和自行车道,还有游船码头。一到周末,整个纽约的人都可以带着孩子来玩。”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小伙子的眼里闪着激动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梦想成真。

这样的场景,你熟不熟悉?我想,每个年轻人在20岁出头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时刻,雄心勃勃,想要改变世界。而这个在轮渡上高谈阔论的小伙子,就是本书的主人公罗伯特·摩西,那一年他才26岁。注意了,摩西说这些话,可不是单纯在“口嗨”啊。在当时的美国,他属于不折不扣的精英。论家世,摩西出生在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房子就在著名的第五大道旁边。论学历,他是耶鲁、牛津、哥伦比亚大学三所顶级名校的毕业生,拿到了政治学博士学位。论才能和志趣,他不仅学识出众,还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希望为自己从小生活的纽约出一份力。老同学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摩西身上的理想主义气质。他好像完全不会妥协,认准了目标,就要以自己的方式坚持到底。

衣食无忧,才华横溢,还热心公共事业:具备这些特质的人,很适合从政。摩西也觉得,自己的未来应该在政坛。他加入了纽约市政府下属的智库“市政研究局”,负责起草形形色色的改革计划。那段轮渡上的发言,就是他的宏伟蓝图之一。当然,我们不难想象,这样一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跟纽约官场的保守氛围是格格不入的。摩西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渴望得到政治“伯乐”的赏识。而他在1915年,还真的等到了这么一个机会。新上任的纽约市长米切尔是一位激进的改革家,对腐败、低效的政府现状极为不满。他让摩西起草一份人事优化方案,打算来个“大洗牌”。

要知道,当时的美国还没有实行现代公务员制度。市和州两级的人事权,掌握在政治协会手里。所谓“政治协会”,就是地方豪强组建的社团。选举的时候,他们会替政客筹款、拉票;作为回报,政府雇多少警察、秘书、消防员,开多高工资,都由豪强说了算。像纽约著名的“坦慕尼协会”,就操纵地方政治长达70多年,搞得乌烟瘴气。而摩西的方案,跟他们完全是反着来的。摩西讲,公务员得有绩效考评,晋升应该跟业绩挂钩。同一级别的职位,薪酬要一致。每个季度要给公职人员的表现打分,还得逐步淘汰尸位素餐的“混子”,多招大学生。这些要求,今天听起来非常合理,但在当时却捅了马蜂窝。在坦慕尼协会指使下,纽约市的5万名公职人员联合起来抵制摩西,让他的方案胎死腹中。更要命的是,米切尔市长在1917年连任失败,这下摩西在政坛的路被彻底堵死了。他在浑浑噩噩中混到了30岁,纽约的所有政府机构都拒绝聘用他。看上去,除了回家过大少爷生活,他已经走投无路了。

就在这个时候,摩西接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电话。打电话的人叫莫斯科维茨夫人,是纽约州新任州长史密斯最信任的顾问。莫斯科维茨夫人也是个改革派,她正在为史密斯延揽人才,就需要像摩西这样既有学识、又有干劲的年轻人。对摩西来说,这是他留在政坛的最后希望,必须牢牢抓住。而莫斯科维茨夫人对摩西,也是倾囊相授。她告诉这个年轻人,你也许不喜欢那些地方豪强,但这些人意味着选票和权势。想要在纽约做成点事情,就得跟他们做交易。只要目的是正确的,手段“迂回”一点无所谓。更重要的是,通过莫斯科维茨夫人,摩西成为了史密斯州长的心腹。

艾尔·史密斯这个人,是20世纪美国最复杂的政坛大佬之一。他出身贫寒,依靠坦慕尼协会的支持做过4届州长,还代表民主党参选过总统。但史密斯在思想观念上,却是个进步主义者,渴望为民众做一点好事。于是,他就成了一个矛盾的混合体,常年用最卑劣的手段,推进改善民生的政策。摩西跟着史密斯,耳濡目染,学到了许多暗黑政治技巧。1924年,史密斯对这个徒弟已经比较放心了。他告诉摩西,纽约市现有的公园渐渐不敷使用了,他打算在南边的长岛,开辟新的州立公园。既然摩西一向对市政建设很有兴趣,不如就拿这个项目练练手,试着独当一面。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盖公园,第一步先要征地。不光是公园本身的用地,还有周边的公路。偏偏长岛这个地方,是纽约许多顶级富豪的挚爱,他们在岛上修了别墅、高尔夫球场、私人马场。这些富豪,怎么能容忍自家的后花园周围,出现汽车喇叭声和观光客呢?征地的事就这样陷入了僵局。但摩西早就不是几年前的毛头小子了,他现在懂得借用舆论的力量。你们不让我征地?那我就把记者和市民代表团拉到长岛,指着富豪们的别墅告诉他们:纽约人之所以没有足够的休闲场所,就是因为这些自私自利的富人。他自己和史密斯州长,代表的是公众利益,需要大家来声援。于是,纽约的进步派报纸开始全力支持摩西,每天对长岛的富豪们口诛笔伐,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到这时为止,摩西的做法还没有完全越轨,但接下来就不一样了。摩西发现,光有舆论支持还不够,他还得把长岛的地方官员争取过来。地方官员对什么最感兴趣呢?答案是公路。纽约州连通公园的道路,叫做“公园大道”,是美国第一批高速公路。公路一修通,附近的地皮就会升值。承包公路工程,也是一桩好买卖。而长岛的官员,跟前面说到的政治协会是一伙的,他们非常渴望从公园大道里分一杯羹。摩西就用公路做诱饵,告诉这些官员:你们得帮我向富豪们施压,把征地问题谈下来。富豪们愿意出的,无非是一点小小的贿赂;而我手里掌握着一系列后续工程,你们是有大油水可捞的。于是,地方官员也站到了摩西一边,他离胜利越来越近了。

现在,摩西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要解决了,那就是搞钱。史密斯州长虽然给了他开发公园的权力,却没有批预算。摩西打算用发债券来解决这个问题。要发债,就得跟银行打交道,这不是摩西的长项。但政治协会有门路啊,他们作为中介,牵来了银行的线。有意思的是,不少银行的负责人,其实就是反对建公园的那些富豪。摩西见了他们,也不尴尬,赤裸裸地表示:把规划中的公路往外挪几公里,远离你们的别墅,对我来讲是很容易的事。不过作为交换,你们也得帮我发债。再说了,地价升值,对你们也有好处啊。当然,摩西不光是利诱,他还搞先斩后奏,未经批准就启动了公路建设,再找媒体来报道。工程一上马,要停下来就很难了。结果,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摩西居然在长岛弄到了4000公顷的建设用地,还招呼银行帮他发行了1500万美元的债券,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在建设长岛公园的日子里,摩西每天蹲在工地上,激情满满地发布命令。你可能会觉得,盖公园不是一件大事。但摩西却认为,公园不仅是现代大都市的标配,它还能带动整个道路系统的改造,让纽约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

通过公园工程,摩西把地方豪强、金融资本以及他本人编织进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能撬动的资源,可比几个公园大太多了。

史密斯州长对此非常满意,从1924年开始,他让摩西兼任长岛和纽约州公园委员会的主席,并一直任职到1963年。凭借这两个职务,摩西成为了纽约的“地下教父”,正式开始了他作为“权力经纪人”的生涯。

刚刚我们回顾的,是摩西早年的经历。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摩西其实是不懂城市规划的。他对公园和高速路的偏爱,完全是因为他脑子里有一幅模糊的蓝图,其中有宽敞的马路、大片的绿地和高楼大厦。摩西觉得,现代城市,就该有这些配置,他要把纽约打造成美国大都市的样板。这种想法,很符合摩西的思维特点。前面我们说过,摩西家境富裕,前半生顺风顺水,他对真正的底层是不了解的。

他心目中的“美国人民”,和“理想城市”一样,只是抽象概念。这就难怪,他可以为了抽象的个人理想,牺牲具体的人的利益,还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做错。

在长岛建设公园,只是摩西的第一步,他真正盯上的,是整个纽约的公路系统。但这个时候,发生了一场小风波。1928年,史密斯决定辞去州长的职务,参选总统,却以惨败告终。纽约州的州长,换成了政坛新秀罗斯福。罗斯福特别讨厌摩西这个地头蛇,千方百计找他的麻烦。到了1932年,罗斯福更是直接选上了总统。“纽约教父”,要想对抗美国总统,那也有点不自量力。纽约的政治协会急了,他们打算把摩西推上前台,直接参选。1933年,摩西加入了纽约市长的角逐。1934年,他又被共和党征召为州长候选人。但罗斯福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摩西两次竞选都吃了败仗。看上去,他又得滚回家当少爷了。这一回,史密斯州长已经退休,没有哪个大人物能充当他的后台了。

但是,摩西却在绝境里看到了机会。罗斯福上台时,美国还深陷在“大萧条”的阴影里。新政府为了提振经济,决定大兴土木,用基建工程来拉动就业和投资。问题是,大部分地方政府,压根没想清楚要建什么样的工程。这个时候就轮到摩西出场了。他在纽约已经观察了十几年,哪里需要新的公园,哪里的马路要拓宽,哪里应该造一座桥,他是如数家珍,就连大致的预算方案都做好了。纽约的新市长拉瓜迪亚,正需要这么一位基建“操盘手”。而且,摩西再度用上了舆论工具。他在报纸上为自己鸣不平,一脸义愤地表示:罗斯福身为总统,就因为一点私人恩怨,要对他赶尽杀绝。这是政治迫害!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罗斯福也不好再干预。摩西的事业,就此重启了。

纽约曼哈顿岛东岸,是个交通“老大难”地带。那里往西是城市CBD,往东是机场和住宅区,中间却隔着一个小岛和两条河,常年拥堵。州政府在1925年做了个规划,打算在这里修一座立交桥,连通曼哈顿、皇后、布朗克斯三个区,简称三区大桥。但因为资金不到位,大桥拖到1933年,依然没有完工。摩西接手了这个烂摊子,他别出心裁地表示:自己不需要政府拨款,就能把大桥修完。为什么呢?因为三区大桥恰好能接入摩西规划的高速公路系统,还是其中的咽喉要道。摩西指出,以当地的车流量,只需要在大桥两端建几个收费站,就能创造巨大的现金流。他打算用这笔未来的收入做担保,发行债券,用借来的钱把活干完。这个模式,以后还可以移植到其他项目上。

不得不说,摩西的业务能力,实在没得挑。三区大桥发行了3500万美元债券,在1936年正式完工。而它通车的第一年,就收到了285万美元的过路费。按照这个速度,借的债只需要13年就能彻底还清。但摩西却不打算把三区大桥的收入交给州政府。为什么呢?因为他看出来了,现金流也是一种权力。光是决定把过路费存在哪家银行,就足以在金融界掀起惊涛骇浪。而且,州政府对摩西那些雄心勃勃的规划,是有疑虑的。这个时候,假如摩西攥住三区大桥的钱,用它做担保,发行更多的债券,就可以不依赖政府拨款,自行其是地推进各种新项目。换句话说,三区大桥不是一座桥,而是一个金融“杠杆”,它能撬动更多的工程和金融资源。摩西下定决心要把它抓在手里。

但摩西自己说了是不算的。这么大的事情,必须在州议会过堂。作者卡罗讲,到了这个阶段,摩西腐蚀他人的技巧已经炉火纯青了。谁在州议会有发言权?议员。议员里干什么的最多?律师。于是,摩西承诺:只要让他当三区大桥管委会的主席,他的所有新项目,都会请州议员和他们的亲戚当法律顾问。每年什么都不用干,就有好几万美元进账。有人不受拉拢怎么办?摩西也有招。他雇用了一批有正义感的调查员,四处打探:哪位议员的生活不检点,谁的亲戚坐过牢,谁在外头欠了债。一旦有人跟他不对付,他就把这些“黑材料”抖出来。你想啊,有几个政客是完全没有弱点的?摩西这么干,还为自己积累了更高的公众声望。许多人都觉得,他是在惩恶扬善,应该支持他。

不仅如此,纽约州关于城市建设和土地征收的法案,大部分是在20世纪20年代通过的。那个时候的州长是谁?史密斯啊!史密斯又是靠谁帮他起草法案的?就是摩西自己!作者卡罗指出,摩西比他的所有对手都清楚,他在哪些法条里安置了“后门”;一旦起了纠纷,官司又该怎么打。从程序上说,摩西做的所有事情,完全合法合规,根本抓不住把柄。靠着这些操作,摩西不仅拿到了三区大桥的管理权,还按照相同的模式,又造了6座大桥和两条隧道。所有这些基础设施,都由三区大桥管委会负责打理,根本没有人监督。管委会甚至有自己的警察、发电厂和电报公司,摩西就是它们的国王。直到今天,三区大桥管委会依然是美国最大的桥梁收费机构,年收入超过20亿美元。

当然,摩西的志向,远不只是几座桥。他还要修游乐场,要建高速公路,要盖更大的公园。这些设施有两个共性特征,一是规模庞大,二是外观醒目。要摩西打造几个小而精致的建筑,他是不干的。为什么呢?作者卡罗解开了这个谜。他发现,摩西为了跟政府官员搞好关系,经常请市长和州长出席完工典礼。对这些高官来说,每条新公路、每个新公园,都是自己的政绩,在下一次选举中是可以拉到票的。这样的工程,当然是越醒目越好。另外,摩西也有私心。他想用这些巨型工程,把自己的名字和“新纽约”牢牢绑定。人们只要一看到那些公路和桥梁,就会想到摩西这个人。尽管他从来没有当过市长或州长,但从20世纪30年代末起,摩西已经成了纽约一言九鼎的人物。

刚刚我们回顾的,是摩西对纽约基建的大改造。他有一个先见之明,非常值得称道。早在20世纪20年代,摩西就认为:未来的城市交通,一定是以汽车为中心的。纽约在升级公路网和建造桥梁时,也要给更多汽车留出冗余。有趣的是,摩西本人其实不会开车,他的判断,完全来自敏锐的技术嗅觉。我们熟悉的地下停车场,最早也是摩西发明的。摩西认为,随着公园的数量越来越多,路网越来越发达,周末举家出行会成为纽约人的常态。在公园周边,搞几个地下停车场,不仅为民众提供了便利,上面还可以加盖购物中心,提供新的商机。这个眼光,着实毒辣。

但是,摩西眼中的汽车,仅限于私家车。对公共交通,他不仅漠不关心,甚至还充满了敌意。作者卡罗认为,这种偏好,本质上是阶级歧视。举个例子:摩西在规划长岛公园大道的时候,故意在途中建了几座低矮的桥。私家车可以从桥下开过去,高大的公交车则不行。这样一来,乘坐公交车出行的低收入群体,就没法去那些漂亮的公园游玩了。据卡罗统计,到20世纪50年代初为止,“有车一族”只占纽约全部家庭的1/3。而这1/3的中产群体,才是摩西的服务对象。至于贫困人群,尤其是黑人,摩西巴不得他们永远不要出门。他尤其反对给黑人聚居的哈勒姆区开辟公交线路。为什么呢?因为在摩西看来,要是黑人也能方便地出入游乐场和公园,那么白人中产就会感到不安,地价就会下滑,他和他那些权贵朋友们的利益也会受损。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摩西,已经完全被利益蒙蔽了双眼。

正是在私利的驱使下,20世纪50年代,摩西卷进了一桩丑闻。当时,纽约市政府计划对曼哈顿中城的贫民窟进行改造。这个项目,照例还是由摩西负责。他大笔一挥,直接把贫民窟里的17万租客赶了出去,强制搬迁到远郊的廉租房。中城的原址上,则建起了一系列商业公寓,租金直接涨了10倍。不用说你也能想到,新公寓的开发商,全都是摩西的商业伙伴。不过,摩西在纽约州的市政部门,一共有12项兼职。几则负面报道,根本就扳不倒他。

猜猜看,这个完全“黑化”的摩西,是怎么倒台的?说起来非常讽刺。1959年,纽约又迎来了一位新州长。他叫纳尔逊·洛克菲勒,是美国前首富的孙子。洛克菲勒不缺钱,所以没法被收买;他在政坛的根基也很深,不怕舆论抹黑,简直就是摩西的天敌。洛克菲勒发现,摩西在纽约州,既是规划师,又是建筑商,还是银行代理人,手里能调动6亿多美元的现金。而纽约州政府,已经负债累累,快要发不出工资了。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摩西扫地出门。巧合的是,摩西最大的金融合作方,是曼哈顿大通银行。这家银行的董事长,就是洛克菲勒州长的弟弟。兄弟俩里应外合之下,80岁的摩西只能在1968年彻底退休。这一回,他终于可以回家,去过富贵的晚年生活了。

耐人寻味的是,洛克菲勒在“二战”之后的美国政坛,被视为进步派。摩西则是20世纪初的进步派。但他们之间的代际更替,却是以最传统,也最黑暗的宫廷斗争的形式完成的。老“教父”离开了,新的“教父”依然在孕育。

好了,关于这本《The Power Broker》的主要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罗伯特·摩西生前爱说一句话:“有能力的人负责建造,没有能力的人只会批评。”自负之情溢于言表。站在世俗角度,他当然是个“建造者”,也是成功者。他的规划理念和执行力,不仅改变了纽约,还影响了美国甚至整个世界。

但这并不是故事的全貌。在摩西的黄金时代,纽约的堵车现象一天比一天严重,原因是他修筑的公路和桥梁,只图更大、更宽,却缺少真正的科学规划。他的确抹去了哈德孙河两岸的贫民窟,但只是把那里的居民,赶去更拥挤、更混乱的角落,让他们的处境更加艰难。他曾经单枪匹马挑战整个纽约官场,晚年却成为腐败活动的组织者,与自己的初心渐行渐远。作者卡罗用一句结语,概括了他对摩西的复杂感受:“

没有罗伯特·摩西,纽约或许并不会成为一座更好的城市。但它一定会是一座截然不同的城市。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好,内容听完了。

最后,还是提醒一遍。现在,正是423活动期间,得到听书跟得到电子书都有特别优惠。电子书年度会员只要179元,得到听书和得到电子书联合会员只要423元。

现在,在得到首页搜索“

会员

”两个字就能看到这两个产品的订阅入口,推荐你现在加入。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下周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