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264|蓝领“中产化”,什么才是核心竞争力?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2024考研人数,出现9年来首次下降。第二个是,全国多地推出落叶缓扫措施。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最近,有个数据刷屏了。2024年考研的人数,是438万。什么概念?2023年是474万。没错,居然出现了下降。这可是9年以来的第一次下降。你说是因为本科生这个基数变少了?还真没有。2023年,咱们国家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158万,预计2024年是1187万。你看,非但没少,还增加了29万。这只能说,从意愿上看,2024年的毕业生,确实没有以前愿意考研了。

这个转折有多突然?要知道,就在今年上半年,北京的硕博毕业人数,第一次超过了本科生。你看,考研本来是一个大趋势啊。按照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的观察,现在考研已经出现了高考化的趋势。根据之前的媒体报道,有的地方还出现了类似高考工厂的考研工厂。

你看,这么明显的趋势,怎么突然就转向了呢?

关于原因,普遍有这么几种猜测。

比如,有人认为,过去好多人考研,是因为自己的本科学校一般,想考个研来弥补。但从今年的秋招情况看,很多公司还是特别看重所谓的第一学历。即使考研,也很难摆脱这个偏见,还费那个劲干什么?索性不考了。

再比如,还有人猜测,是因为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假如考研,不知道两三年后又是什么情况。与其等着,还不如及早从学校出来。尤其是已经拿到offer的应届生,更倾向于马上入职,起码有个确定的工作。

其实,关于这回考研人数下降,只是数据出得有点突然,再加上媒体渲染。假如仔细看前几年的数据,你会发现,这回人数下降,也许并不代表考研热降温了。前段时间,媒体《冰川思享号》还专门做了统计。

首先,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是377万,比上一年增长10.56%。2022年是457万,增长21.22%。而到了2023年,报名人数是474万,增长率已经跌到3.72%。你看,考研的增长,本来就是一个曲线上扬的过程。听到这,你可能会说,至少以前没降过啊,而这回是真降了。

别着急,咱们再看个数据。2014年,考研人数就曾经出现过下跌。而到了2015年,全国考研人数是164.9万,比2014年又减少了6.5万。连续两年下降,很多人当时都说考研热结束了。但结果呢?紧随其后,考研人数就经历了连续8年的上涨。

因此,从历史的数据看,现在就下结论说考研热结束,或许还有点早。这也许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回落,未必能代表长期趋势。

但是,说到这,我们倒是可以借着这个话题,来说说另外一件事。

每回涉及学历问题,有一个话题,一定会被提起。这就是,蓝领的中产化。也就是,从事蓝领工作的人,在收入等方面持续提升,成为城市新中产。

只要谈到学历内卷相关的话题,都会有人说,与其卷学历,不如早点抽身,从事蓝领工作也能有很好的出路。比如最近两年,网上总说劝年轻人褪去孔乙己长衫,就是类似的观点。

按照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老师的观察,他说,在中国,蓝领中产化是必然。今天都市里出现的新蓝领,他们和互联网紧密联系,通过平台经济找到新工作,不再是传统次级劳动力市场里的体力工人。

未来的趋势是,无论传统的体力工人、蓝领,还是都市新蓝领,都会通过城镇化转变成新市民阶层。

那么,在这一轮大的变化中,有哪些新趋势正在发生呢?接下来,咱们就说说,在蓝领从业方面,我最近看到的两个有趣的观察。

第一个说的是,部分非标准化的蓝领职业,出现了断代的现象。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家庭装修中的泥瓦工。前段时间,媒体《半熟财经》做了个调研。你知道现在一个泥瓦工一个月的收入是多少?学徒期间,包吃住5000元一个月。学徒期过了,自己出来干活,一个月大概25000元。

什么概念?估计比多数白领都要高。据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曾经公布过一组2022年的数据。当时,城市白领人均月收入,大概是5600元。现在在小红书上,你还能看到泥瓦工学徒的招聘广告。广告语特别直白,说的是,一年买车三年买房,待遇高过大学生。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这行应该不缺人吧?还真不是。

首先,泥瓦工入行,主要靠师傅带徒弟。只能一个一个出师,效率很低,很难通过标准化流程批量培养。

其次,你可能会说,现在不是也有泥瓦工培训班吗?不好意思。即使过了手艺这一关,也未必能接到活儿。现在泥瓦工接活,主要靠的是工长或者老乡牵线介绍。假如你直接出去单干,工长可能不愿意雇你。毕竟,人家又不了解你,万一你把活干砸了,毁的是整个装修队的名声。

最后,因为泥瓦工特别累,再加上很多人没有医保,有时还会遇到拖欠工钱的情况。这些减分项加起来,就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这个手艺。

这就导致,泥瓦工这个行业,出现了一点轻微的断代迹象。你现在要是装修,会发现上门的大多是四五十岁的老师傅,年轻人并不多。

这个情况就有点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北京的几个大的电影制片厂,有很多灯光师傅,用行话讲,叫灯爷,要退休了。但因为灯光是个体力活,特别累,很多北京本地的年轻人不愿意干。就导致这个工种出现了断代。后来是正好赶上河南许昌的鄢陵县,有不少人外出务工,碰巧进入了这个行业。这才使得整个行业的人员有了充分的供给。而今天,整个中国从事灯光行业的人里,多数都是鄢陵人。

好,回到正题。为什么泥瓦工的待遇高,却出现了轻微的断代?你可能也发现了,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职业太依赖同行网络。说白了,这个行业因为社会网络变得坚固,却也被这张网络制约了发展速度。

怎么办?咱们看第二个故事。

最近,网上有个叫鹅腿阿姨的人火了。也就是,原本有个阿姨,每天在北大附近摆摊卖鹅腿。但最近,她突然去清华摆摊了。就在前几天,清华北大鹅腿阿姨之争,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鹅腿阿姨为什么火?抛开东西好不好吃,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在直面用户。鹅腿阿姨可不是每天摆摊那么简单,而是有同学在帮她运营几十个微信群。同学们先在群里订购,第二天取货,有长期稳定的客群。你看,有这个联系在,她跟同学之间的情分就深了一分。

再比如,最近还有一个工作特别火,叫灭鼠师,或者捕鼠师。也就是,帮人上门解决家里有老鼠的问题。而他们跟客户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只要加上微信,后续这个客户搬家,有灭鼠灭虫方面的需求,都会一直找他。

再比如,最近养老产业催生的一批新工作。比如,老人助浴,也都是只要一个人上门服务过一回,因为了解老人的情况,以后都会一直跟进服务。

再比如,最近两年,房产经纪人里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很多早年买房的客户想置换,还会找到当初的房产经纪。你看,越来越多的工作,正在从一锤子买卖,变成长期联系。

前面说的几个例子,事情本身不算大,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可能性。

过去一想到工作,我们往往首先想的是,要把生意做大,就得先融入行业的大网络。但是,从鹅腿阿姨到老人助浴师,他们依靠的,恰恰不是同行这个大网络,而是由身边人组成的小网络。

我就服务于这个小网络里的人,并且始终建立紧密的联系。

好,刚才咱们从蓝领用工,一路说到了鹅腿阿姨。看起来说了很多事,其实归根结底,不外乎是一句话。这就是,

在一个同质化的市场里,怎么建立自己的竞争力?关键不在于锁定某个手艺,锁定某个产品。而是,要锁定特定人群的特定问题。

就像颠覆性创新之父,克里斯坦森说的,顾客雇用你,只有一个理由,就是为了完成特定的任务。换句话说,只要直面这群人,找到他们想要完成的任务,你就具备竞争力。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全国各地陆续结束落叶季。而跟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很多地方都推出了落叶缓扫计划。也就是,叶子落了,先不着急清扫。而是在不影响市民生活的前提下,让叶子静静地留在地上。不为别的,图的就是个好看,还有很多人专门去落叶地点打卡拍照。

当然,大家真正在意的,落叶还在其次,主要是这个给急躁的生活踩刹车的感觉。

今天,正好借着这个话题,我们也来说说,有哪些方法,能让你感觉生活变得更缓慢,更充实?

我们主要说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写间歇日志。类似于随笔,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随时拿小本本记下来。这个方法来自牛津大学的教育神经科学博士,勒坎夫。

具体记什么?一是洞见,比如你感到好奇的时刻,大脑里随机出现的新想法,或者一闪而过的创意。二是关联,也就是,跟他人产生互动的时候,产生的新想法。三是情绪,不管它是由什么引发的,开会、读书还是听播客,通通记下来。四是能量,记录那些,感觉到自己的能量变化的时刻,并且记下是什么让你耗能,又是什么让你充电。

这种记录的好处就是,用一种成本很低的方法,帮你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东西。一来,你不用等到晚上再写日记总结一天,而是随时随地记录,这样,你更容易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也更不容易忘记重要的经历。

换句话说,

你可以用“随手记”这个微小的举动,做自己的观察者。你会感觉到,生活变得更慢,更充实。

第二个方法是,建造一座自己的私人图书馆。注意,这里说的私人图书馆,不需要专门的房间,只要一个书架就够。

具体的做法,咱们可以细分为这么四步。

第一步,盘点存货。整理自己拥有的所有书籍,并且给它们分个类。这一步,可以让你对自己的阅读领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寻找经典。你要确定一个自己的“经典书架”,不一定是别人眼中的著作,但一定要是你自己爱看,并且会重复看的好书,它们需要单独拿出来放个区域。

第三步,增加存书。从你现有的书出发,扩充你的图书馆内容,比如找找某本你爱读的书引用过的经典,或者你感兴趣的领域的新书。通过这一步,你可以构造一个有相关性的书籍网络系统。

第四步,整理上架。不管使用什么方法,你要给自己的图书馆系统设计一个独家呈现方案。美国作家艾米丽·坦普尔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了作家们是怎么给自己的个人图书馆排序的,我转述其中一些,给你做个参考。

比如,《激流四勇士》的原作者詹姆斯·迪基有2万本藏书,他严格按照字典上那种字母顺序,用作家名来给书籍排列。而苏珊·桑塔格,完全相反,是坚决不肯按字母排序,她会按照书籍内容的年代和语言来排序。另一名女作家艾丽卡·琼和她类似,是按照“作者、主题和时期”的规则来整理藏书。

当然,最重要的,不是这些方法本身,而是这个跟书打交道的过程。整理图书,本身也是在整理自己的学习与成长。通过整理,你也能感觉到时间过得更充实。你看,这就是

哲学家福柯所说的“自我技术”,我们可以自己对自己施加影响,用微小的行动改变自我,从而塑造新的生命经验。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从蓝领工作呈现的趋势中,我们能读出一个关于竞争力的真相。这就是,竞争力不仅来自整个行业的大网络,更来自你身边的小网络。只要能锁定具体的人,解决具体的问题,你就具备竞争力。

第二,怎么让生活变得更慢?我们说了两个方法。一是做间歇笔记。二是建立私人图书馆。它们的本质,都是通过对自己施加影响,从而创造新的生命体验。

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