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255|基辛格1923-2023金句集,请收好

精挑细淘,得到头条。我是李南南。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著名外交家基辛格去世。第二个是,全国多地医疗机构,发布冬季过敏提醒。

先来看今天的第一条。就在昨天,著名的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这是本周继查理·芒格之后,又一段跨越一个世纪的人生正式落幕。消息发布当天,中国驻美大使谢峰,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这对我们的国家和世界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历史将铭记这位百岁老人为中美关系作出的贡献,作为一位最被珍视的老朋友,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基辛格是一位极其喜欢思考的人。喜欢到什么程度?他在哈佛的毕业论文,破了有史以来的长度纪录。以至于后来哈佛不得已推出了一项规则,规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不能超过基辛格论文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个规则,也被称为基辛格规则。

你看,论文就能达到这个程度,何况之后还有那么多著作。因此,要想三言两语说完基辛格的重要思想,这不太现实。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品品老人家过去几十年里留下的金句。这是了解基辛格最快的方法。

基辛格一辈子说过很多流传极广的金句。

比如,美国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利益。当然,你肯定也发现了,这话说的不仅是美国,也适用于很多其他的关系博弈。

再比如,基辛格还说过一个非常微妙的比喻。他说,一个伟大的国家,就像一位野心勃勃的女主人,无法邀请失败者参加她的宴会。这说的是,国家之间的外交,其实是建立在势力均衡的基础之上的。假如一方太弱,就要想办法找到入场资格。

类似的金句,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挑选其中的两句,特别能代表基辛格思想的话,来仔细说说。

第一句,是基辛格在《白宫岁月》这本书里提到的,原话是,

假如说历史有任何教育意义的话,那么其教育意义就在于,没有平衡,就没有和平,没有节制,就没有公正。

注意,这句话里有三个关键词。历史、平衡、节制。这三个词其实特别能反映基辛格的外交智慧。

首先,历史,这一直是基辛格最关注的学科。他曾经说过,

历史只有在回顾时才有意义,而且永远不会有最后定

你大概可以这么理解,我们总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你就可以去历史中找答案。就像那句话说的,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韵。回顾历史,关键就是要找到这个押韵的规律。

比如,基辛格的博士论文,题目叫《重建的世界》。写初稿的时候,正好是20世纪50年代。注意,这可是美苏冷战的时候。按理说,你一个政治学博士,不得写点时政热点吗?但是,基辛格偏不。他偏要研究历史。这篇《重建的世界》,主要说的是,19世纪的两位外交家,一位是奥地利的外交大臣梅特涅,另一位是同时期的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讲的是他们两个人的事。具体的故事咱们就不展开了。总之,按照基辛格的观点,回顾这段历史,自己就能找到外交的真相,找到确保世界和平的终极法则。

那么,这个终极法则是什么呢?这就要说到后两个关键词,

节制与平衡。

它恰好代表

基辛格所说的两个确保世界和平的终极法则。一个叫势力均衡,另一个叫合法性。

什么意思?先说势力均衡。说的是,国家之间要想和平相处,一来,得彼此都忍受一点不安全感。基辛格在《重建的世界》里提到,19世纪的英国,明明有那么强大的海军,为什么没被欧洲人视为眼中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它没有把陆军的规模做得很大。说白了,大家始终得保持一个能彼此制约的状态。一个人的安全感,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另一个人的不安全感的基础上的。

二来,万一有人想打破这个平衡,想掌握碾压式的武力优势,那么别的国家就得联合起来去想办法。就好比当年拿破仑,他想的是,为法国打下一条自然疆界,也就是,把国土一路推进到有高山大川这类自然屏障的地方。这就是为了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但问题是,你觉得安全了,其他国家不踏实啊。结果,欧洲其他国家对法国发起了合围。

就像经济学里常说的,

凡有收益,必有

代价

按照基辛格的观点,只要一个国家还处在国际社会里,还想和其他国家打交道,那么它就不能指望排除所有的外部威胁。

那么,在这个总体的势力均衡状态下,万一国家之间出现小摩擦,意见不同呢?这就要说到基辛格认为的另一个,维持世界和平的关键因素,合法性。注意,是合法,不是合理,也不是正义。

你可以把合法性,想象成一张合同。只要我们之间达成约定,那好,我们就遵守约定。一切以白纸黑字为准。假如谈正义,那么大家的立场不同,看法也会不同。

基辛格认为,一项外交原则,最重要的是可操作。

只有基于规则的约束,谈公正才有意义。

你看,这是不是很有实干家的意味?

好,刚才说的是基辛格的第一个金句。

没有平衡,就没有和平;没有节制,就没有公正。

咱们再看第二个金句。说的是,

外交的艺术不在于比对方更精明,而是让对方相信彼此有共同利益。

这句话出自基辛格写的《大外交》。

这句话就有点像查理·芒格说的,说服别人的永远不是道理,而是利益。

而且基辛格所说的利益,还有一个关键前提,就是必须回到关系的角度来思考。

什么意思?比如,基辛格早年主导过一场谈判。大概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当时的罗得西亚,也就是现在的津巴布韦,出了个人,叫伊恩·史密斯,在当地建立了一个白人少数政权,也就是,少数白人领导多数黑人。具体过程咱们就不深究了。总之,好多人想劝史密斯别这么干,但谁来都不好使,包括当时的英国首相威尔逊在内,都谈崩了。

直到基辛格出面。他不是一上来就找史密斯谈判。而是琢磨,史密斯的后台是谁,发现史密斯特别仰仗当年的南非。那好,就去找南非。基辛格发现,当时的南非特别想在国际社会上获得一点支持。好,基辛格就牵头组织,把这个支持给到。

具体的过程很复杂,咱们就不展开说了。关键是记住这个方法。我怎么才能说服你?我得能给你切实的利益。假如给不了怎么办?我就找到能给你利益的人,然后给他利益,再让他来说服你。总之,这么一路推演,我总能找到一个我和你之间的利益链条。然后撬动这个链条,进而打动你。

你看,这个逻辑不仅在外交中适用,在很多场合都能派上用场。就像基辛格说的,

交的艺术不在于比对方更精明,而是让对方相信彼此有共同利益。

好,关于基辛格的观点,咱们先说到这。最后,引用基辛格的一句话,这话特别符合每一个做事的人的心境。他说,

每一次成功,只是为你购买了一张通往更棘手难题的门票。

我的理解是,

现实世界是一张机会网络,同时,它也是一张问题网络。现在的每一个答案都是台阶,踩上它,你才能够得着那个更高级、更关键、更有价值的问题。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最近,全国各地都已经入冬。很多医疗健康机构,都发布了冬季过敏提醒。比如,冬季勤换洗衣物,避免户尘螨过敏。再比如,少吃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物过敏,等等。

今天,借着这个话题,我们也来说几个,关于过敏的新解决方案。因为过敏是个大范畴,研究很多。因此今天,我们主要聚焦其中最常见的一类,这就是,食物过敏。

第一个方法,是用皮肤贴片缓解食物过敏。原理是,把适量的过敏原贴在皮肤上,让人产生耐受性。

为什么不直接吃过敏食物?主要是因为剂量不好控制。据说在2012年,加拿大的一位花生过敏者,跟恋人接吻之后,居然去世了。就是因为对方之前吃过花生酱。你看,对于重度食物过敏的人来说,稍微多吃一点不该吃的都很危险。

怎么控制这个过敏原的摄入量?可以把过敏原放在皮肤贴片上。2016年,法国的一个制药公司,叫DBV,已经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研究,他们做了一个实验。让0到4岁的花生过敏儿童,使用含有花生的皮肤贴片。持续一年之后,这些孩子已经能够吃3到4颗花生。在这之前,他们可是1颗都不能吃的。

同时,研究人员也提醒,0到4岁,这是解决过敏问题的黄金时间。因为这时儿童的免疫系统还在发育阶段,具备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第二个方法,今年11月初刚刚公布。在美国过敏、哮喘病和免疫学会的年度会议上,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成果。说的是,往牙膏中添加少量的过敏原,可以使过敏者逐步产生耐受性。

但是,这个方法跟皮肤贴片法,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这就是,慢。这个牙膏缓解法,要求患者持续一年,用带有过敏原,比如花生,用含有花生的牙膏刷牙,并且还得逐步提高牙膏中的过敏原剂量。但好在,跟贴片疗法比,牙膏疗法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多余动作。毕竟,人本来就要刷牙。现在只是换个牙膏,应该比专门用贴片要更容易让人习惯。

第三个研究,是2023年3月发表的,来自日本环境与儿童健康研究社团。研究人员调研了10万名新生儿的数据。结果发现,在3岁之前,让孩子适当接触猫狗宠物,可以降低过敏发生的概率。而且研究人员还专门做了细分,多和狗玩耍,可以降低鸡蛋、牛奶和坚果过敏的发病风险;多和猫玩耍,能降低鸡蛋、小麦和大豆过敏的发病风险。至于其他宠物,研究人员还没有发现类似的效果。同时,研究人员还有一个特别提醒,仓鼠尽量少接触,孩子假如接触仓鼠,会增加坚果过敏的发病风险。

至于原因,研究人员认为,很可能是因为一部分宠物身上,本身带有适量的过敏原。孩子跟它们接触时,可能会产生耐受性。但有些动物身上的过敏原过多,还没等孩子适应,就已经激发了过敏反应。

好,这是三个关于缓解食物过敏的新研究。最后,还有一个小彩蛋。2012年,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

多晒太阳,能明显降低孩子患食物过敏的概率。

没错,只需要多晒太阳,这大概是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假如你身边有朋友遇到相关的困扰,别忘了把这些告诉他。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说了两个话题。

第一,基辛格的金句盘点。假如只记住其中一句话,我觉得可能是这句,

你的每一次成功,都是为你购买了一张通往更棘手问题的门票。

这句话也许非常符合做事的人的心境。

第二,关于食物过敏的新研究。其中缓解过敏最简单的方法是,带孩子多晒太阳。

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这两个话题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下周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