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启发俱乐部

咖啡如何征服世界?

今天的内容来自日更课程《顾衡讲好书》。

熟悉的同学都知道,顾衡老师的头像是一只狐狸。狐狸的特点就是到处打洞,知道很多的事情。就像顾衡老师讲书,他不会粗暴地给干货、给结论,而是各种典故信手拈来,给你编织出一张知识量惊人的网络。

今天分享给你的这一讲,顾衡老师讲的是咖啡的故事。一杯小小咖啡,能穿起一部什么样历史?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听听顾衡老师是怎么说的。

你好,我是顾衡,上周讲了一本拜占庭的书,知识量挺大的,同学们辛苦了。本周介绍的这本书比较轻松,是英国作家汤姆·斯丹迪奇的《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

其实,原书名就是《六个瓶子里的历史》,跟上帝没啥关系,讲的是六种饮料的历史,分别是啤酒、葡萄酒、烈酒、咖啡、茶和可乐。

自从有了搜索引擎之后,这种书特别多,比如《鳕鱼往事》《煤的故事》等等。这种给历史打tag的写法,叫新文化史学。当然,tag不一定是一个,两个也行,比如雅克·安德烈写的《古罗马的医生》,这本书我强烈推荐,写得非常好。

以前咱们读的历史书,总是指向一个大问题,然后试图给出答案。这个新文化史学,你就当有个人用某个关键词进行了大量搜索,然后抟出来这么一本书。

这种历史书往往有三个好处,一是读起来特别有趣,二是在大的历史之外,可以增加我们了解历史的维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这种历史书,总是可以让我们知道很多奇奇怪怪的知识。

话不多说。这六种饮料,今天咱们先从咖啡说起。

按产值来算的话,咖啡是今天第四大农产品,全球有1.25亿人以各种形式靠咖啡为生。

咖啡这种植物,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人发现,羊很喜欢吃这种植物,吃了精神焕发四处蹦跶,就试着自己也尝尝。

一开始也是连叶子带果子一起嚼,后来觉得和羊一样也有点说不过去,要精细些,就把果肉晾干做成果脯,用开水煮着喝。也就是说,刚开始的时候,果肉里包着的咖啡豆,埃塞俄比亚人反而是扔掉的。

最开始像今天一样喝咖啡的,是阿拉伯人。公元6世纪,埃塞俄比亚人入侵也门,把咖啡树带到了那里。后来,穆斯林里的苏菲派信徒喜欢晚上祈祷。他们发现,把咖啡豆研碎、煮泡,当饮料喝,晚上不容易犯困。因为闻起来很香,咖啡在阿拉伯世界很快就普及开来,其普及程度,类似于咱们中国人的茶。

当时欧洲人是喝酒的,越喝越迷糊。阿拉伯人却很奇怪,他们不喝酒,天天坐在毯子上,喝一种黑乎乎的玩艺儿,越喝越精神。这就难免会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邪门的成分啊?所以拜占庭就禁止喝咖啡。帝国规定,第一次喝咖啡被逮到,重罚,第二次被逮到,就要被缝在一个皮袋子里,扔进博斯普鲁斯海峡。

没想到咖啡一被禁,传播力度就上来了,价格也上来了。威尼斯、热那亚,这些与拜占庭做生意的商人,对咖啡就很来劲,拜占庭国内偷偷喝的也不少。

奥斯曼人征服拜占庭和也门之后,发现咖啡这个东西可以卖很高的价格,就赶紧把它垄断了下来。当时奥斯曼人都是要把咖啡豆烘熟了才卖,以免别人把种子偷了去。

当时,咖啡豆主要是从也门的摩卡港发货,摩卡咖啡因此得名。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摩卡港失去了作用,但是摩卡咖啡的名字却一直流传至今。

当然,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1600年,一个阿拉伯人把七颗咖啡豆贴在肚皮上,偷偷带到印度南部并种植成功。到了1616年,荷兰水手干脆从也门偷走了一整棵咖啡树,在斯里兰卡和印尼大肆种植。100多年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垄断了整个咖啡市场。这么一来,欧洲人喝上咖啡就得等到17世纪,之前喝的不是葡萄酒就是啤酒。

咖啡在欧洲的兴起,说起来与启蒙运动有关。启蒙运动嘛,崇尚理性,你天天喝酒,醉醺醺的,还咋理性啊?

所以那会儿,文人、科学家、商人和律师,都一股脑地喝咖啡。一杯咖啡在手,这就是新派,是精英人士的标志,相当于是在说:“听众朋友们,观众朋友们,我是个脑力劳动者,我在思考呀!”是这么个意思。

当然,任何创新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有守旧保守派人士跳出来阻拦。当时法国就有医生说:“咖啡会耗尽脑脊髓液,损伤脑回路,最终的结果是使人精力枯竭、瘫痪,并失去性功能。”一直到1696年,法国仍然有医生认为咖啡有毒,他们不许病人喝咖啡,只肯拿咖啡给病人灌肠。

在这么个气氛中,法国咖啡馆出现得就比较晚,一直到1671年才开了第一家。

因为一开始都是知识分子喝咖啡,所以法国的咖啡馆有一个特点,它很像今天的clubhouse,是分主题的。文学圈、哲学圈、媒体人、艺术家……各有各的咖啡馆。伏尔泰和狄德罗这些启蒙运动的大腕,就喜欢去摄政咖啡馆。后来的马奈和印象派小团伙,就聚在盖尔波瓦咖啡馆。

当时,作为一个文人,如果你不去咖啡馆混圈子,那就完全没有出头的机会。所以巴尔扎克才会不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凡·高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咖啡馆举办一场个展。为此,他在铃鼓咖啡屋的女老板塞加托女士身上用了不少心思,给她画了肖像,据说还跟她有一段风流史。好容易把人家哄好了,开画展的前一天晚上,凡·高忘了自己吃软饭的身份,当众大声呵斥了塞加托几句,第二天,用手推车灰溜溜地把画又拉回去了,这画展就没开成。

法国咖啡馆从一开始就是允许女性进入的。这么着,里头什么人都有,有良家妇女和闺密约见面的,有女巫师用咖啡渣占卜的,甚至还有妓女,热闹得很。狄德罗的媳妇怕老公把持不住,每天出门只给他9个硬币,让他除了喝咖啡啥也干不了。

到了1750年,巴黎已经有了600多家咖啡馆,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呼啦,从咖啡馆里就能冲好几千号人出来。1789年,在富瓦咖啡馆,有个哥们儿大喊一声,咱们去攻占巴士底狱啊!法国大革命,这就算开张了。虽然最终攻下巴士底狱的是一群酒鬼,但是最先起哄架秧子的,是喝咖啡的。

法国的咖啡馆开得比较晚,那谁开得早呢?1650年,英国的第一家咖啡馆就在牛津开张了。

至于伦敦的第一家咖啡馆,是在两年后,1652年开张,老板是一个亚美尼亚人。开张以后老板就到处发传单,说咖啡可以治疗眼睑发炎、头痛咳嗽、水肿痛风坏血病,还能预防孕妇流产,反正包治百病吧,生意火爆得不得了。

伦敦酒馆的老板们就写联名信投诉,说他是个外国人,有啥资格开店抢我们酒馆生意?政府就把那个亚美尼亚人赶走了。但是其他英国人看到了商机,短短十年后,伦敦就有了83家咖啡馆。

跟法国不一样,当时英国咖啡馆是不许女人进的,生意人比较多。咖啡馆不仅提供各种报纸,还会把期货行情、股票价格、最新贸易要闻,等等,都贴在墙上。

法国那边天天理性呀,启蒙呀,英国人却忙着在咖啡馆里做生意。拿破仑说英国是小店主的国家,这话是一点儿都不假。

但是小店主们在咖啡馆里却做出了大生意。比如有七八十个卖保险的,天天都去一家叫劳埃德的咖啡馆。1771年,他们说干脆咱们合伙吧,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劳合社。伦敦证券交易所,也是150个天天去同一家咖啡馆的证券交易商合伙成立的。

后来英国打败拿破仑,表面看是威灵顿公爵的功劳,但其实,恰恰是在咖啡馆里聚集起来的商人,极大地提高了英国的金融实力。

今天,女性喝咖啡的劲头一点都不差,但是当年因为咖啡馆不许女人进,英国女人对咖啡意见可大呢。她们联名写了个《妇女反咖啡请愿书》,说:“近年来,男人们都不再穿大马裤了,拿一点东西就上气不接下气的,除了僵硬的关节和竖起的耳朵,全身其他部位都耷拉下来了……再这么下去,人类都要绝种了!”男人们还一本正经地给回了封公开信,说纯属胡扯,绝无此事。

前面说的是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那么到了现在,喝咖啡就必须说到美国人了。今天,有一半咖啡是巴西人种的,有一半咖啡是美国人喝掉的。咖啡在美国的普及,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以后有机会咱们说说。

但是,美国人喝咖啡多是多,品味却一直不高。他们一开始都是煮咖啡粉喝,这么着,怎么去掉咖啡渣就是个大问题。当时,美食家们写的菜谱是这么建议的:“满满两大勺咖啡粉,一品脱热水,然后加入蛋白、蛋黄和蛋壳,一起煮10分钟。(如果没有鸡蛋的话,可以用鳕鱼代替。)”你说说,这能好喝吗?

二战后,以麦斯威尔和雀巢为代表的大工业生产起来了。美国人就改喝速溶咖啡,或者浸泡式咖啡了。浸泡式咖啡,就是跟袋泡茶一样,区别只是茶包改成了咖啡粉包。

美国人的性格比较糙,一直把方便放在第一位,不太在乎口味,大公司又要追求利润,那么市面上买到的咖啡,喝着跟刷锅水也差不多,快餐店里都把咖啡当免费饮料,管够。

但是咖啡从一开始登场亮相,就是个身份的象征、阶层的标定,现在堕落成快餐店里的免费饮料,谁还肯喝呢?

这个局面一直到星巴克的出现才被扭转。星巴克说穿了就是以意大利的浓缩咖啡打底,然后按照美国人的口味加入各种东西,再起些虚头巴脑的传统名字,什么玛奇朵啦,星倍醇啦,馥芮白啦,连杯子大中小的说法也要凹个欧洲贵族范。

以星巴克为代表的精品咖啡卷土重来之后,顺带又把手冲咖啡给复活了。

其实到了今天,单就好不好喝而言,家里打的胶囊咖啡,跟星巴克啊手冲啊有什么差别,我不信每个人都能喝出来。去咖啡馆花更多的钱,或者喝更麻烦的手冲,很多时候心思还是在一杯咖啡的外面。

在所有饮料中,咖啡是最需要观众的。以前的咖啡馆是社交场所,但是今天,人们来到咖啡馆,只是把彼此当白噪音。一个人在家喝三块钱一颗的胶囊咖啡,越喝越孤独。去咖啡馆花35块钱,却可以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彼此的孤独。就为了这个,人们愿意为一杯咖啡付出10倍的溢价,人类是多么喜爱和渴望社交的一个物种啊!

好,咖啡就介绍完了。我是顾衡,感谢你的收听。咱们下期见!

内容听完了,我是罗胖。

这一季的课程,顾衡老师承诺每周带你读一本书,总共陪你读完50本。

如果你想结识顾衡老师这样一位有趣又渊博的朋友,推荐你现在就在得到App首页搜索“好书”两个字,加入《顾衡讲好书》栏目,跟上同学们学习的脚步。

罗胖精选,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