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启发俱乐部

职场转型,如何从敢想到敢做?

今天的内容来自得到听书。最近,你可能正在准备求职、晋升,毕竟“金三银四”嘛。为了帮你更好的完成这个目标,得到听书解读了一系列职场领域的好书。

我今天要给你推荐的这本听书,叫《职业重塑》。这本书讲的主题,你可能非常关心,就是如何实现一次成功的“职业转型”。职业转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转型的最佳时机是什么?转向什么领域才靠谱?转型后如何快速在新领域扎稳脚跟?今天的这些问题,如果能提前想清楚,对你的职业转型,一定大有帮助。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本《职业重塑》。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职业重塑》,副标题是:四步完成生涯转型。

如今,身处在一个易变、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职业转型”可能是每个职场人都逃不掉的话题。2022年上半年,猎聘发布了《2022Q1中高端人才就业趋势大数据报告》,报告中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55.87%的职场人有跳槽计划,其中66%的人选择跨行业跳槽。你看,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沿着一个方向一直走下去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全球疫情影响下的这几年,我想很多职场人都经历过主动求变或被动转行的时刻。后疫情时代,如何顺利转型,似乎成了现代职场人的必修课。

但是这门课实在是太难了,大学不教,企业不讲,相关的书籍也很少,这就导致很多人苦于没有行动的方向和抓手,只能自己在幽暗的隧道里到处碰壁,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就像被“卡”住了一样。作者廖舒祺和很多人一样,经历过多次的职业转型,从世界500强公司的HR,转型成生涯规划师,后来又做了一名自由职业培训师,如今还有了自己的个人品牌和小团队,去推动更多的人完成转型。今天这本《职业重塑》就是作者廖舒祺根据自己的个人经历以及辅导过的几百个转型案例梳理而成的。在梳理的过程中,作者对转型的每个阶段进行了分解、分析,最终提炼出了一套通用的转型“EPIC”模型。

“EPIC”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Explore(探索)、Position(定位)、Integrate(融合)、Certain(升级)。这是一个从起心动念到下定决心,再到转型初期的适应新角色、新环境,最后到在新领域中做出成绩,不断升级的过程。你可以通过这个模型看到自己转型的进度,知道自己处在哪个阶段,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以及什么才是这个阶段最佳的应对策略,进而打开思路、找准出路、少走弯路。

接下来,我将分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帮助你在这个变化和不确定的时代找到自己的节奏,顺利地实现职业转型。第一部分,我们聚焦在“转型前”的准备工作,重点讲讲“探索”和“定位”这两个步骤,来看看怎么从敢想到敢做,从敢做到做对。第二部分,我们将视角转到“转型后”的发展工作,重点说说“融合”和“升级”这两步,来看看怎么从做对到做稳,从做稳到做强。

好,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阶段,探索阶段,怎么从敢想到敢做?

很多人的职业转型都是从一个小小的“念头”开始的。行业不景气,同事、老板不给力,职业轨迹一眼就能望到头等等,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人们就会冒出一个念头,想着要不换个环境改变一下现状。转型的念头像一颗种子在心底萌发,只不过这种子极其脆弱,人们有很多纠结、迷茫和自我怀疑的时刻,怕家人、朋友的反对和不理解,怕转型失败后被打回原形,因此很多人踏出去转型的半只脚,犹豫半天又缩了回来,人们不知道要不要转型,同时也不知道要转向哪里。

不知道要不要转型,这其实是一个关于转型动机的问题。作者借鉴了《转行》这本书中伊瓦拉教授提出的“职业选择金字塔”模型,帮助我们梳理了转型动力的来源。咱们简单说说。

职业选择金字塔一共有三层。第一层,是最常见的转型思路,人们会因为行业、岗位、头衔、收入等外在条件的吸引而决定转型。不过,基于这些标准去转型,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可能会掉进坑里,因为有时候表面光鲜的工作,一旦上手去做,很可能会发现和自己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你的转型动机停留在这一层,作者建议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谨慎做选择。

第二层相比第一层要更加深入一些,它指的是根据我们的能力、偏好以及工作所带来的价值来做选择。比如,人们会思考我擅长做什么?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等等,这些要素相比第一层提到的那些外在条件相对可控,一般不会因为换一份工作或岗位而发生变化。作者认为,职业动力在金字塔第二层的人可以尝试转型。

第三层,这个层面对一个人的决策影响是最大的,人们思考的是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在一个岗位干很多年,也许只是无意识地在做“别人认为应该成为的样子”,而没有认真地思考“自己真正可能成为的自我”。所以,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真正看中,并且有热情投入的事情,或许这就是最佳的转型时机了。

通过梳理转型动机,我们能够发现,什么是转型?其实,真正的转型本质上是一个人自我身份转变和认同的过程,是我们探索自己,完成自我身份重新塑造和解释的过程。当然,在转型初期完成这样的转变绝非易事,这需要时间,我们不妨先试着弄清楚转型意味着什么,然后凭借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进一步去指导我们新的职业发展,最终让我们重新认识到真实的自我,实现深层次的转型。

解决了不知道要不要转型的困惑,很多人可能还有的另一大困惑,就是不知道要转向哪里。在一个领域工作多年,很多人往往习惯了专注于眼前这摊事上,对于其他职业方向并不是很关注,当突然有一天想要去探索人生更多可能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很迷茫,不知道有什么是可以考虑或选择的。没错,在转型前的探索阶段开拓视野非常重要,主动给自己创造更多选项,才能增加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这里介绍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叫做“生涯四看”,向上看、向内看、左右看和向外看。

向上看,看你在企业里可能的职业发展路径。比如,你现在是一个人力专员,你的职业发展路径就是人力主管、人力经理、人力总监等等,这是大部分职场人自然会联想到的一条路径;然后是向内看,看看在原有领域往深了走,成为专家型的人才有哪些细分方向。例如,同样是做人力,你可以在劳动争议处理、招聘专家、培训专家等众多的细分方向进行深耕,这条路径很考验人们对这件事情本身的热爱程度;接着是左右看,它指的是不同岗位上的变化和尝试,例如,以前是做销售的,现在可能还想尝试公司运营、市场公关等岗位,这条路径有一定的风险,做得好的话也许可以成为跨界的创新者,但是也可能错过在一份工作上持续的积累和精进的机会;最后是向外看,说的是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现有的职业,而把一部分精力转移到家庭或者自身的兴趣发展上,类似我们常说的“斜杠青年”。这条路径的好处就是除了本职工作外,还可以获得额外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但是要平衡好主业副业是有一定难度的。

经过这样一番梳理和盘点,我想你心中可能已经有一些职业选择的方向了。不过,在探索阶段打开可能性固然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要做出靠谱的选择,也就是去看看选择的可行性。

怎么确认自己选择的这些方向靠不靠谱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对标人物法”。找对标人物这个方法来自管理界的“对标管理”,它的内在逻辑是,你面对的问题,一定有其他人解决过。在职业转型这件事情上,你不需要自己闷头苦想,而是要行动起来去找一个引路人。通过对目标人物的经历、优势进行拆解,对标到自己身上,从而帮助自己看清未来将要走的路和即将面对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心态。

作者提醒我们,对标人物不一定是行业里的大牛,但最好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翔实性,它说的是,你选择的人物要有足够多的资料让人去了解,比如有出版的书籍,有演讲的视频,有公众号、视频号等等。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你了解这个人每年都干了什么,曾面临过哪些重大事件,以及是如何解决的。第二个原则是相似性,对标人物最好是和你相似的人,有相似的个性、价值观或优缺点,因为越相似的人越有可比性,更容易起到激励作用。第三个原则是借鉴性,也就是我们要借鉴对标人物的职业经历、关键转折点和通过努力获得的资源或能力,而不是去对标外部环境、机遇等客观因素。

当然,如果你有机会接触到对标人物,还可以进行职业访谈,从对方身上直接获取关于这个行业内的信息,比如准入条件、职业升迁路线、业内人士的生活情况、薪资情况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等。

好,探索阶段就先告一段落,接下来咱们说说怎么从敢做到做对,也就是怎么弄清楚自己的定位。著名的职业咨询顾问迪克·博尔斯说过:“大多数的求职者找不到梦想中的工作,原因不是他们缺乏工作信息,而是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所以,定位阶段的任务,就是要求我们回归内心,去思考和探索自己的“内在支点”和“外在卖点”,找到最佳发力区。

内在支点指的是什么呢?作者认为它包括两个方面,“我想做的”和“我能做的”。什么是一个人想做的?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看这件事是不是符合我们的职业价值观,它是不是有价值的、值得做的,这是一个人在做选择时的内心标尺。很多人会认为是金钱或者地位决定了职业幸福和满意度,但是作者在众多转型案例中发现,一个人真正的职业幸福感和满意度取决于这个人价值观的满足程度,很多人遇到职业倦怠和瓶颈,就是因为真实的渴望和想法满足不了,一腔热血无处安放。

有的人可以清楚地说出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有什么,比如,注重工作的挑战性,注重工作中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等等。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很难清晰地说出自己在职业中到底看重什么。怎么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方法不少,像是从有成就感的事件中去提取、在工作中去摸索等等。今天咱们说一个不太一样的方法,就是我们可以从低谷或者创伤性事件中寻找我们看重的价值观。如果说幸福感来自底层价值观被满足,那痛苦就来自看重的价值观被压抑或被剥夺。

比如,作者之前在公司配合团队做了不少项目,过程很辛苦,但是突然有一天,项目被临时叫停了,作者对此又无能为力,这次经历的痛苦成为她转换职业方向的导火索。事后作者反思,这是因为她看重的“自由”的价值被剥夺了。你可以像作者一样回忆几件低谷事件,这个事件不一定是工作中的,从小到大的挫折经历都是宝贵的线索,回忆几件事后,你就会发现这些事情都是有规律的,那些反复被提到的词就是你内心看重的价值,例如,人际和谐、开拓创造、成长发展等等。

不过,价值观的探索和确认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它是一个持续探索、反复确认的过程。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探索和确认价值观,作者还叮嘱我们可以定期记录和复盘自己的成长过程,然后进行动态的调整。

说完了“我想做什么”咱们再来看看内在支点的另一面,我能做什么?说白了就是,你的优势是什么。提到优势,有的人能说出一大堆,比如,学习能力强、善于人际沟通、有创新意识等等。不过,在梳理优势之前,我们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优势。

在作者看来,一个人做的事情要形成优势需要满足三个核心要素:绩效、能量和使用频率。绩效,说的是一个人的优势不是凭感觉确定的,而是要看是否有持续稳定的正向表现。比如,一名培训师讲课总能让人觉得易学、有趣,并且得到了众多学员的好评,这就是优势;然后是能量,就是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是不是很享受,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人擅长做一件事,但却未必享受它。比如,一个销售人员虽然业绩不错,但他并不热爱做销售的事情,那他就很难把销售作为他的核心优势;最后是使用频率,优势之所以成为优势,要看是否会经常运用这些能力。例如,一个人虽然喜欢演讲,但他只偶尔上讲台,由于没有经常实践,那演讲只能算是一种潜能,不能称为优势。所以,你看优势是什么?优势是当你在一件事上有着稳定的正向的表现,同时还感觉很好,并且有机会不断重复和实践,这样的能力才能称之为优势。

咱们再来说说外在卖点。职业不是一场自嗨,在职业方向的选择上,除了要符合我们内在价值观和优势外,还要去思考什么样的用户、什么样的职业岗位环境能让自己的特质和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如何才能更好地思考你的卖点呢?作者分享了一个填空题,你可以试着写出自己的答案:我能为什么样的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带来什么样的贡献、影响或价值。举个例子,作者非常看重“影响、分享、连接”这些价值,并且她很擅长表达、发现人们的痛点。那她的外在卖点是什么呢?作者自己分析,从个人角度来看,她能为面临职业发展困惑的职场人,提供职业咨询的服务,助力他们的成长。从企业角度来看,她能为想要激活人才内驱力,帮助人才快速成长的企业,提供课程及教练的服务,助力企业实现个体和企业共同发展。同样,你可以试着完成这样一句话来思考自己的“卖点”。

此外,思考自身卖点还需要结合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把自己的能力优势搭在时代发展趋势这条“线”上。就像作者一样,找到内在支点和外在卖点后,她将自己定位为“职场软技能类”的培训师。这是因为她发现,很多企业在治理结构上越来越扁平,传统激励开始失效,这从另一个侧面就释放出咨询、赋能课程的需求空间。所以,如何在趋势中找准定位,除了做上面的填空题以外,你还可以问问自己:“这个行业和领域的客户人群正在发生什么变化,我该如何提前准备?”

好,前面咱们说了职业转型前的准备工作,了解了怎么梳理自己的转型动机,明确转型的方向,也通过探寻自己的优势和卖点找到了合适的定位。接下来,咱们来谈谈步入新领域后你可能会遇到的困境,以及有什么好用的应对方法。

经历了探索、定位阶段后,即将迎来的是第三个阶段,融合阶段,它说的是怎么从做对到做稳。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说找到了方向、进入新领域,一切就会朝着你期待的方向前进。特别是进入了转型的融合阶段,这是一个破旧立新的阶段,很多人在这个阶段会产生自我怀疑,甚至放弃。怎样快速适应“新土壤”,在新的领域里站稳脚跟,是这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融合阶段说的融合,其实指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圈子的融合,另一个是能力的融合。咱们先说第一种融合,圈子的融合。职业转型,说白了就是从一个圈子跳进另一个圈子的过程。人人都想挤进更优秀的圈子,为自己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但这有个前提,就是你也要给圈子提供资源和价值。如果一个人无法给所处的圈子带来任何益处,那这个人只能处于圈子的边缘地带。

在职场中你会发现有一种人运气特好,每当想转型的时候,总有贵人出手相助,在进入新领域后,也总是能快速融入,站稳脚跟。为什么呢?作者发现,这些人都有一种“价值交付”的思维习惯,会积极分享、主动反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的本质就是进行价值交换,在一次次交换的过程中,双方逐渐积累起信任和认可,进而推动工作的进展。怎么培养“价值交付”的思维习惯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向发力,“向上交付“横向交付”“向下交付”。

例如,企业组织培训,有的人听完就完了,可有的人就会去思考自己能交付出哪些“价值”。你可以“向上交付”,从制课人的角度去记录一份体验报告,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具体建议写出来。因为作为讲课老师,除了希望大家一片叫好以外,他们肯定也希望听到学员的反馈建议,如果你有向上交付的意识,也许你就有机会结识一位优秀的导师。另外,你还可以“横向交付”,和一起听课的同事进行深入交流,给他们也做一个详细的个人反馈和资源分享,彼此碰撞,互相成长。最后,你还可以尝试“向下交付”,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听到的有启发性的故事,讲给没有来上过课的人听,把自己作为他们的眼睛和耳朵,传递知识和见识。

在职场中,任何一项工作你都可以动用“价值交付”的思维,不要把自己“边缘化”,认为自己除了做一些“边角料”的工作,没有任何价值感,要从任务驱动变成价值驱动,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变成更容易识别和使用的成果,从而方便领导、跨部门合作的同事向他们的下一个环节交付,从而让彼此的个人价值融合形成更大的价值网络。

除了要融入新的圈子,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突破旧边界,更快把原来积累的技能迁移到新领域中站稳脚跟。怎么做到呢?这需要用到“增量思维”。举个例子,如果你任职于某家公司,随着年限增长获得升职加薪,这是存量发展。但如果你在某个岗位上,由于你具备增量意识,平时就很注意通过学习来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等到机会来临,你不仅可以垂直上升,还可以平行移动甚至跨领域获得机会,这就是职场的“增量思维”。

你可以先快速判断一下自己的“增量水平”。比如,根据自己过往两年的工作经验,在不掺杂任何水分的情况下,写几份和你目前所在岗位工作内容不同的简历,然后投入市场,看看能不能得到回应,如果可以,说明你运用“增量思维”的效果不错。如果你发现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增量”,没有关系,可以尝试下面几个作者推荐的方法。

比如,你可以试试用“10倍思维”去思考问题。这个说法出自《出奇制胜》这本书,书中说“把一件事情做到比原来10倍好,比做到原来10%好更容易。”一个人在做一件新事情的时候,不外乎两种风格:一种是小幅度变动,用更多资源、更多努力来实现,但实现的方法并没有本质的变化,这时候只能取得10%的进步;另一种就是重新开始,过去的方法都没用了,你必须打破一些基本的假设,寻找新方法,没错,10倍的目标就是逼着你利用勇气和创造力走智慧捷径。

打个比方,人类用化学燃料发射火箭,能够达到的速度和载重量,肯定是有限的。花更多的钱,也只能有微小的提升。真的想登陆火星,甚至走得更远,就必须有全新的太空飞行器。“10倍思维”这个理论在提醒我们,尽可能不按过去的方式来做事,因为那最多只能渐进改善。想获得大的成功,就必须在根本上换方法。

另外,增量随时都会变成存量,只有拥有强大学习能力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自带“增长思维”。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说过:“我不断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过越好,他们不是最聪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奋的,但他们是学习机器,他们每天夜里睡觉时都比那天早晨聪明一点点。”

不过,进入一个新领域想要站稳脚跟、扩大自身影响力,光输入知识还不够,还需要把这些核心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听起来挺繁琐,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复杂,作者分享了一个简便的方法,叫“知识向问题靠,问题向知识靠”。什么意思呢?比方说,当你学习了一个新观点,可以问问自己:“我遇到的哪些现象可以用这个理论解释?”而当遇到问题时,则可以回到自己积累的知识框架里去思考和找答案,这样刻意练习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自己可以触类旁通地串连很多知识,解决很多问题。

当然,内化后别忘了再进行输出,职场中很多有上进心的人会把“成长”挂在嘴边,但真正成长的评价标准不是心理感受,而是“市场评价”,就是有一天把自己的技能放到市场上,看看是不是有公司愿意买你的技能,这才是衡量成长结果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学习知识一定要形成一个“输入—内化—输出”的闭环。

好,假设这时候你已经在新的领域里站稳脚跟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升级,怎么从做稳到做强。过去,绝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路径是相对固定的,大家一路摸爬滚打往上升,没有太多方向上的思考和转变。但是如今,很多企业的组织架构变成了基于项目灵活组成的敏捷式团队,传统的“职业阶梯”变为了“职业网格化”的形式。在“职业网格”中,很多岗位是没有固定的职业发展道路的,你可能会进行纵向或横向发展,有时甚至会因为看好某个新的方向要主动选择降职降薪去换取未来的机会。

另外,企业的雇佣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传统雇佣模式逐渐转向合作共赢模式。简单说就是,不管这个人是不是公司的员工,只要能解决问题,为公司带来收益,都可以想办法进行合作。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企业会把机会更多地给具有一技之长的自由职业者。因此,企业精简人员、提升效率会成了变化时代下的必然趋势,面对变化和未来的趋势,我们如何不断升级,拿回对职业的掌控感呢?答案是让自己成为一个“自我雇用”的人。

转型不是换个地方打工,而是一场“企业家精神”的修行。这不是鼓励人人都去开公司创业,而是说你需要让自己拥有“创业者”或者“企业家”的心态,去思考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及你为什么样的客户解决什么问题、创造出什么价值,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以独立工作,能随时灵活应对市场变化的职场人。

怎么成为一个“自我雇用”的人呢?首先,你要让自己对变化趋势保持敏感,最好建立一个多元优质的信息渠道。作者说,很多在职场中遇到瓶颈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单一了,对外界和行业变化不敏感。只有当变化的事情发生在自己或者周围人身上,才会清醒地看到这些变化对于自己的影响。其实你完全可以提前通过各个渠道来获取多元、前沿的行业和职场信息。例如,即时关注领域内的最新动态,找一些职业技能或商业领域的书籍或杂志,定期参加一些会议、讲座和行业内的高手进行深入交流,让自己在变化下占据主动。

其次,你还要对时间保持敏感,学会给时间定价,主动投资时间。企业雇佣一个人本质上是雇佣他的时间,所以职场人要学会给自己的时间定价,把“不确定性的时间”换成“确定性的金钱”,以此提醒自己珍惜时间,同时也提醒别人珍惜你的时间。你可以算一算自己的一小时值多少钱,当计算出你一小时值多少钱之后,你就更有可能在一些事情上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比如,你的时薪是100元,现在有一项工作任务需要你掌握新的知识或技能,你是花大量的时间去自己看书、在网上搜索资料,还是直接去找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请教一下?是不是显然是后者。

因此,当一天的工作结束时,不妨回顾并分析当日的时间花费情况,评估自己每一份时间投资,看看哪些是合理花费,哪些是不合理花费,然后在时间花费上思考如何改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时间投资能力,并创造更大的价值。

好,今天这本《职业重塑》就为你介绍到这里。咱们来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部分,我们聚焦在职业转型的前两个阶段:探索和定位。首先是探索阶段,我们需要梳理转型动机,看看自己目前是基于“职业选择金字塔”的哪一层在做选择。然后,通过“生涯四看”和“对标人物法”找到职业转型可能性和可行性的最佳交汇点,以此判断自己遇到的问题是否能够通过转型解决,以及当前的阶段是否适合转型。接着,来到定位阶段,一方面我们要向内探索,明确自己价值观和优势,知道什么是“我想做的”,什么是“我能做的”;另一方面也向外寻找自己的卖点,让自己的特质和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走过了前两个阶段,人们也就完成了从敢想到敢做,从敢做到做对的准备工作。

第二部分,我们重点讲了职业转型的后两个阶段:融合和升级,看看怎么从做对到做稳,从做稳到做强。转型到新领域,人们先是要积极融入新圈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培养“价值交付”的思维习惯,让彼此的个人价值融合形成更大的价值网络。融入了圈子之后,我们还需要将新旧能力进行融合,这时候我们需要评估一下自己的“增量水平”,然后用“10倍思维”或者强大的学习力将存量转变为增量,让自己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新机会,从而在新领域站稳脚跟。融合后就到了最后的升级阶段,在众多企业调整组织架构和转变雇佣模式的趋势下,如何拿回对职业的掌控感,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转型不是换个地方打工,而是一场“企业家精神”的修行,因此,我们要改变对自己角色的看法,让自己成为一个“自我雇用”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打工人”。

在陈海贤老师的《了不起的我》这本书中也探讨过职业转型的话题,书中写道:“每一个职业背后,都有一个自我”“职业转型的过程,就是选择其中一个可能自我,让它跟世界发生互动的过程。”我想这个观点和今天这本书咱们所讲内容也十分契合,因为职业转型的本质就是重新塑造职业身份、实现内在转变的过程。希望你能带着这份指南,顺利地完成属于自己的“转型之旅”。

好,内容听完了。

我们听完后不难发现,很多现实中的问题,书里总有适合你的答案。假如你没时间看书也没关系,我们的得到听书将用每天半个小时的时间,为你解读一本好书。

现在在得到APP首页搜索“听书”两个字,就能看到听书会员的购买入口。最近正是金三银四的职场晋升季,我们也专门为此准备了很多好内容。推荐你不要错过。

还有一个特别提醒,就在今晚8点,得到听书为你请来了盛大文学前CEO、起点中文网前董事长侯小强老师,他将在直播间为你现场解答职场方面的问题,欢迎你前来观看。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精选》,下周见。

附:侯小强做客得到听书直播预约链接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