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054|饮食:我们这代人,老了吃什么?

今天,我将从两个话题出发,为你提供知识服务。第一个是,青年科学家彭天放老师带来的硬科技报告,这回我们要关注的是新能源电池领域。第二个是,市场咨询机构英敏特,发布了《2023年全球食品与饮料趋势报告》。

先看第一条,来自青年科学家彭天放老师的,每半月一期的硬科技报告。我们聊一个最近中国企业非常争气的领域,锂电池。

在全球碳中和这个大背景下,锂电池有多重要,应该不用多说。这是继石油之后,最重要的动力能源之一。而就在前不久,这个领域又发生了一件大事。2月14号,就在被称为汽车城的美国底特律,福特汽车的首席执行官吉姆·法利宣布,要在美国密西根州,跟咱们中国的宁德时代,合作新建一座耗资35亿美元的磷酸铁锂电池工厂。

而这回的合作方式是,福特拥有100%的股权,宁德时代提供技术授权。说白了,过去一直我们跟外国公司合作,往往是我们出钱,人家出技术。但是这回,终于反过来了,轮到我们出技术。当然,这里面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国企业资本,想进入美国市场很难。虽然钱进不去,但是技术进去了。这也说明了中国在动力电池方面,已经世界领先。

当时福特电动汽车的一位副总裁说:“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在美国是存在的,但不幸的是美国还是要依赖进口。”潜台词是,美国有这项技术,但在批量生产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正因为这个领域如此重要,我们更不能只低头干活,也得抬头看路。今天,我们就说说锂电池领域最近发生的两项前沿研究。

第一项研究,发表在2月3号的《科学》杂志。这个研究厉害了,是关于锂空气电池的。这在学术领域,被称为锂电池研究的终极理想。因为假如它做成了,几乎能让锂电池的能量密度,直逼汽油。

所谓能量密度,就是每单位质量里,所包含的能量。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一般用平均每千克锂电池,包含多少度电(Wh/kg)这个参数来衡量。现在市面上的磷酸铁锂或者三元锂电池,大概每千克含有0.2度电。而汽油的能量密度,大概是每公斤13度电。差距是不是很大?但是,假如锂空气电池做成,它的能量密度,能达到每公斤10度电。你看,是不是已经非常接近汽油了?

顺便做个小科普。为什么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那么高?这得从锂电池的结构说起。粗略看,锂电池的关键结构只有四个,分别是,正极、负极、正负极中间的隔膜,以及起到浸润作用的电解质。你可以这么理解,这四个关键结构,共同给锂离子提供了一个舞台。当锂离子在这个舞台上奔跑的时候,就产生了电流。

但问题就是,这个舞台上面并不平坦。前面说的那四种结构,就像一根根柱子,戳在舞台上。锂离子没法尽情奔跑。怎么办?干脆就把这些柱子拆掉。所谓锂空气电池,就是把其中一部分结构,直接换成空气,把舞台变得特别平坦。这么一来,锂离子在上面就可以撒欢地跑,能量密度自然就提高了。

但问题就在于,锂空气电池一直是个理论,在实验方面,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空气的化学成分太过复杂、锂离子本身的反应效率等等。这些技术细节咱们就不展开说了。这些问题搞得科学家们都快怀疑人生了。甚至有人开始质疑,说锂空气电池,只是一个忽悠科研经费的噱头。

但是最近,美国的阿贡国家实验室,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在锂空气电池这套理论模型里,把实验品的能量密度,提升到了每千克1度电,达到了理论最优值的十分之一。更关键的是,这可以证明,锂空气电池这个方向是可行的。

第二项研究,发表在2月8号的《自然》杂志上,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团队。这个团队关注的并不是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问题,而是另外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低温。开过电车的人都知道,电池一旦到了冬天,就特别不耐用。在零下15摄氏度左右的气温时候,电量基本上会打对折。而到了零下30摄氏度的时候,大部分电动车就干脆趴窝了。这也使得我国南方电动车的销量要明显比北方好。

这其实涉及许多分子动力学层面的问题,说起来很复杂。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关注点都集中在了电池中的电解质上。因为如今锂电池中的有机液态电解质,在低温下会逐渐凝固。这就好比锂离子原来是在水里游泳,然后逐渐要在沼泽里面游泳,最后干脆就被彻底冻住了,当然会造成电量的显著下降。

这回马里兰大学的科学家们,就是从这个角度入手,设计了一种在低温下也能够发挥作用的电解液。在这项研究中,电池样机在-30℃的环境中保持了80%的电容量,在-60℃的环境下电容量还能保留将近一半。这项研究也让我们看到,科学家们在解决冬天开车这个问题上的新尝试。

事实上,尽管锂电池目前已经是一个巨大体量的产业,但它的技术其实还在持续迭代和更新。这使得即便在今天,电池行业的新玩家,只要技术过硬,依然有入场的机会。除了刚刚提到的能量密度、低温环境适应问题之外,还有两个大家经常关注的方向,那就是安全和锂材料的替代问题。这期的报告就不赘述了,我们会为你持续关注。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我们说个离自己很近的话题。那就是,吃。就在前不久,一个全球著名市场咨询机构,叫英敏特,发布了《2023年全球食品与饮料趋势报告》。乍一听好像有点抽象,说白了,这个报告就是在研究,我们将来,到底吃什么?

报告的内容非常多,里面预测了很多趋势,有些还真挺出人意料的。比如,未来要专门研发针对危机情况的食品。说白了,就是万一出现彗星撞地球之类的灾难,人类躲到地下,这些食品少说也能放个十年八载不变质。你看,是不是有点科幻小说的感觉?再比如,做信息减法,也就是,现在的食品包装上,信息太多,密密麻麻的让人抓不住重点。而信息减法的意思,就是要把包装上的信息简化。你看,这个角度是不是也挺独特?

俗话说,将军赶路,不追小兔。零散的趋势咱们就不多说了,咱们只说重点。我从这份报告里,读出了这么一个关键趋势。就是未来的饮食,正在为老龄化社会做准备。你可能有一种感觉,一直以来,不管是超市还是饭馆,适合年轻人吃的东西很多,但是,专门给老年人准备的很少。但是未来,随着很多地方步入老龄化社会,专门为老年人准备的食物,也将成为主流。比如,较早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老年人护理食品的市场,已经有1600亿的规模了。

说起老年食品,好多人想的可能都是,少油少盐、容易咀嚼、营养均衡,等等。但是,假如这么想,你可就把老年食物给想简单了。

根据英敏特的报告预测,我们这代人,老了以后能吃的东西,可太精彩了。

首先,很可能,糖,可以放心大胆吃。因为合成生物学技术的成熟,将让一种更优质的代糖,叫阿洛酮糖,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批量生产。目前市面的代糖,各有各的问题。比如阿斯巴甜,虽然技术成熟,但味道不好。再比如赤藓糖醇,容易跟肠道菌群发生反应,有可能出现肠胃不适。而阿洛酮糖,几乎没有缺陷。口感跟蔗糖几乎一样,但热量只有蔗糖的十分之一。

这还不算,现在研究人员还做了一种更开脑洞的食品研究。那就是,用3D打印做食品。是因为他们发现,我们对味觉的感受,往往只取决于,食品最表皮那一层。比如巧克力,3D打印出来的巧克力,只有外皮那一层是甜的,里面并不甜。但是在吃的人品尝起来,几乎跟全部都甜的巧克力没区别。这就意味着,假如用3D打印做食物,只要外皮那一层味道对了,里面完全可以换成更健康的东西。比如,外皮该用五花肉用五花肉,该用肥肠用肥肠,但是里面换成热量更低的原料。你看,这对需要低油低脂饮食的老年人来说,是不是太合适了?

而且未来的食品,不光在味道上下功夫,还在场景上下功夫。比如,现在已经有人开始为你研究,太空旅行的专用饮食了。随着太空旅行的技术成熟,成本降低,未来这可能成为一个大众都有机会参与的事。既然脚步上太空了,吃的也得跟上。英敏特的报告就预测,适合太空的饮食,未来也是一个趋势。比如,零重力饮食,需要营养均衡、包装轻便可回收,关键是,还不能掉渣。因为在太空的零重力状态下,食物残渣在太空舱里到处飘,是很麻烦的。你看,想得多周到?

而且未来的饮食,关注的重点不光是体力,更有脑力。在食品行业一直有一种说法,说现代人的饮食结构,还停留在工业时代,也就是以补充体力为主。但到了信息时代,大家也需要补充脑力。这类食物将来也会成为主流,比如含咖啡因、维生素B族元素的食品,或者其他对脑子好的东西。

你看,这么想想,我们这代人老了以后,能吃的东西是不是很精彩?不光好吃,还能上天,最重要的还能对脑子好。

当然,咱们也不能只看好的一面,也得看到,未来饮食领域,面对的挑战。根据英敏特的报告预测,最大的挑战,其实并不是营养成分、是否健康、是否绿色。这个挑战比这些问题都要基础,那就是,人口增长带来的,吃的到底够不够?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100年,世界人口将会突破100亿,食物需求大幅增加。

你可能会说,不对啊,现在农业技术发展那么快,怎么可能不够吃呢?但是,要知道,在食品消费方面,有一个规律,叫班尼特法则。意思是,随着收入增加,大家的主食消费会减少。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的消费会增加。到2050年,全世界的蔬菜需求,会增加60%以上,肉类需求增加70%。所谓担心不够,担心的是这部分需求。说白了,到时的情况有可能是,馒头大饼管够,但蔬菜、水果、肉类能不能跟上,这就需要食品技术,再加一把劲了。

但是,话说回来,很多时候,问题清单,往往就是机会清单。而所谓未来,就是这份问题清单上所对应的,答案的总和。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今天说了两个话题。锂电池领域的前沿进展,以及老龄化社会中的饮食变化。假如你的身边有人对技术趋势,尤其是跟吃有关的技术趋势感兴趣,推荐你把今天的节目分享给他。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