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启发俱乐部

得到精选|婚姻大事,两代人可以怎么聊?

今天是大年初二,再次给你拜年了。祝你在新的一年,事业顺心,家庭和睦。

说起经营一个和睦的家庭,有一件事一定得处理好,那就是两代人怎么聊孩子的婚姻大事。这个话题,两代人一聊起来,就容易话不投机。作为孩子,他是不是很怕被父母唠叨:该找对象了,该结婚了,打算要几个孩子……作为父母,他是不是也在发愁,这么重要的事情,为啥自己的孩子就是不上心?而且这其中,还特别容易引发矛盾。

李松蔚老师在他的课程《心理学通识》里,开辟了一个春节特辑,其中专门讲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沟通是双向的。我们谈起这个问题,往往是只站在自己这一边。各说各的,当然容易有分歧。要化解这种矛盾,得带入双方的视角。具体怎么做呢?来,听听李松蔚老师怎么说。

你好,我是李松蔚。欢迎回到《心理学通识》。今天是大年初二,先给你拜个年:过年好!

这一周是我们《心理学通识》的春节特辑。我想大部分同学这周应该都在享受春节的假期,跟父母亲友一起,团团圆圆地过个年。咱们的课程也应景一点,正课等到年后继续更新,春节这周,我们就学以致用,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帮助你更好地处理这个假期遇到的各种难题。

有一个冷知识:春节期间,往往是一年当中家庭矛盾最高发的时期。你想,长时间不在一起生活的人,突然聚到一起,必然会增加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虽然我们努力表现得高高兴兴、和和美美的,但只靠欢乐祥和的气氛没办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前段时间,为了准备直播,我和主编做了一些调研,发现好多人都有在过年时爆发矛盾冲突的经历。我们对收集到的素材做了一个分类,大致有五种矛盾。正好从今天开始,周一到周五,我们用一周的时间,每节课讨论一个主题。

为了让讨论更全面,我们对课程结构做了一个设计,每节课必须呈现矛盾双方的心理活动。比如孩子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这只是一部分;另一部分,我们就得听听父母是怎么说的。呈现双方的立场,我们的视角就不至于偏颇。

今天要讨论的主题,很多人都遇到过,就是过年期间,聊到孩子的“人生大事”,比如该找对象了、该结婚了、打算要几个孩子……经常就会话不投机。

如何化解这种矛盾?就像刚才说的,这节课分成两部分:前半段,我们先代入孩子的视角,假设你就是那个孩子,你怎么办?后半段再讲父母的视角,站在父母的立场上,如何理解并化解这个问题?

咱们先听听孩子这边是怎么说的。我找到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提问:

2020年得到的知识春晚上,我做过一个分享,讲到类似的例子。我说我们要理解到,这是父母在处理他们的课题,什么课题呢?在他们的人生观里,不结婚的生活会有很多麻烦。这是他们的担心,他们当然可以表达。但是他们表达担心的同时,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挑战。这就是在不同语境下,对同一个对话进行的两种建构。

我建议你,尽量不要把它建构成一种观点辩论的语境,大过年的,不用把时间浪费在形而上的思考上,你赢了又怎么样?咱就把它建构成老人唠唠叨叨,是在表达关心,担心你生活得不好。你从这个角度领他们的情,跟他们多交流交流你现在的生活,让他们看到,我的人生没按照你们的主张来,但是你们担心的事儿,我也都能处理好。他们放下了自己的担心,也就能够放下跟你的分歧。

你可能会想:哪有那么简单啊?父母所谓的“放下”,只是嘴上不说,但是明里暗里,还是会给过年的气氛添堵。有次过年,我收到过一位读者的留言,她说:

这种情况也很典型。它已经很难用沟通解决了,双方的分歧都藏在眼神里。就算跟父母挑明:“你们是不是对我不满意?”他们会说:“我们不说了,藏在心里都不行吗?”你确实很难再要求他们做什么改变,但你也不舒服,你知道这个矛盾是解决不了的。

可是从成长型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个矛盾是不是一辈子的呢?也不一定。我接触的案例当中,大部分这样想的人,都不是说已经下定决心,把独身或者丁克作为奉行一生的原则。换句话说,特别坚定的人,倒是已经不在乎跟父母的冲突了。——对他们来说,父母的阻力早就在意料之中。

更多人对人生大事,其实是一种不确定的、“走着瞧”的态度。他们并没有打定主意不结婚不生孩子,只是没遇到合适的人,或者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那么在过年这个时间点,就像在提醒你对人生做一次复盘:你又大了一岁,这一年干了点啥?是不是该为自己操点心了?——这个时间点本身就给你带来了潜在的不安。这种时候,父母再在旁边一皱眉一叹气,那就是火上浇油。你以为是他们带给你的压力,其实,也有时间给你的压力。

所以,我想请你先回到自己身上,大过年的,咱先对自己好一点儿,好好照顾自己的焦虑。什么“岁数大了”啊,什么“这一年一事无成”啊,这些声音甭管来自父母,还是来自自己内心,先不用理会。不就是没有变化吗?很正常。变化总会有的,不是今年,可能也不是明年,但迟早有一天会发生。你自己先放下心来,这比怎么说服父母更重要。

你很可能会发现,一旦自己放心了,父母爱唠叨就唠叨吧。有时候他一说、你一听,不做回应,这事就过去了,一分钟之后,就能找到新的话题。

当然,你也可能想跟父母认真交流一下你最近的思考和困惑,这也很重要。初五的春节特辑,我会跟你谈到这个话题。

好,刚才讲的是孩子的立场,我们再听听父母的声音。这里有一条来自父母的留言:

这是父母的声音,听着有点卑微。我们的同学当中也有很多为人父母了,甚至孩子已经成年了,也许更能感同身受。

我首先想说,如果你像这位提问的母亲一样,反思自己有没有可能对孩子造成压力,其实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这样的父母就算跟孩子吵起来,也不是什么大事。沟通嘛,有分歧很正常。只要你不是在用极端的情绪,歇斯底里地表达自己的诉求,非要对方听你的不可,那就是一种健康的交流。你的看法只是一种参考,孩子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营养,不同意也没关系。我相信咱们课程的同学,都能做这样的父母。

但我想提醒一点,你建立的这些成熟的观念,在过年这几天尤其容易忘记。我很快就会讲到家庭生命周期,孩子成年了,离开家,这是一个新的阶段。他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你在绝大多数时间也就不需要扮演父母的角色了。在新的家庭结构下,你会把时间花在自己的事业、爱好、生活圈子上。

而这种新的稳态,很可能在过年时被打破。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退行”,就是一段时期已经翻篇过去了,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之前的特征又会重新显现出来。你看,孩子过年回家,赖床不起,四体不勤,好像重新回到小时候他需要被照顾、也给你价值感的那段时间。你身上已经冷却的“小孩子的父母”的经验,被重新激活了。

这时候,你很容易用一种过去对小孩的态度对待他。哪哪都不行,饭不会做,衣服也不会洗,你就忍不住数落:“你该成家了,找个人管管你。”你习惯性地把他看成被照顾的对象,说话也是用指导命令式的语气,做事也忍不住替他包办,然后你就会遭遇到他的反弹。毕竟你们不是真的大人和小孩,而是成年人与成年人。

像这样的反弹,孩子很容易用一种固定型思维的方式表述它,说:“你又在控制我,你凭什么对我的人生指手画脚?我受够了!”父母可能会觉得很受伤。如果你听到这些话,可以把它翻译成现在时:“我们已经迈入到新的人生阶段了,你怎么又把我当成小孩来管教呢?”然后你就会意识到,你也没错,他也没错。只不过,眼前这个懒洋洋的躺在沙发上的人,不再是那个嗷嗷待哺的小孩了。涉及到人生大事,别忘了他是一个成年人。

怎么样表达对成年人的关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告诉他,“我想多听听你的事儿”:有空你多给我讲讲你的工作,你的朋友圈子,我特别希望抓住这几天,多了解一点你的生活。当然了,你也可以向他分享你的事儿:老家发生了什么,亲戚朋友有什么变化,你最近学到什么新的东西……像是老朋友之间的分享。如果说到人生大事,你产生了习惯性的担忧,先把担忧放下,告诉自己:“他已经是成年人了。”

不是说不应该担忧,你的担忧可以用别的方式去表达,比如:“我跟你的想法不一样,说出来供你参考,你可以不同意。”这样他能够听到你的声音,又不会启动小时候被父母干涉的模式。

好了,今天我们从孩子和父母的两个角度,讨论了亲子在人生大事上的沟通。这个春节,关于“人生大事”,你跟家人有什么样的交流呢?欢迎你的分享。

好,内容听完了。

李松蔚老师特别贴心,在春节期间专门为你准备了5个锦囊。除了“人生大事”的难题,这个春节特辑还会聊,春节期间伴侣应该怎么相处?怎么跟父母好好沟通?选择大城市还是选择返乡?等等难题。目的,就是要带你学以致用,真的把心理学知识用起来。

这就是这门《心理学通识》的特别之处。不仅要带你系统学一遍心理学,更重要的是,能让心理学知识真正帮到你,让生活更美好。现在专栏正在更新第三个模块,重点是讲“如何让希望的改变发生”。给你一张这门课的学习地图,喜欢的话,可以文稿中查看,并且长按保存。

现在你在得到APP首页搜索“心理学”这三个字,就能看到《心理学通识》专栏,欢迎你加入学习。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明天,也就是大年初三,我们请吴军老师来给我们聊聊春节的来龙去脉。

《得到精选》,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