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得到头条

015|2023,怎样用好乘法策略?

今天我想先来聊一件,跟咱们每个人都有关的大事。这就是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

为什么说这是一件大事?首先,这份文件是紧接着前段时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布的,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点之一,就是扩大内需。其次,这回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不仅把这个主题单独拿出来,而且把时间直接规划到了2035年。可谓是重中之重。

估计关于这份文件的解读,你应该也看过不少了。很多人都把重点放在了“内需”这两个字上。毕竟,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在目前的世界经济局势下,假如要寻找一个最合适的突破口,就是消费了。因此,好多人理解扩大内需,就直白地翻译成了,鼓励花钱。但是,假如仅仅这样,可就把这层意思给理解浅了。

今天,我想给你再补充一个深入理解的视角。这就是在这份文件印发之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换句话说,这件事其实包含两个重点,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两件事是并驾齐驱,彼此捆绑的。因此,读懂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我们必须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估计这个词你早就听说过,但是,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听过的解释这个概念,最简洁的方式,来自于黄奇帆教授。黄奇帆教授解释这个概念的时候,不仅是正面解释,更给这个概念建立了一个对比对象。所谓结构性,它对面的概念是,总量。也就是,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追加,不断做加法,来实现增长。说白了,就是堆数量。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恰好是总量思维的对面。它的重点不在于堆数量,而是通过优化结构,改进质量。它的核心,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也就是,让现有资源优化升级,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从这个角度看,靠什么扩大内需?答案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更好的投资机会。

这么说可能还是有点抽象,我们举个更具体的例子。最近,我在公众号《智谷趋势》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专门分析了一件事。在这回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中提到,要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其中,超大城市指的是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天津、成都。特大城市指的是,人口在500万到1000万之间,比如武汉、西安、杭州、沈阳、长沙、郑州,等等。

要知道,过去十年,城市化可是一直突飞猛进。为什么这回强调要瘦身呢?其实,关键不在于瘦身,而在于要通过瘦身,纾解不必要的压力,来实现健体,让城市变得更强壮。这就是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了。也就是,要把中心城区里的低端产业纾解,转型成高端产业。同时,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向周边扩展,把单一的超大特大城市,变成一个紧密联系的,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圈。

其实,世界上有的城市,已经尝试过类似的转型。比如,东京。很多人说东京面积小,人口少,大概1000万,只有北京的一半,但GDP却直追纽约。这个说法其实有点问题,因为它只看到了东京本身。而事实上,东京很早之前就完成了从超大城市向城市圈的转型。今天的东京,严格来说,应该叫东京都市圈,包括的是以东京为中心的一都三县。一都指的是东京都,三县是神奈川县、千叶县、埼玉县。假如这些都算上,东京的人口总数是4200万,大概比北京多一倍。而且东京一都三县的总面积是1.4万平方公里。而北京十六区,总面积是1.6万平方公里。其实面积差不多。而东京之所以能在差不多的面积,容纳比北京多一倍的人口,是因为它主要的人口,都集中在周围的中小城市。而东京的GDP增长,主要依靠的,也是整个城市圈的协调发展。

在城市发展中,有个现象叫大树底下不长草。指的是,城市太大,把周边的资源都吸附走了。结果导致,主城区资源高度集中,地价抬高,生活质量下降,结果后续产能和效率很难再提升。假如在大城市周边发展中小城市,既能减轻大城区的压力,也能让企业降低房租成本,增加竞争力。而且要知道,中小城市承接的,可不一定是落后产能。比如苹果、波音、奥迪,这些大企业,都在大城市附近的小镇上。

说这些,是为了让咱们更好地理解结构性这个概念。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拼积木。过去我们习惯堆总量,一块积木不够,就加十块。而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把这些积木变得更坚固,让它们之间的拼装方式更合理。

带着这个视角,再看看咱们中国的城市。比如武汉,去年12月,《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其中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叫武鄂黄黄。也就是,建设以武汉、鄂州、黄冈、黄石为中心的武汉都市圈。还包括附近的天门、孝感、潜江、仙桃和咸宁。这些城市组合在一起,彼此协作,发展经济。

最后,假如说这份文件给我们个人带来什么启发,我觉得关键就在于“结构”这两个字上。要知道,资源不可能无穷无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想做成事的关键是什么?答案是,别做加法,做乘法。也就是,别想着硬加资源,而是先找到一个好结构,然后在这个结构里,持续生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看书。你发现没有,为什么同样是看了100本书,有的人进步就很大,有的人就只记住了书里的只言片语?这是因为,看书的顺序不同。假如你先看的是一些好书,那么这些书会为你构建一个理解世界的好框架。你后面再看别的书,都是在往这个良好的知识结构里填充内容。假如一开始看的书是很泛泛的心灵鸡汤,那么它会影响你的阅读方式,后面再看别的书,也很容易把重点放在那些读起来很鸡汤的话上。这个道理并不复杂。简单说,就是凡事结构优先,先定性,再起量。

最后的最后,假如说你想建立一个,理解这些宏观政策文件的思考结构,我推荐你看一本书,黄奇帆教授的《结构性改革》。在得到电子书里就有,欢迎你去看看。

再来看今天的第二条。前段时间,马化腾在腾讯的一番内部讲话刷屏了。讲话中有很多犀利的言辞,比如,有的部门都快养活不了自己了,员工还有闲心周末打球。再比如,有的部门贪污腐败触目惊心,留给某些业务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之类。估计类似的转载也你看过不少。

而今天之所以要把这件事,放在新年开工之前说,是因为前段时间看到了刘润老师的一篇文章。刘润老师说,我们不能只看到这些句子,更要看到,马化腾的发言里,说的不只是腾讯,他其实提醒了2023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最重要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闭环意识,所有的业务都要成闭环。马化腾说,降本增效应该形成一个习惯。注意,不是一时一刻,也不是一次两次,而是要形成习惯。换句话说,就是腾讯的每个业务,都要完成闭环,都能够自负盈亏。

听到这,你也许从中感受到了。这其实是内部创业文化的再进化。回到腾讯的企业文化。一直以来,腾讯的企业文化跟阿里都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阿里的文化核心是信任,而腾讯的文化核心是挑战。也就是,敢于做新事。但是现在,在这个基础上又多了层考虑,也就是,做任何事,一定要回到商业的本质。就像刘润老师说的,一切商业,都是建立在生意的基础上。

这是这回讲话的第一个重点,可能还比较抽象。而第二个,就要具体得多了。这回讲话的第二个重点是,拿下必赢之战,确切地说,就是视频号。按照马化腾的原话,视频号是全场的希望。也是明年的核心重点。注意,这就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了。这意味着,你在抖音、小红书、快手之外,多了一个可选择的战场。

你可能会说,现在的视频号,不是已经有很多人入场了吗?但是,要知道,目前腾讯对视频号的投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你看,过去两年,视频号靠的都是产品驱动。比如在产品功能层面,跟朋友圈、微信群、小程序无缝衔接。但是,在运营方面,视频号并没有使劲发力。比如,去年抖音买到了卡塔尔世界杯的直播权。再比如,快手在冬奥会期间也下了大本,不仅做了冬奥全景点播服务,还推出了《冰雪快报》《冰雪英雄》等自制节目。

但是,再看视频号,虽然也做了很多活动,但投入力度,似乎还远不如抖音和快手。因此,从这个层面看,视频号在运营这块假如使劲,很可能大力出奇迹,今年可能会迎来一轮更大的爆发。

第三个重点,是守住底线。马化腾在这回讲话中说,为什么公司很多业务做不起来,并不是因为管理者的问题,而是贪腐漏洞太大。这指的,其实就是一个公司的底线了。借用刘润老师的评论,这不是水至清而无鱼,不是水清不清的问题,而是水有没有毒的问题。换句话说,无论什么时候,一个公司都必须要守住底线。尤其在一个公司要穿越周期的时候,底线,就是生命线。这个道理不复杂,咱们就不多说了。

简单说,这三件事就是,建立闭环意识、拿下必赢之战、守住公司底线。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得到头条》,明天见。

发表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