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启发俱乐部

王羲之是怎么成为书圣的?

本周,方建勋老师的《中国书法通识》课完整更新上线了。方建勋老师是一位书法家,也是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的老师。在北大,他给来自各个院系、专业的同学讲授书法的审美和实践。业余,还在教几千位北大的老师和校友学写书法。

今天分享给你的这一讲,话题是王羲之何以成为书圣。不知道你想过没有,历朝历代那么多书法家,凭什么王羲之能占头把交椅呢?方建勋老师说,可不光是因为他写出了闻名天下的《兰亭序》。那还有什么原因?一起听听方老师他是怎么说的。

我是方建勋,欢迎跟我一起学习《中国书法通识》。

课程学到这儿,如果我问你,千百年来,中国历代的书法家灿若星河,凭什么王羲之会有书圣的称号?

经过前面的学习,也许你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或者你还记住了《丧乱帖》。但真的就因为这两个作品吗?要知道,到我们今天,王羲之传世的作品,都是摹本,根本一件真迹都没有,大家为什么还公认王羲之是书圣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就作品谈作品,这一讲,我要跟你讲讲书法六重世界里的最后一重——“再造”的世界。王羲之所以会成为书圣,不是因为作品这个单一因素,它其实是古人和今人,观念和行为互动的结果。

所谓“再造”,就是前人的作品流传到后世,后人对它的解读。书法的解读,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永远指向未来。

今天,一提到“书圣”,书法圈公认就是王羲之。不过,你要是去翻书法史,“书圣”的美誉可不止他一个人呢,甚至,最初被誉为“书圣”的,根本不是王羲之。

据东晋时期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的文字记载,当时被誉为“书圣”的是两位三国时期书法家,一个是皇象,另一个是胡昭。东晋之后是南朝宋齐梁陈,南朝宋时的大书法家羊欣,他心目中的书圣有四位,但还是没有王羲之。要知道,羊欣可是王羲之书法的嫡传一脉,他心目中的书圣位置,竟然没有王羲之。

那么王羲之在书法界独步天下的地位,是什么时候才确立的呢?

要到唐代,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时代。唐太宗文治武功,历史罕见,书法也是一流,不仅在历代帝王里属于杰出,即便是放眼整个中国书法史,也可以占得一席之地。

不过,他的书法用笔豪迈,结构奇崛。倒是更接近王献之的书法风格。按理说,他应该推崇小王才是。但是唐太宗亲自给《晋书·王羲之传》撰写了一篇赞辞。这篇赞辞中,他说自己看过了所有的古人今人的书法,只有一个人达到“尽善尽美”的最高境界,这个人就是王羲之。至于其他人,唐太宗甚至认为不过就是“区区之类”,即便是王献之,也相差太远了。

但你不要觉得,王羲之成为书圣,单单是因为有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力捧和钦定。要知道后面还有漫长的一千多年历史呢。书圣的名号一千多年不倒,还有更重要的因素。

在我看来,能够成为唯一的“书圣”,王羲之对书法史最突出的贡献,不在《兰亭序》一篇作品是怎样的神品,而在于他开创了一代新风。

王羲之所处的东晋,书法正是从质朴之风转向妍美之风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节点上,王羲之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给你放了四件书法作品。

第一件是湖南长沙东牌楼出土的东汉末期的简牍,它是行书初始时期的形态。第二件是三国·魏时的书家钟繇的《荐季直表》,是带点行书笔意的楷书。第三件是王羲之前期的行书《姨母帖》,第四件是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的《姨母帖》和东汉简牍、钟繇《荐季直表》一样,属于古法,字形宽宽扁扁,笔画粗粗肥肥的,保留了比较多的隶书感觉。假如王羲之一辈子的书法风格都是《姨母帖》的样式,那么王羲之在书法史上很难称”书圣”。

王羲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从前期到后期,经历了一个新旧之变。他摆脱了《姨母帖》那样的“古风”样式,开创了《兰亭序》《黄庭经》这样焕然一新的书风。在审美上,后人将前者归为”古质”,后者归为”今妍”。妍美这个形容楷书的专业词汇,前面咱们已经学习过了。

中国书法的历史,从质朴到妍美的转变,王羲之是关键人物。王羲之的妍美书风,奠定了东晋以来一千多年的审美根基。我们今天对书法的审美,其实也是被王羲之和他引领的时代新风给塑造的。

直到今天,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字,常常说“好看”或“漂亮”,这种民族共同的的审美标准,追根溯源,就是王羲之创立的书法审美观。这种审美已经持续影响了一千六百多年了。

尽管,王羲之的书风总体趋于妍美,但这并不是他书法的全部。他更有一个公认的评价是“中和之至”。

咱们前面讲过,前人常常用中国哲学里的阴阳对偶概念来看书法,常用的有中侧、连断、收放、高低、短长、大小、提按、缓急、虚实、刚柔、顺逆、松紧、藏露、疏密、增减、侵让、正奇、曲直、枯湿、浓淡、润燥等等一大组词汇。

这些阴阳对偶概念,就好像是一个天平的左右两边。事实上,大多数杰出书法家的天平,总是其中一个盘子会重一些,个人风格就是这么来的。只有王羲之,左右两边的盘子里,都装了好多东西,而且两边大体上又能保持平衡,所以说他是“中和”。

不仅是“中和”,还是“中和之至”,意思是把“中和”之美体现到极致了。王羲之的书法,海纳百川,无比丰富,又恰到好处。

而且,王羲之的“中和”,还不限于技法层面,在向上的精神层面,他同样具有“中和”的特点。

王羲之身处魏晋乱世,生于位高权重的“琅琊王家”。年轻的时候,他有治国平天下的高远志向,后来,又亲眼目睹王家在政治上的盛衰荣辱。身居庙堂之上,他能认真做事,但内心又时怀山林之志,晚年心意更加超远。王羲之好就好在,他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同样找到了平衡。

后世书家,受佛家影响的人,比如苏轼、董其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里的空灵散淡,觉得跟佛家的空寂境界近似。但是王羲之的书法,又不像八大山人、弘一法师那样不食人间烟火的简淡之极,仍然有一种世俗人情在。

前面我们讲到过他的《丧乱帖》,痛贯心肝,笔墨如刀切。他的《兰亭序》里也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人间冷暖、亲情友情,喜怒哀乐,生命之弦的波动,无不影响着王羲之笔下的一点一画。

所以,站在民族观念史的层面来看,我们也可以说,王羲之融通了儒、道、释精神,把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以书法这种艺术形式体现得尽善尽美。一千多年来,中国人推崇王羲之书法,既是技与道两方面的选择,又何尝不是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情结使然。

最后,正是由于王羲之的书法具有“中和之至”的特点,所以它带给后世学书之人的开拓性启发,是历代书家里最大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们知道,书法学习,个性强烈的范本,上手往往很快,稍学就像。但是这类范本留给学习者的可开拓性却很小。比如,黄庭坚和宋徽宗赵佶的书法,个性很突出,辨识度极高,稍微学一学,就能形似,但是个性越是强烈的书法,排他性也越强,留给学习者拓展的空间也就越小,学了之后,很难自立门户,闯出自己的一条路来。

而王羲之中和之至的书法,就像大海,里面什么都有,但不特别突出某一点,所以留给学习者的自由度很大。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个性和王羲之书法的某一方面契合,从而有意或无意地强化它,时间久了,就容易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唐代以来,书法创新的一条主干道。

比如,欧阳询的书法拓展了王羲之险劲的一面,米芾的书法夸张了王羲之的八面用锋,赵孟頫的书法强化了王羲之俊秀平和的一面,八大山人的书法突出了王羲之拙朴的一面,真是人人心中都有自己观念理解的王羲之。

站在这几位书家的角度来说,是王羲之的光芒,照亮了他们的书法世界。而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说,我们也能从这几位书法家的世界里,看到王羲之原来还有这么丰富的切面。

要不是他们的拓展,我们怕是也很难发现王羲之书法中和之美的多重性。也因此可以说,是这些后世书家帮助我们“再造”了王羲之。

我给你放了欧阳询、米芾、赵孟頫、八大山人和王羲之的作品对比图,你一定要打开看看,他们每个人的作品中都能照见王羲之的影子,但又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王羲之开辟的妍美风格,影响了后世中国书法一千多年的审美观念。他技法和精神上的中和之至,立足于儒释道的融通,通过书法实现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又给后世的学习者留下了巨大的拓展空间。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中国书法独一无二的“书圣”,是古人和今人,观念和行为互动的结果。

下一讲,我们开始最后一个单元的学习,关于很多人关心的习字问题,我会一一跟你讲解。

我是方建勋,我们下一讲见。

好,内容听完了,我是罗胖。

骄傲地说,这门书法通识课,不仅填补了我们得到课程的一项空白,甚至可以说是填补了中国书法研究的一项空白。一般的书法课要么教写字,要么普及下书法史。但得到这门书法通识课,非常难得地呈现了这门艺术的完备系统,从书法的字体、笔墨、性情,到书写、观念、习字,方建勋老师多年来研习和研究中国书法的理论创见,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咱们得到同学。

往大了说,这门课能带你理解书法这个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史的艺术形式,一通百通。往实用了说,你跟着这门课把理论基础打好,对自己写字也有帮助。

推荐你现在就在得到App首页搜索“书法”两个字,拿下这门《中国书法通识》课,尽快感受到咱们中国文化中的书法之美。

罗胖精选,明天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